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将舆情治理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在“人人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舆论场域既是凝聚共识的关键纽带,也是风险传导的“最快冲击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
学习时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将舆情治理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在“人人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舆论场域既是凝聚共识的关键纽带,也是风险传导的“最快冲击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当前,各类突发事件往往呈现“线下处置”与“线上发酵”交织并行的新特征,舆论引导工作既要防范“茶杯里的风暴”演变为“现实中的飓风”,又要警惕“键盘上的火星”引发现实社会的“燃点”。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以系统思维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将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舆论引导效能。
把准政治方向,铸牢舆论引导的“定盘星”
新闻舆论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活动,而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治理行为。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空间,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已成为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
以政治定力校准价值坐标。越是信息纷繁复杂,越需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清醒。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信息发布、新闻报道、舆情调控等所有舆论活动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就要求我们在舆情研判处置中,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众说纷纭中拨开迷雾,在众口铄金中站稳脚跟。当突发事件裹挟着各种社会情绪奔涌而来时,既要避免“沉默的螺旋”消解主流声音,更要防止“塔西佗陷阱”侵蚀政府公信力,让党的主张始终成为最强音。
以人民情怀滋养舆论生态。舆情如水,宜疏不宜堵。突发事件中的每一个关切点,都是民情民意的“水位标尺”。要深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既做信息的“发布者”,更当群众的“贴心人”,既要架设政策传达的“扩音器”,更要开通民情上达的“直通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更好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信息发布既有权威的力度,更有人文的温度,真正起到增进共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
以斗争精神守牢舆论阵地。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让公众易产生“未知性”恐惧,谣言等负面舆情极易传播蔓延。面对可能出现的噪声杂音,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在敏感热点问题上善于“拆弹”,在思想交锋领域精于“引导”,构建起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舆论引导态势。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将真相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展现,首发定调、赢得主动,最大限度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最大限度压缩负面信息传播空间。
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协同联动的“防护网”
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的舆情传播具有瞬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唯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才能将混乱无序的舆论场转化为有序可控的治理空间,推动舆论引导从“应急处置”向“长效治理”跃升。
打造全周期管理闭环。建立从风险预判到处置评估的完整制度链条,形成“预警——响应——处置——反馈”的良性循环,实现“早、小、深、准”目标。早,即对风险动向的预测预判;小,即对苗头性问题的见微知著;深,即对海量数据的深挖细查;准,即对倾向性问题的精准处置。通过优化机制,实现舆论引导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还要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将舆论风险评估嵌入重大决策全过程,在政策制定时预判舆论“燃点”,在项目实施时评估舆情“沸点”,在改革推进时防控风险“爆点”,构建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安全屏障。
完善一体化协调机制。坚持舆论引导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实际工作部门分工负责、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协调配合的舆论引导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零时差”、资源调度“一盘棋”、指挥处置“一张网”,确保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快速反应、各司其职、有机衔接。注重把“应对舆情”和“解决事情”结合起来,建立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既在“云端”构筑信息防火墙,又在“地面”夯实矛盾化解基座,从源头解决问题,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建立全链条发布制度。信息透明是最好的引导。新闻发布制度的专业化与常态化,是确保信息准确性权威性的关键。通过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体系,分级分类培养新闻发言人,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推动领导干部更多地参加新闻发布活动,带头接受媒体采访,做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建立重大政策解读专家库和口径库,搭建“政策制定者+领域专家+传播专家”的联合发布矩阵。完善预案与考核机制,通过日常演练和考核评价,将舆论引导成效作为干部履责的重要指标,推动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创新方法手段,打造融合传播的“新引擎”
全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既是与时间赛跑的“信息攻坚战”,也是检验治理能力的“民心大考”。必须将对“时度效”的精准把控与创新传播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权威发布定基调、融合传播扩声量、群众路线聚共识”的立体化引导格局,让主流声音既传得开、传得快,更传得准、传得深。
权威发布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真空是谣言滋生的温床,通过“三种发布形式”与“三个时间节点”的“组合拳”,实现权威信息“快、准、稳”覆盖。把握好“三个时间节点”:在事发1小时内通过政务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首条动态信息,扼杀“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造谣空间;8小时内通过主流媒体通报初步认定事实及处置措施,有效稳定社会情绪;24小时内视情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发布层级与事件影响相匹配”。灵活运用“三种发布形式”,网络发布主打“短平快”,媒体发布侧重“深解读”,新闻发布会强化“权威定调”,有效提升信息发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融合传播强化舆论引导“时度效”。“时度效”不是孤立指标,而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把握舆情生成演化规律,在“时”上做到分秒必争,在“度”上讲究进退有据,在“效”上追求入脑入心,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传播效果的有机统一。“时”的突破靠平台加持,打造“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发布平台,推动主流媒体与政务新媒体、社交平台深度联动,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网分发”。“度”的把控靠内容创新,找准人们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通过精准设置议题,将“党委政府想说的”转化为“群众要听的”。“效”的达成靠技术赋能,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政策解读、事件还原的沉浸式场景,依托算法模型实现信息的精准触达,让舆论引导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共建共治筑牢舆情应对“防火墙”。舆论引导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更是情感连接的政治艺术。需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将舆论引导延伸至基层一线,把“键对键的互动”转化为“心贴心的共情”。培育“百姓名嘴”“民间智囊”等基层网评力量,重庆山火救援中,摩托车队志愿者第一视角短视频播放量超20亿次,让草根叙事成为正能量传播的“扩音器”。创新参与式治理模式,构建全民防控网,在浙江防汛抗台实践中,4.2万名网格员实时上报险情,群众通过“随手拍”功能贡献30%的预警信息,真正实现“人人都是瞭望哨”,推动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控”的治理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舆论引导工作既面临多重矛盾叠加的风险挑战,也迎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既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又增强“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著能力,在理念创新中把握主动权,在制度变革中构建新优势,在技术赋能中打造强引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坚固的舆论屏障。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