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升员工在危机时刻的应急避险技能,近日,我市大力推动"上下班即演练"应急疏散能力建设,鼓励各生产经营单位引导员工上班时从常规入口进入企业,下班时通过应急疏散通道离厂回家,将日常通勤与应急演练有机融合,使“肌肉记忆”代替纸上预案,让安全意识在重复中扎根、应急能
为提升员工在危机时刻的应急避险技能,近日,我市大力推动"上下班即演练"应急疏散能力建设,鼓励各生产经营单位引导员工上班时从常规入口进入企业,下班时通过应急疏散通道离厂回家,将日常通勤与应急演练有机融合,使“肌肉记忆”代替纸上预案,让安全意识在重复中扎根、应急能力在习惯中提升。
坊子区
坊子区街道、部门、企业、志愿者多方联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上班从门口进入,下班从应急疏散通道离厂回家,将疏散演练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同时,各级各部门压实责任,对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物业小区等重点场所和高风险部位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发布倡议书,播放视频标语,“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提示,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寒亭区
寒亭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引导企业将应急疏散演练融入日常生活。在企业园区,员工们每天上班时从正门进入,下班时则统一从应急疏散通道离厂,通过这种“日常化、场景化”的演练方式,让应急逃生路线和疏散流程成为员工的“肌肉记忆”。同时,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设置宣传展板、组织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安全教育,让“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物业小区等重点场所和高风险部位,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对消防通道堵塞、安全出口封闭等隐患实行“零容忍”,确保每一条应急疏散通道都成为关键时刻的“生命线”。
昌乐县
昌乐县发布倡议书,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上班从企业门口入,下班从消防通道出”的“上下班即演练”模式。企业在消防通道设置应急标识、疏散路线图及逃生要点提示,员工每日下班即完成一次“沉浸式”疏散路线记忆。企业结合下班时段随机开展“无预案快撤”测试,观察员工是否掌握“弯腰捂鼻”“避开危险区域”等逃生技能;同步排查消防通道是否存在堵塞、照明故障等隐患。昌乐县应急局联合消防部门定期上门指导,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优化通道布局,推动“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优化”的转变。
高新区
高新区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底线思维,对企业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进行全面排查,确保通道畅通无阻,无杂物堆积、无障碍物阻挡。全方位做好安全指导工作,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倡议书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线下拉挂横幅、电子显示屏滚动标语、张贴宣传海报、组织相关培训等,并深入辖区重点企业进行走访告知,现场开展指导,提倡企业科学规划路线,安排专人实行全过程、全路段提示引导,确保职工演练过程安全。
滨海区
滨海区着眼破解传统应急演练覆盖面窄、参与度低等问题,大力推行“上下班即演练”模式,构建“通勤+演练”融合机制,组织企业畅通应急通道,科学规划应急疏散路线,工作日上班时段开放企业正门作为“安全教学通道”,下班时段启用应急出口作为“实战演练通道”,通过高频次、场景化的实践,将员工日常通勤转化为应急实战课堂,让应急逃生路线与流程深入人心。截至目前,“上下班即演练”模式已在危化品、工贸行业领域300余家企业推广。此外,滨海区聚焦生产企业、商场超市、学校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物业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拉网式”专项排查整治,确保应急疏散通道时刻畅通。
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安委会办公室组织相关成员单位,结合各行业领域特点召开专题会议,并在全区范围内发出倡议,推广“上下班即演练”的应急疏散演练模式。联合宣传中心、区总工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通过职工大会、班组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推动工作落地见效,鼓励各企业将应急疏散演练与日常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员工上班从常规入口进入车间,下班时通过应急疏散通道离厂回家,将应急疏散演练融入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员工应急避险的本能反应。结合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建设,提升职工安全生产知晓度参与度和突发事件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环境。
峡山区
峡山区打破传统演练局限,探索特色举措,将通勤路变为应急实践场,在员工日常进出的重复行动中,让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不断深化。规范出入路径。科学规划路线并设置应急标识,通过 “日常化、场景化” 演练,让应急流程深入人心。创新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设立督导岗,落实双向通行,实施 “双门双责”,不同时段专人值守,有序引导员工疏散,强化应急技能。强化宣传意识,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企业人员思想意识,引导员工规范演练。
来源: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