汤临初《书指》卷下之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5:39 2

摘要:瘗鹤铭书极冲淡之趣,鲁直学之,颇得其疏秀处,如登览诸刻,直超长公而上之。若草书,则学藏真而不至误藏真者也。米南宫论书甚刻,父子一师褚河南,至谓河南非欧、虞所能比肩,则过矣。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汤临初的《书指》卷下的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8】

瘗鹤铭书极冲淡之趣,鲁直学之,颇得其疏秀处,如登览诸刻,直超长公而上之。若草书,则学藏真而不至误藏真者也。米南宫论书甚刻,父子一师褚河南,至谓河南非欧、虞所能比肩,则过矣。

【今译8】

《瘗鹤铭》的书法极具冲淡的趣味,黄庭坚学习它,很是得到了其中疏朗秀丽的地方,比如他所书写的《登览》等碑刻,简直直接超过了苏轼。至于黄庭坚的草书,是学习怀素(藏真)但还没有达到误导他人把自己的草书当作怀素草书的程度。米芾评论书法很是苛刻,他和儿子米友仁都师从褚遂良(褚河南),甚至说褚遂良不是欧阳询、虞世南所能相比的,这就太过了。

【原文9】

祝京兆真行尽出二王,独颠草由于鲁直吴人,以其易学,益赝作以杂之,是京兆以草书自掩其名也。

【今译9】

祝允明(祝京兆)的楷书和行书都出自王羲之、王献之(二王),唯独他的狂草是受黄庭坚的影响。吴地的人因为祝允明的狂草容易模仿,就更多地伪造他的狂草作品混杂其中,这样一来祝允明因为草书反而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名声。

【原文10】

元赵吴兴书,世谓早学师宜官,晚学李北海。师宜官不可得而知矣,今观吴兴真行得意处,本出大令,北海固不得而臣之也。所不可知者,妍丑错陈,瑕瑜互见,恐是少作,循名者早为流播,遂使人目为吴兴体耳。

【今译10】

元代赵孟頫(赵吴兴)的书法,世人说他早年学习师宜官,晚年学习李邕(李北海)。师宜官的情况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如今看赵孟頫楷书和行书的得意之作,原本是出自王献之(大令),李邕本来就不能使赵孟頫臣服(赵孟頫的书法并非主要学李邕)。让人不明白的是,赵孟頫的一些作品美丑交错,优点和缺点都能看到,恐怕是他年轻时的作品,那些只看重名声的人早早地就传播这些作品,于是让人们把这种风格视为赵孟頫的书法体式了。

【原文11】

又云吴兴见鲜于伯机书,始知上学晋、魏。今伯机书固多有也,即使吴兴见之而始改所从,可谓青出于蓝矣。

【今译11】

又有人说赵孟頫看到鲜于枢(鲜于伯机)的书法后,才知道要向上学习晋代、魏代的书法。现在鲜于枢的书法作品本来就有很多留存,如果真的是赵孟頫看到他的书法后才改变学习方向,那么赵孟頫真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原文12】

论画者先观气,次观神,而后论其笔之工拙。世固有笔工而神气不全者,未有神气既具而笔犹拙者也。

【今译12】

评论绘画作品时,要先看作品的气势,其次看作品的神韵,然后再评论它用笔的精巧或拙劣。世上固然有一些用笔精巧但神气不全的作品,却没有神气已经具备而用笔还拙劣的作品。

【原文13】

作书既工于用笔,以渐至熟,则神采飞扬,气象超越,不求工而自工矣。神生于笔墨之中,气出于笔墨之外。神可拟议,气不可捉摸,在观者自知之,作者并不得而自知之也。

【今译13】

创作书法作品如果已经在笔法运用上很精妙了,随着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那么作品的神采就会飞扬起来,整体的气象就会超凡脱俗,不需要刻意追求精妙而自然就达到精妙的境界了。神韵产生于笔墨之中,气势出自于笔墨之外。神韵还可以探讨研究,气势却难以捉摸,这只能靠观赏者自己去体会领悟,就连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作品的气势。

【原文14】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雕疏。

【今译14】

书法一定是先生疏然后才能熟练,同样也必须先熟练然后再达到一种新的“生”的境界。一开始的“生”,是因为学问和功力还没有达到,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不一致。熟练之后再达到的“生”,是不落入俗套,不随波逐流,新意常常出现,笔下仿佛具有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所以熟练并不意味着庸俗,“生”也不意味着粗糙疏陋。

【原文15】

今去汉、魏、晋人数千年矣,人间翻拓既已失其真矣,具眼者一见佳本,便觉触目醒心,恍若对面同时之人,响拓临摹竟不得其仿佛,此则生之说也。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难。

【今译15】

现在距离汉代、魏代、晋代已经几千年了,世间流传的那些拓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真实面貌,有眼光的人一看到好的版本,就会觉得眼前一亮、内心清醒,仿佛就像和同时代的人面对面一样,可是即使是精心地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和临摹也无法得到原作的大概神韵,这就是“生”的说法。所以从生疏达到熟练比较容易,从熟练再达到“生”的境界就很难了。

【原文16】

书者心画,此扬子云之言也。柳诚悬因有心正笔正之说,宋人遂据以为断案。此似然而实不然也。譬之以木石为人,衣冠坐立描写极似,非不俨然庄肃也,而色笑蹈舞一之不具,即庄肃何取焉?

【今译16】

“书法是人内心的表现”,这是扬雄(扬子云)说的话。柳公权(柳诚悬)因此有了“心正笔正”的说法,宋代的人就依据这个来论断书法。这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就好像用木石雕刻成人的样子,穿着衣服、坐着站立的样子描写得极其相似,不是不庄重严肃,但是神色笑容、舞蹈动作一点都不具备,那么即使庄重严肃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汤临初的《书指》卷下第二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重诚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