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者是时代的筑梦者,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奠基石。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锻造艰苦奋斗精神的重任。在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微信特别撷取不同地区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图景,以展现劳动教育在全国各地各校
民小编说
劳动者是时代的筑梦者,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奠基石。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锻造艰苦奋斗精神的重任。在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人民教育微信特别撷取不同地区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图景,以展现劳动教育在全国各地各校的亮丽风采。
从家庭服务岗到社区公益岗,从田间劳动清单到职业启蒙营,多样态劳动实践正形成五育融合的价值链条,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素养培育的多维生长点。让我们共同见证劳动教育在理念革新与路径突破中焕发的时代光彩,一起来看——
劳动节
贵州省黔南州:
构建“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模式
打造民族地区学校劳动教育新样板
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资源实际,探索构建“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塑造多元化立体性的劳动教育课堂,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基地、师生发展的多维联动,推进劳动校内教育教学与校外多元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易辐射、可复制的劳动教育工作模式。
抓顶层设计,实施课程和平台双驱动赋能计划
一是以“一把手工程”来高位推动。将劳动教育作为州委、州政府“一把手工程”和基础教育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来统筹谋划,研究部署融合育人措施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州对县(市)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事项和教育履职评价考核内容来推动落实,全面建立“党委政府抓全局、教育部门抓统筹、有关部门抓配合、各级学校抓劳育”的协作机制。
二是以“课程驱动”来筑牢根基。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专题培训4期,基于民族地区劳动资源实际,先后制定《黔南州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和《黔南州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清单》,开发基于十大任务群和课程方案的黔南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资源集3册,开发劳动教育项目清单424册。
三是以“平台驱动”来赋能发展。实施劳动教研和实践平台双提质工程,印发《黔南州基础教育学科教研组(基地校)管理办法》,依托3个劳动教育教研组(基地校)开展全州中小学劳动教研和课题研究。制定《黔南州劳动教育示范创建方案》,依托校内资源、企业、农场、农耕园、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建成675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253个县级以上劳动实践基地。发布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计划,明确劳动日、劳动周、主题活动和劳动主题实践成果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农业劳动,从播种到农产品送入食堂,帮助一批贫困学生家庭增收脱贫,校农结合做法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典型。
抓内涵赋能,构建教学和评价及师资三维体系
一是以“课堂改革”来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把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全州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印发《黔南州中小学“学·思·行·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握基于劳动实践的教学改革”,明确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具体要求,确保各类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劳动教学任务目标达成质效。
二是以“评价研究”来推动评价模式创新。把劳动教育学科教学评价研究纳入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范畴,将劳动教育评价作为专项课题面向一线教师进行“揭榜挂帅”,征集符合民族地区学校劳动评价改革类课题。突出立德树人和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逐步建立校家社多元评价体系,实践中注重诊断性、激励性、差异化和表现性评价。
三是以“团队建设”来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聚焦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基础,配备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017人,遴选16名州级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开展专题研修培训7次,建立校级、县级、州级三级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发展平台,举办劳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作业设计比赛、微课比赛、说课大赛等。打造24节劳动教育精品课在全州推广,9节课例在全省教研活动中做示范教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筑牢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师资队伍根基。
抓资源整合,建立家校社企及竞赛四融合体系
一是以“劳动素养”培育来推动学科教育融合。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主题实践,遴选184个学科融合教育优秀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案例。打造“劳动+心理”“劳动+德育”“劳动+科创”“劳动+职业体验”“劳动+农耕”等学科融合典型育人品牌,累计设计案例100余项,教学资源3套。
二是以“区域教研”共建来推动学校整体融合。建立以黔南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主,平塘县、贵定县、龙里县为辅的“一主三辅”区域大教研体系,县级层面建立城乡教研发展共同体,每年常态化开展教学案例编写、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专题研修,辐射带动全州形成城乡学校劳动教研融合发展良性机制。
三是以“家校共育”协同来推动校家社企融合。构建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基础的大劳动教育格局,在全省率先将家庭组纳入劳动竞赛范畴,设置符合中小学生家校共育的竞赛项目库。印发《黔南州“校工结合”助推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实习与企业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平塘县与“中国天眼”FAST共同研究开发天文STEAM项目课程2.0版本、“定向寻找脉冲星”、南仁东事迹宣讲、喀斯特地质地貌科考等天文科普及9类科普课程。
四是以“六级竞赛”体系来推动教学赛评融合。按照以赛促建、以赛促评要求,建立人人有项目的班级、年级、校级、集团校、县级、州级六级劳动竞赛体系,搭建师生劳动素养培育目标达成情况检验平台。累计发动60万名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师生及家长参与各级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观摩暨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县(市)教育局长亲自推荐师生和家校劳动成果及经验做法,巩固了“抓局长、局长抓”的长效机制。
劳动节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耕读”课程,走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以“培养行于礼、善于思、格于物、达于美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创新构建“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性设计、多维度实践和科学化评价,推动劳动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体系构建:耕读融合,育人导向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注重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为了让劳动教育有系统、全方位地推进,学校重点打造“耕读”劳动教育,构建“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耕读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取意为“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以耕为经历,以读为滋养,促进学生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在耕读中学习,在耕读中体验。
模式创新:一五五策,深度融通
学校对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等任务群,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和身心特点拆分成具体可行的小任务,落实到每个年级,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耕读”劳动教育课程中,实施“155”劳动教育模式,即:一核心,五途径,五领域。一核心指的是,以“五育共美,合力育人”为核心目标。五途径是,个人卫生时时做——个人岗;家庭劳动天天做——家庭岗;班务劳动人人做——班级岗;校内校外结合做——社会岗;学科融合长期做——耕读苑务农岗。每个学生集五岗于一身,以岗位实践为途径,促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品格,养成劳动习惯。五个领域是指,在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和课后服务中开设“匠、智、雅、心、耕”劳动教育课程。
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素养赋能
劳动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的的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学校开发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种植园情况以项目式开展劳动教育,基于耕读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耕种养护过程中发现问题,将散点式的劳动任务群内容序列化、系统化,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设置核心驱动性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反复淬炼,实践检验,交流分享,进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避免了以往的菜谱式、使用说明书式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走向情景化、项目化、品质化。其核心是:真实的情境、核心的驱动问题、科学的任务支架、深度的研究学习、学科的悄然融合、系统的素养评价。
评价革新:多元激励,内生发展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校开发《耕读劳动教育实践手册》,分低、中、高学段设置任务清单,并构建“3-4-3-5”评价体系:制定主动参与、目标达成、实践体验三个原则;构建爱劳动、会合作、喜探究、塑精神的四个维度;选取学前诊断、过程记录、成果评定三种方式;面向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导评、家长参评、社区联评五个主体。
“耕读”劳动教育不仅是一场教育实践,更是一场生命成长之旅。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耕读”课程体系,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开发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加强师资培训,推动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劳动节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校:
面向人人,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校坚持“培养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新时代人才”的育人目标,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落地落实,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和劳动任务群,构建“人人有选择”的课程体系,组织“人人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人人有成长”的星级评价,践行“人人皆可为”的育人理念,通过创新“三类课程”,发布“三张清单”,有效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学、家中练、社会去实践”的实施路径,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悟价值、创新实践,真切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打造“人人有选择”的三类课程,让劳动改变学习
一是必修课培养劳动素养。根据三大领域10个任务群,建立了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学期8个单元,每个单元2个课时,小学六年学习96项劳动内容。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二是选修课满足个性发展。创新运用学校实践大课堂走班成果,在课后服务中,每周开设1节劳动教育选修课。先后开设了食全食美、巧手种植、陶艺、编织工艺、纸布创意、科技制作、3D打印、基础编程等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相结合的选修课程,每年不断修订完善,形成了“选课走班”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大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劳动学习需求。
三是活动课程丰富实践体验。学校每年举办“童话大集市,校园小社会”职业大体验活动;适时开展采摘节,让学生在采摘樱桃、桃子、柿子等水果的基础上,分享劳动成果;每年开展“一粒米的故事”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播种、插秧、收割、晒谷、打米、做饭全过程,学习袁隆平身上的劳动精神。
发布“人人能实践”的“三张清单”,让劳动无处不在
根据劳动素养培养要求,发布“学校活动清单、家庭实践清单、社区体验清单”,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任务。
一是开展学校劳动实践。坚持把教室清扫、校园保洁等班级劳动作为常态要求;成立校园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花坛整理、厕所冲洗、绿地除草、设备保洁等分组劳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二是注重家庭劳动实践。分年级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在家庭开展劳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参与洗马桶、整理冰箱、整理鞋柜等日常劳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成了学生劳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受益者。孩子们通过家务劳动,进一步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三是拓展社区劳动体验。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拓展社区公益劳动体验,在老年食堂、图书馆、公交站、绿地公园,总有他们的身影。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有了新的认识。
推行“人人有成长”的积星评价,让劳动滋养童年
一是重视劳动过程评价。学校从“家庭生活、校园责任、田间体验、社区奉献、职场启蒙”等内容分层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和学校评活动,以过程积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
二是坚持智能评价导向。通过班级优化大师评价系统收集学生劳动过程资料,自动分析生成“星级+评语”的劳动评价单,图文与图表相结合的评价,增强了劳动评价的激励性和趣味性。
三是加强结果性评价运用。根据过程评价和主题式评价,每学年认证一次“劳动好少年”。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得生长。
践行“人人皆可为”的育人理念,让劳动全面育人
建立“劳动+”学科融合育人机制,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并进,构建了“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能成长、人人皆有所获”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每周开展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奉献社区志愿劳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爱与责任”的传递;通过“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种植劳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弘扬劳模精神。3D打印、创客编程、巧手编织等新型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探索、创造,体验新时代劳动的乐趣,感受新型劳动智慧的魅力,让学生爱学习、勤动手、能创新。打谷子、掰玉米、采摘校园里的水果、分饭等,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得到锻炼。校园香樟树干上的编织品、樱桃林里的稻草人、校园里的千个人造鸟窝就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学校通过劳动融合机制,让劳动教育从“少数人的舞台”变为“全体学生的成长平台”,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面向人人”的劳动教育实践践行“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黔南教育、昌平教育、兴龙湖小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编辑|贾舒婷 实习编辑 臧文通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