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微信,忽见《天下中师生》文集正式发行,主编是王刚、肖开玉,由贵州教育出版社2025年出版。正思量间,手机“叮”的一声响,“李老师您好,我们最近出版了大型文集《天下中师生》(第一辑,上、下册),请李老师发地址和电话给我,我寄过来。”真是喜出望外,“瞌睡来了得个
刷微信,忽见《天下中师生》文集正式发行,主编是王刚、肖开玉,由贵州教育出版社2025年出版。正思量间,手机“叮”的一声响,“李老师您好,我们最近出版了大型文集《天下中师生》(第一辑,上、下册),请李老师发地址和电话给我,我寄过来。”真是喜出望外,“瞌睡来了得个枕头。”让我没想到的是,发了地址信息后,王刚老师竟亲自把书送了过来,封面是淡蓝底色,蒲公英白色纹样轻飏,题写书名《天下中师生》的是刘长焕。
《天下中师生》丛书。《天下中师生》编委会供图
翻开书,就停不下来了,真可谓“爱不释手”。看着中师生们的文字,感受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人生,他们叙述的故事、人物、事件、情节、情感、感触、经历……好像就在眼前、在身边,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文字的冲击力卷起了人生记忆的狂澜。“怦然心动”“揪心之痛”“欢欣雀跃”“挥之不去”“哭笑不得”……都是在阅读《天下中师生》时的心境烛照,仿佛这些中师生从历史、时代、文化、生活、记忆、过往……的大海里掬起一抷水,滴滴嗒嗒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作和呈现自然直白,并不借助于华丽辞藻的堆砌或叙事技巧的精致,而是以质朴的文字写作铺成,抒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久违的粉笔味道,是这些中师生共同书写的集体记忆,拙实而深沉地展示着他们其生、其见、其思、其虑……打开的是一扇那段历史的窗口,鲜活真切、情真意切而扣人心弦。
李裴。作者本人供图
阅读《天下中师生》有畅快淋漓之感,确实是撬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部文集里的中师生作者有好几位“熟人”,他们是我当年任教大学时的学生,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认真,日常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冷不丁冒出来的小幽默、小调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是我曾经的“教书”经历,那年月在习水县东皇区天鹅公社大湾大队大茶湾小队“大土头”农户当知青,因公社小学(有戴帽初中)教师短缺,便把我作为“民办教师”去“上班”。这是一段注定难以忘怀的经历,其间,留下深刻印象而极为“麻酢”的是教“复式班”——两个年级班的学生混合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我需要先交代这个班做作业,再给那个班讲课,最大的特点是“婆婆嘴”,“呱啦呱啦”说不停,有事没事都在提醒同学们:别玩手里的铅笔了、别东张西望了、看着黑板啦、别交头接耳啦……。好在学生人数不多,完全可以应付。当然,要是人数足够,也不用“复式”了。
肖开玉(左)、王刚(右)合影。《天下中师生》编委会供图
我在这个小学当老师,算得是真正的“全科”,教授的课程,有政治、语文、地理、算术、画画、唱歌、军体……。当时,被同事们刮目相看的,也是最厉害的可能就是“拼音”了,学校同事们的拼音能力和水平实在是上不了桌面,边音、鼻音、前鼻音、后鼻音根本是分不清的,“牛”和“刘”肯定读音相同,我会讲解“爬坡的牛”和“不爬坡的刘”。故事多多,这里不赘。惊讶于两次到区、县学校交流,总有老师同问——“你是师范出来的吧?”一次教办组织全区民办教师考试,我写了题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作文,得到当时县一中“顶呱呱”的裴声鸾老师的表扬,说了一句“嗯,有水平,孺子可教,必有前程”。那次,我还带回一张语文科“第一名”的奖状,夜晚煮茶聊天,同事冷老师慨叹:“不是师范生胜似师范生啊!”
李裴青年时代画像。作者本人供图
我读《天下中师生》,首先看到的是他们的“教育回忆录”,然眼睛离开书本后,却深感他们并非拘泥于简单的描述和回忆,他们所述的“现实作为”中,是有所超越的,特别是其中一些优秀篇目,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史诗,由此再往“大”处联想,这不就是一个民族教育启蒙历程的珍贵切片吗?就我览阅到的资料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存在于脑海中的“中师生”,应该算得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也就是大约主要存续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由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培养的、主要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是堪当那个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的。回首看,是功莫大焉的。
结集出版《天下中师生》,一众编辑老师,其编纂工作是充满热情、严肃认真、细致周全的,赫然是“中师生”的特点和情怀。其“公众号”从2022年12月2日发布第一篇征文到2024年1月10日发布最后一篇征文,选其中106篇结集(参见王刚《跋》),呈现的是不同时代各省(区、市)中师生的忆述和自传,所叙述的故事(事件、生活、事业)娓娓道来,看不到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水滴石穿的持久之力量;看不到高深莫测的空口白牙,却饱含着教育最本真的智慧。这些文字之所以有活力,之所以打动人,恐怕其文字背后所含藉的“真”是主要的因素。把“真善美”作为人生的追求和目标,应是一种共识。人生在世,“真”为首,是第一位的,这恐怕无人质疑,于历史、文化、哲学皆然,教育更应如此。老师教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进步,“真”是基础和前提。王进老师的一段话说得十分真切、亲切、自然,恐怕也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体悟和肺腑之言,他告诉同学们:要“诚以待人,敬以处事,待人真诚,凡事认真,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和态度至关重要”。在这里,没有“真”,还会有“其他”吗?
李裴。作者本人供图
读《天下中师生》,直击心扉的,是“记述的真实”。无论叙事还是议论,用的笔、用的力,都实实在在,不虚美、不饰过、不掩恶。他们的笔头,从笔头流出的文字,来自生活、来自经历,直抒胸臆,倾泻而出。“当年的中师生,许多是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农家子弟,因为急于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就选择了报考中师(中等师范学校)。”(肖开玉《序》)这是一道历史时代真实的波澜。遥想那时“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窘迫岁月,能够只要考上就可得到“吃饭”还有一点点“补贴的钱”,毕业了就会拥有“购粮本”,当时一些人“已经打听清楚,中师就是铁饭碗,吃购粮证,从读书开始,就是国家给饭吃。”(孔德林《铁饭碗》)这对于芸芸众生,是有多大的吸引力啊!他们在时代生活中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看一看符号同学叙述的“混吃混喝”可见一斑——“老板问我们吃什么饭,我就随便指着这位女同学说,跟她的一样。这位女同学吃完后,顺便把我俩的钱也一起付了。我们表面客气地推辞着,内心却乐翻了天:哈!赊饭不如蹭饭。”(符号《师范生活锁忆》)把这种“行状”白纸黑字写出来公之于众,是需要清醒认识和敢于审视自己“过往黑暗”的勇气的,有啥说啥,最是难得。
读《天下中师生》,印象深刻的,是“情感的真挚”。他们对教育、对生活的那种热忱,几近于天真,连夜徒步家访,煤油灯下备课,虔诚于知识,关爱着学生,执着于教书(也可曰教育事业)……其中饱含的情感真实得令人感佩,弥足珍贵。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没掺杂半点功利计算,说其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投入,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享受着颜子“清贫中自有乐趣”的境界。“已故的肖志实先生,生前人气最旺。临终前一周已说不出话,便靠在床头,颤抖着双手,把能记起的学生名字按县分类,一个一个地写在笔记本上,放在枕边。临终前两三天,他把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开,看着学生的名字,露出会心的微笑……”(包顺武《我的耕读师范》)这种情感,真挚得令人落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爱生如子,是老师们共同的风范”。他们“住在‘嘎嘎’作响的木质吊脚楼上,煤油灯发出昏黄的光,摇曳闪烁,似乎随时可能熄灭……夜的山乡,寂静异常,但闻虫声唧唧,蛙鸣阵阵,偶尔几声犬吠打破山村的寂静,静得有些怕人。”(黄平科《匆匆那年,回味无限》)毫不夸张地说,这直接就是写我在天鹅小学当“教书匠”时,住在木楼里的夜晚情景。那种时候,最记得的是,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课教好,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哪一位学生有哪样问题,该如何去办……这里有一种执着的热爱,是对把书教好的一种真挚情感。当年的我,当年的中师生,大多单纯如此,并无多念。
肖开玉(左二)、王刚(右一)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右三)、贵州作协副主席高宏(右二)、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叶田(左三)、《山花》杂志社办公室主任韦明殿(左一)等合影。《天下中师生》编委会供图
读《天下中师生》,难以忘怀的,是“态度的真诚”。这是中师生们最为突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他们不避讳自己的局限与困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却依然全力以赴,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悬于头顶,而是靠着接地气的实践智慧,用真诚去唤醒和陪伴,点燃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面对“8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乌烟瘴气地拍桌子、打板凳对我表示欢迎”的状况,“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热血沸腾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班级的学风扭转过来。”老师以真诚的态度,迎难而上,正视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一个多月以后,我和学生们终于由最初的‘敌人’变成了‘朋友’。”(李丹《苦蒜苗》)他们的心里,“既然读了中师……就做一片绿叶吧……去葱茏孩子们的梦想。青春涌动的激情还在,我带领全校师生相继开展各种活动:读书、体育、学科竞赛、国旗下讲话教育、图书角、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学校慢慢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有趣的地方。”(赖加福《且听花开》)真诚换来琅琅读书声,驱赶了山村小学工作的艰苦和寂寞,日子安静又充实。
读《天下中师生》,激励奋斗的,是“追求的真理”。那个时代,中师生走进一间间乡村教室,带去了语文数学知识,更带去了一粒粒现代文明的种子。他们在城乡差别巨大的年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其自身也完成了身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教育实践(案例、事例),证明着教育的真理不一定存在于宏大的理论体系中,而是就在日常的教育交往里。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受限的情况下,他们无形中成为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人的成长”的“守护神”。在他们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关于“什么是好教育”的朴素答案:也即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追溯历史,我们看到,“那些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火如荼。得益于中师教育‘万金油’培养目标——把中师生培养成什么学科都能上的‘全能型’教师,得益于兴仁师范对学生‘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画(话)’(简笔画、普通话)基本功训练的重视。”(张梆胜《此生甘为“万金油”》)“说中师生是‘万金油’一点儿也不为过。但我们这个班,是融合了文秘、幼师和中师课程的综合型班,可谓‘万金油’中的‘万金油’,虽然这些课程都仅仅是了解皮毛,但今天看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十分有意义的。最起码,能让我们多元发展。”(凌吉安《人生如坐过山车》)时代“无心插柳”之教学设计与安排培养出来的中师生,事实上成就了一代学生全面完整的“柳成荫”。今天来看,也可算得功德一桩。
李裴。作者本人供图
读《天下中师生》,难能可贵的,是“付出的真心”。这或许是最持久的价值所在,教育终究是一项需要用心的事业,无论技术与手段如何进步,其核心始终是人与人的相遇,是心灵的对话,是播种希望而非仅仅传授技能的过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师生们真心付出,都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们的交流交往之中,“培养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引导孩子们有孝心,有爱心,向美、向善、向上。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中师,有了这个传播美的阵地。”(王雪《我与父亲是校友》)毕节地区第一个获得记者职称和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贵州分会的中师毕业生,是年届88岁长寿的高致贤,我读过他的诸多文字,他是一位始终精神饱满,对工作、对生活,用力、用情真心付出的老先生,他说:“在我四十一年的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是白手起家创办农业中学的那段时间。”“几十年风雨兼程,我们爱过,我们恨过,我们得过,我们失过,我们拼搏过,我们享受过。”(高致贤《50岁那年,我领到了中师毕业证》)这岂不是一种自存真心又付出真心、回顾一生真心相拥的中师生的自豪吗?
当今,中师生群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他们用青春、激情、坚守和勤奋留下无数改变命运的教育故事,更是用实践和精神留下了一笔关于如何做好教育、如何真正做教育的精神遗产。这是对一代人青春的记录,也是对教育史的珍贵反思。读到校友李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撰写的《天下的中师生,中师生的“天下”》一文,感慨系之,“论”与“述”扎实而深刻,其“个体的生命史”“群体的奋进史”“教育的传薪史”“时代的转型史”之四层相互交织的历史叙事“立论”,颇有见地,令人解颐。站在当下,我作为一名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带过研究生的教师,阅读《天下中师生》确实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动,许多“历史记忆”的教书画面,眼前在《天下中师生》里活灵活现,其中的滋味,可能非个中之人能体会。我想说,在今天,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有一群人,用最朴实的坚守,托起了亿万农村孩子的未来,他们是值得铭记的。(文/李裴)
附:李裴简历
李裴,笔名裴戈,长期从事文字研究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参与创办《杜鹃花》地质文学期刊并担任副主编,已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文艺评论》《当代文坛》《上海文论》《山花》等国家和省级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理论、评论、散文、诗歌等各类作品500余件。总策划“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长诗20部、“长诗书写大英雄”长诗20部、“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20部、“诗意纪实·乡村振兴”6部、“红军走过我家乡”长诗9部,《贵州诗人40年》及抗疫诗集《盼你春天归来》等。出版著作《小说结构与审美》《痕迹的颜色》《美有灵犀》《酒文化片羽》和《若有所思》等个人专著,主编《李发模评传》,并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和第六届贵州省文艺奖。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