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7日,吉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省财政厅原巡视员雒鹏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位在财政系统深耕35年的技术型官员,从基层办公室主任逐步晋升至副厅级岗位,其职业生涯的转折引发对关键岗位监督机制的深层思考。
2025年4月27日,吉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省财政厅原巡视员雒鹏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位在财政系统深耕35年的技术型官员,从基层办公室主任逐步晋升至副厅级岗位,其职业生涯的转折引发对关键岗位监督机制的深层思考。
雒鹏飞的履历具有鲜明的"专业型官员"特征: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拥有博士学历,早期在吉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任职,2000年后长期担任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主导全省涉农项目资金分配与评审工作。这种"专业背景+核心岗位+长期任职"的组合,本应成为推动财政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却在权力运行中暴露出监管短板。
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其职责涵盖项目立项审核、资金拨付调度、工程验收评估等关键环节。据公开资料,吉林省近年每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超50亿元,涉及农田改造、产业融合等数百个项目。当资金分配权过度集中于个人或少数决策层时,制度性监督的缺位可能为违规行为埋下隐患。
雒鹏飞的案例打破了"专业能力等同于履职安全"的认知误区。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科班出身的技术型官员,其专业素养曾被视为优化财政管理的重要支撑,却未能转化为抵御风险的内在定力。从近年同类案件看,熟悉政策细节的"专家型官员"若缺乏有效外部监督,可能利用流程漏洞实施更为隐蔽的违规操作,如通过项目参数调整、资质审核倾斜等方式谋取不当利益。
这一现象折射出干部管理中的深层课题:如何对核心岗位建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监督机制?在财政、金融等资金密集领域,仅依赖个人自律或履历审查远远不够,需构建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的制度框架。例如,建立项目审批AB角制衡、资金流向动态追踪、第三方独立审计等机制,从技术层面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雒鹏飞已达67岁退休年龄,此次调查标志着对干部职务行为的责任追溯突破"在职任期"限制。近年来,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各地对已退休干部的"倒查追责"案例呈上升趋势,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此类案件同比增长18%。这释放出明确信号:职务行为的责任链条没有时间终点,任何试图"功过相抵"或"平安着陆"的侥幸心理,终将在制度追溯中得到清算。
这种"全周期监管"的实践,本质上是对公共权力性质的回归——权力来自人民赋予,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个人或小团体的资源。对财政系统而言,每一笔资金的分配都关乎民生福祉,其流向必须接受长期、刚性的监督检验。
雒鹏飞案为财政系统的治理现代化敲响警钟。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核心部门,财政领域的合规管理不仅关乎资金安全,更直接影响社会公平与政策效能。从个案看,需从三方面强化制度建设:
1. 流程透明化:建立涉农资金分配"阳光平台",将项目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资金流向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 权力制衡化:在关键岗位推行定期轮岗、集体决策制度,避免单一部门或个人长期掌控核心资源;
3. 能力复合化:在干部培养中强化"专业能力+纪律意识"的双重考核,将合规履职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
财政管理的本质是对公共资源的科学配置,需要专业能力与制度约束的同向发力。当掌握资金分配权的手始终置于阳光之下,当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才能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理初衷。雒鹏飞的职业轨迹变化,为所有身处关键岗位的公职人员敲响一记警钟:任何时候,对权力的敬畏、对制度的尊崇,都是职业生涯最坚实的"护身符"。
来源:清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