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播种、5月去杂、7月去雄、8月集中防治病虫害、9月玉米金灿灿……这些有关于制种玉米的“田间秘笈”,是曹典友心中的一笔“老账”——制种玉米生长收获的每个环节,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支出。
《张掖有种·种天下——国家级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改革实践录》惠农增收篇——
曹典友的“增收账本”
春分未至,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先锋村的曹典友已经开始筹备新一季的耕作。
4月播种、5月去杂、7月去雄、8月集中防治病虫害、9月玉米金灿灿……这些有关于制种玉米的“田间秘笈”,是曹典友心中的一笔“老账”——制种玉米生长收获的每个环节,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支出。
“买种子、铺地膜、喷农药、撒化肥、雇工人”,谈起这笔“老账”,曹典友如数家珍,“该到花钱的时候,钱一定不能‘短’了。钱‘短’了,田里的玉米就得受拖累”。
钱“短”了的心病,一直跟随了曹典友四十多年。1984年,三年级辍学的曹典友就已经挑起了生活的重担。9口人、15亩地,一家人吃吃喝喝,怎么算都是笔“亏本账”。
而在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先锋村,曹典友绝不是个例。当时,在先锋村这个玉米传统种植区,全村1400多名村民只算支出、不算收入,“每年收成和支出就那几个钱,但每花一笔钱,都像在心里割了一刀”。
靠天吃饭、年借年清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的春风吹到了张掖大地,曹典友终于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家底”——9亩水浇地,他满怀憧憬开始筹划起了未来,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下了自己的第一笔账:化肥赊3袋,秋后还。
“1993年4月,赊购种子3袋,9月还”
“1995年6月,赊购化肥5袋,10月还”
泛黄的纸页上小到两支一毛的铅笔,大到一袋几十的化肥,挤作一团的字迹、密密麻麻的支出,镌刻着曹典友牛场里挑粪、地头里撒苗、房顶上晒粮的真实印记,也是当时老百姓“土里刨金”的艰辛写照。
“多打点零工多挣点钱,用钱的地方太多!”一斤玉米一毛八、一亩地不足两百块的收入,只够在曹典友的账本上画一个加号,却要在365个日子里被分解成无数个减号。
1997年秋天,这份浸满汗渍的账本被填入了一笔“巨款”。
“一亩制种玉米能挣1500元!”
当农技推广员捏着一张印着全村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文件冲进曹典友家中,他赶忙拽过文件掏出账本仔细比对价格——
相比最初种植大田玉米,现在种植制种玉米的收益要高出原来十倍!
翌年开春,曹典友狠心押上全部地块,开始种植制种玉米。
这是曹典友种地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他人生中决心最大的一年。这一年,他承受过夏日骄阳的暴晒、忍受过制种田闷热的空气、经受过玉米叶片爬满红蜘蛛的焦虑,直到秋天丰收的喜悦拂过希望的田野,曹典友终于露出了笑容。
“一亩制种玉米真的能挣1500元”,挣了钱的曹典友用“第一桶金”买下了人生中第一辆农具——一辆三轮车。他将背上的麻袋移到了车斗里,这一车一车的玉米种子拉宽了土地的边界,也拉长了账面的数字。
此后几年,曹典友买了拖拉机、搬了电梯房、流转了不少田地,账本上的数码从三位数到四位数再到五位数,田间的玉米棒子变成了账本上的一个个数字,将原来平躺孤单的减号变成了相互扶持的加号。
从入不敷出再到绰绰有余,手头的钱越来越宽裕,可曹典友却有点发愁。土地对庄稼人而言,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她”有温度、有根系,在不同的光照湿度条件下更有“小脾气”。
“水浇少了,枯苗;肥施多了,烧苗;连续耕作,板结”,过去几十年,这片土地在曹典友精心呵护下养分十足,村里人路过都要夸一句“这地真好,不愁产量”。短短几年间,曹典友前前后后与五六家制种企业签订了制种合同,制种企业只短期逐利、不长线投资,为赶订单一味施化肥、撒农药,连续耕作压榨下,这片土地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神采。
“地不是这样种的,事情也不是这样干的。”
曹典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终于意识到,不能只盯着账本上的数字,制种企业、制种基地不能再是“寅吃卯粮”的单向输出链条,而是要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双向合作关系。
2022年,张掖市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通过建立企业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带动效应、信用评级等多维评价体系,推动优质基地和优势企业“双优”整合。
一纸红头文件和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让张掖的制种农人眼中又有了光。
位于制种玉米天然种植隔离区的沙井镇,成了优势企业申请配置的“抢手货”。春风最先吹进曹典友的账本,当田间地头的“老把式”邂逅旱涝保收的“新政策”,账本上溢出的“金数字”变成了曹典友和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好日子”。
发布公告、企业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监督检查……曹典友发现,改革后的基地配置跟以前不同了,过去企业把土地当“一次性碗筷”,现在政府和专家科学评估企业综合实力,并在基地配置、制种种植、种款兑付的关键环节开展全过程跟踪监督,五年一配置、大稳定小调整的改革“关键一招”,将群众、企业、政府牢牢链接在了一起。
这场双向奔赴编织成的金色纽带,淬炼出土地与人的新生。连作得到了改善,土地得到了休养,曹典友的眉头也舒展了不少。
2024年,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政策推行的第三个年头,曹典友又流转了30亩良田,账本上近四千元的亩保收益,遮盖了30年前铅笔灰笔迹的支出。圈圈点点的收支账目,回放着一位勤勤恳恳庄稼人“增收史”,也镌刻着改革助力制种农户、企业并肩而行的“奋进诗”。随着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持续深化,张掖制种农户来自玉米种业的收入保障性更强,玉米制种款由“跨年兑”实现“当年清”,2022至2024年制种玉米亩保收益分别达到3868元、4131元、3945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
春风轻拂,新一季播下的玉米种子正在土地深处孕育发芽。而曹典友这封关于土地的情书,在河西走廊的沃野上又续写出新的诗行。曹典友知道,土地给出的答案,远比账本上的数字更加丰厚。(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乔伟 吴玉杰 黄学超 见习记者王钰)
来源:张掖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