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乡村沦为乡村题材创作的“背景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06:35 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内心深处对乡村慢生活的憧憬愈发强烈,部分创作者敏锐洞察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打造出一系列以乡村为主题的视听作品,大小屏幕之上也迅速形成一股颇具清新之感的田园“清流”。此类作品不仅让远离田野的人们在沉浸观看的过程中短暂告别城市喧嚣,体验不

【影视锐评】

作者:李 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内心深处对乡村慢生活的憧憬愈发强烈,部分创作者敏锐洞察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打造出一系列以乡村为主题的视听作品,大小屏幕之上也迅速形成一股颇具清新之感的田园“清流”。此类作品不仅让远离田野的人们在沉浸观看的过程中短暂告别城市喧嚣,体验不同于都市生活的闲适与惬意,还带动观众深入地了解乡村故事、感受乡土风情,为助力“三农”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当乡村创作站上视听市场风口,创作者的密集涌入也快速造成了内容的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现象。一些创作为了快速蹭上这波热度,罔顾乡村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活内涵,生硬地把乡村元素和各种创作套路相嫁接,让原本生动鲜活的乡村沦为了空洞苍白的“背景板”。

有的作品空洞悬浮,与真实的乡村生活有隔;有的作品猎奇恶俗,推崇各种“土味乡村符号”;有的作品严重失焦,用大量篇幅表现在田间地头作秀的明星嘉宾……这种视听创作为了快速收割乡村热度、捞一波“热钱”,而取道捷径,让创作跑偏了方向。具体而言,某档综艺打着“探访大山深处鲜活故事”的旗号,宣称要展现偏远地区普通村民的生活面貌与奋斗精神,实际上却聚焦探访大山的某位艺人,渲染其工作生活的“不容易”,把乡村当成了营销个人的舞台,与创作主旨南辕北辙。某部电影为了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冲突而集成了大量悲情桥段,为了凸显主人公的“惨”与“善”,不惜将村里的其他人物都塑造成自私冷漠的形象,扭曲了观众对乡村发展现实的认知。某些所谓的助农直播则聘请临时演员、虚构拍摄场地、编造夸张的剧本,迎合部分观众奇观化、低俗化的审美诉求,以赚取礼物打赏。还有些以“爽”出名的微短剧利用大众对乡村既有的刻板印象,不断用“草根逆袭”“乡村苦情”“重男轻女”等话题挑拨观众情绪,挑起舆论争议,来博取关注度。

此类作品披着“乡村”的外衣,实际上却想着流量至上,非但在艺术上难有新意与建树,更毋论能够给乡村的发展带去多少切实的助益了。那么,什么才应当是理想的创作样态?实际上,《山海情》《山水间的家》《种地吧》《燃烧的月亮》等作品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作品以扎实的内容实现口碑、热度和社会价值齐头并进,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具体言之,乡村题材的视听创作首先要力在“求真”,既不能悬浮于乡村发展的现实之上,也应打破人们心目中对乡村陈旧落后的刻板印象,这要求创作者必须深入乡村之中,才能让艺术真实从土地里自然而然地拔节而出。例如,电视剧《山海情》在创作前期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多次前往宁夏进行调研和采访,参照真实故事和人物原型编写剧情,更细节还原了剧中的“闽宁镇移民村”,最终用跨越20余年的今昔对比,生动呈现出乡村的沧桑巨变。

乡村创作要注重“务实”,在展现乡村变化的同时,还应力求反哺乡村的发展。综艺《山水间的家》聚焦于各个乡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的丰富实践,为其他乡村的转型发展给出了生动翔实的影像“说明书”。同时,也带动观众走入节目中的乡村,打卡同款美食、美景、好物、民宿等,发掘出了“乡村+”的发展新路。综艺《种地吧》则以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事劳动作为叙事主线,嘉宾们用第一视角向观众诉说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崭新图景。在此之外,《种地吧》还不断探索助推地方农业发展的切实模式。例如,杭州市西湖区就通过节目的“后陡门·种地星球”项目,整合高新农业示范基地、非遗主题民宿和农业品牌直播间,打造出长三角农业主题旅游新地标。此外,《种地吧》还在淘宝等平台开展助农活动,近期一场针对青海囊谦土特产芫根的带货直播,收获近200万人次的观看量,助力售出3万件芫根产品,销售额超190万元。

乡村创作还离不开持续的“向新”与“求变”,这也是当下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向创作者们提出的更高要求。连续推出三季的《种地吧》不断创新思路,其最新一季节目不再局限于单一农场,而是将视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域,通过青海、黑龙江、湖南多地的联动搭建起“移动式田野”的内容框架,以真实镜头展现跨越经纬的农业实践和地方农业文化特质。《燃烧的月亮》则另辟蹊径地从女性视角来展现乡村畜牧业的发展面貌,嘉宾们亲身投入牛羊养殖、乳制品制作等经营实践,把生动的草原生活和民族文化呈现给观众。

中国人对于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数千年的“乡土中国”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也塑造着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如是,关于乡村的视听创作更要怀揣着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情怀。尤其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时代背景之下,此类创作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价值。只有让镜头语言与土地产生共振,让乡村从“背景”变成“主角”,才能打造出既有专业深度又具时代温度的佳作,真正助力新时代农业农村的蓬勃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