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9日,今日说法播出的由中牟县警方侦查的昂贵的“相亲”案,引发了社会关注,如:相亲被诈为何仅有1名被害人报警,警方却以诈骗追究刑事责任等;欲知其中的“奥秘”,还得从这位相亲人的遭遇说起。
2025年4月29日,今日说法播出的由中牟县警方侦查的昂贵的“相亲”案,引发了社会关注,如:相亲被诈为何仅有1名被害人报警,警方却以诈骗追究刑事责任等;欲知其中的“奥秘”,还得从这位相亲人的遭遇说起。
2024年,河南省中牟县的李先生时年48岁,在当地一家家具厂上班;离婚后,李先生想通过相亲网站扩大择偶范围,在某相亲网站上遇到了女嘉宾丹丹。
丹丹介绍说,自己也是离婚,是河南郑州二七区一家医院的医生;特别是一个“520”红包被拒收后,李先生觉得丹丹不爱财、又有共同生活的诚意,俩人更谈得来。
不久李先生通过丹丹发来的二维码,从某相亲网站转到“对爱相亲交友”平台;进入平台场景均按次数收费,不论时间长短,就是“上麦”一次也要20个虚拟玫瑰花。
丹丹告诉李先生,平台虚拟空间可以官宣双方为恋人关系;随后,李先生被邀请进入虚拟空间的三人房,除了李先生和丹丹外,还有个媒人。
媒人说,表示诚意要送礼物,礼物是虚拟的玫瑰花;这个玫瑰花需要在平台充值购买,不到一周时间,李先生就送了28 000元的玫瑰花。
玫瑰花不能“白送”,李先生想要丹丹的电话,两人约着见个面;丹丹总是推脱不给电话号码,李先生觉得不太对劲,就去郑州市二七区医院找人。
一打听,医院根本没有丹丹这个人,李先生认为遭遇了婚恋诈骗,便向中牟县警方报了案;警方根据聊天视频截图找到了这个丹丹,她实际上是已婚、家里有老公、有孩子。
丹丹的真实身份是张丽,1990年出生;张丽向警方交代,有了孩子后,在家带孩子时在网络中认识了一个叫婷婷的人,为了增加收入便做了“女聊手”。
在对爱相亲平台,张丽同时交往的所谓男友就有8个,不到半年时间,张丽从平台提现总计16万元;相亲平台婚恋诈骗受害者一定不在少数,警方成立了由郑州市反诈支队牵头,以中牟县公安局为主的专案组。
“对爱相亲交友”平台设立于2023年,实际经营地在浙江杭州;创办人张欣欣,女、38岁,浙江某高校工商管理硕士。
APP上线以来,“对爱相亲交友”平台有11万注册用户,流水高达约4.2亿元;接下来,警方的侦查工作不用介绍,多数人也知道其流程,如:抓捕张欣欣、女聊手、扣押资金,……。
截至目前,专案组针对该平台涉嫌诈骗的女聊手等嫌疑人组织了三次抓捕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00余人;犯罪嫌疑人张新新被依法取保候审,其他涉案人员警方也在处理中。
据警方分析,充值5 000元以上潜在的受害人有几千以上,而报案的只有一位受害者;警方“追查”问到原因时,受害者却说找不到骗自己的人,所以就没报案。
有人或许追问,“对爱相亲交友”平台构成诈骗吗?如:类似的在境外可以合法运营,境内多数司法机关也没有以诈骗处理。
“立法者不尊重稀罕之事”的出处可能难以考证,但这句格言在法律领域内广为流传;法律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应当基于常见的情形和普遍的事实来制定,以确保法律的公平性和可预见性。
基于上述理念,立法上允许游戏在生活社会中合法存在,如:在“对爱相亲交友”APP中,以输了游戏做惩罚,让男嘉宾表达爱意,英雄救美等;充值做游戏是自愿行为,有人或许追问,警方为何以诈骗来处理呢?如:相同的游戏在境外可以合法运营。
在游戏发展过程中,不少游戏成为竞技运动,并成为产业;因多数游戏存在欺诈,如:赌博游戏等,但已成为产业的游戏则禁止欺诈。由于少数学者认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保护非法利益,如:“黑吃黑”构成盗窃,或者诈骗等。
受学者上述认识的影响,多数司法人员认为,诸如赌博等游戏中的欺诈也构成诈骗,如:南京市某区目前审理的赌博欺诈构成诈骗案件,其办理过程大致如下:
一是,“受害人”报案,警方初步判决不构成诈骗,如:暴力抢劫已输的赌资不构成抢劫罪,赌博参与人倘若供述欺诈赢回已输的赌资也不构成诈骗罪。
二是,已有司法判例“确认”赌博欺诈构成诈骗,“受害人”凭借判例不断向警方,甚至检方施压,如:上访、“寻死”曝光等。
三是,警方迫于压力,以诈骗罪立案侦查;但办案人员的经验也意识到,讯问笔录不能记录以前的赌博输赢情况。
四是,检方基于相互配合关系,以诈骗罪批准逮捕赌博游戏中的欺诈人,并提起公诉。
五是,根据司法实践,判处缓刑需要取得受害人谅解;“受害人”据此可以要价,如:警方查实欺诈获得的赌资仅为10万元,要价可以“翻倍”。
赌博欺诈
针对上述案情,有人可能追问,将稀罕之事尊重原理不应切入欺诈游戏,司法人员应得出什么结论呢?
法律禁止的欺诈游戏,但不构成犯罪的应没收;如:赌博欺诈游戏;相反,法律不禁止的欺诈游戏,司法人员应允许其存在,如:“对爱相亲交友”APP等。
由于刑法分则对多数罪名规定了财产刑,与“对爱相亲交友”APP类似平台无法正常运营,如:2025年3月21日,今日说法播出的由河南新密警方的侦查的无法相见的“女友”也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财产刑外,有人或许进一步追问,此类平台为何无法运营?究其原因,学者混淆了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目前多数人已无法识别游戏。
在我国,多数学习法律的人感受到,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容易识别,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但法人,或者其他经营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识别却非常困难,如:法考辅导用书等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表述却“语焉不详”。
从法律角度分析,法人等经营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经营范围;法人是法律“拟制”的人,多数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法人的行为能力与行为能力相一致:
民法典第五十九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项据此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担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经营范围,是指法人等经营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计划经济时代,1979年刑法等,将市场主体违反经营范围规定为“投机倒把”;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将市场主体违反经营范围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且检察署可依职权行使撤销权。
有人或许追问,大陆的学者为何没有正确解释法人等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呢?究其原因,民法理论配合了政策需要,如:借鉴多数国家,或者地区的立法,多数普通人也能得出上述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多数人可以得出结论,少数学者并不是不清楚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就是权利能力,而是配合“开放”的实际需要,如:任何主体均可以经营农业生产,并取得国家补贴;再如:教育、医疗等即使没有取得行政许可,国家也不能追究其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
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被混淆,多数普通人便不能识别游戏经营,如:网络上有婚姻介绍APP,游戏APP也有婚姻介绍;多数人认为加以任何一个APP,其法律效果相同,即:真实的“相亲”。在作者看来,两者的性质迥然有别,婚姻介绍APP应采取实名制,而游戏APP则不需要,但网络平台经营者的后台必须实名制。
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市场主体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或者相关链接标识。由于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被混淆,多数网店在网络平台上并没有“悬挂”营业执照;目前,多数网络平台经营者也认为营业执照是否公示并不是强制性规定。
游戏与经营范围
当多数人理解经营范围的含义后,游戏中的欺诈不应认定为诈骗。例如:平台登记采取实名制,欺诈人事实上不能隐瞒身份;再如:平台仅提供结算等服务不能评价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如此等等。
有人或许进一步追问,昂贵的“相亲”中的中牟警方为何认为构成诈骗呢?从法律角度分析,警方还没有在法律上认定游戏的性质,如:警方强调受害者找不到骗自己的人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未隐瞒身份的欺诈恰恰是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可撤销的民事欺诈行为;因有判例可类推,如:上述提到的无法相见的“女友”案等,警方据此类推为诈骗。
设证推理是侦查思维的主要方法之一,且设证推理与类推是交叉关系,如:规范的设证推理就是类比推理;我国是大陆法系之一,类比推理不应是认定诈骗的思维方式,而是校验罪责刑相适应的方法:
行为人是否隐瞒身份实施欺诈,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分析其罪责刑不相适应,前者如主观恶意,后者如侦查难易,均不相同。稀罕之事不应尊重讨论的法治意义在于:民法典为何将欺诈行为既规定为可撤销,又规定是无效;有适当的案情,作者将再进一步分析,如:游戏业如何发展等。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日法律重述,具体情形与今日说法“同步”;视角不同,内容可能略有差异。作者上述观点或许有争议,敬请各方谅解,或者“留言”批评、指正。
来源:法能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