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为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影响力,需加强国际传播受众的针对性,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的认同度。在传播内容方面,中医养生是目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为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影响力,需加强国际传播受众的针对性,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的认同度。在传播内容方面,中医养生是目的,疾病预防是基础,中医治疗是补救,中医理念是支持,中医理论是指导。在充分结合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让中医和中医药文化既动听更受用,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人才培养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摆在重要位置,先后颁布了多个与中医药国际化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制度保障。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健体系。同时,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认同度不高、影响力不足等挑战。如何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是亟待思考的课题,这其中传播的内容设置与方法路径是影响国际传播成效的关键因素。
我国中医药文化包含多重内涵
我国中医药文化以《周易》《河图》《洛书》等传统经典中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现象。例如,端午节插菖蒲、艾叶等传统习俗,以及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此外,中医药文化还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即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崇尚和谐以及精诚合作。
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医学文献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面记录了疾病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的经典之一,记载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唐宋明清时期,中医药经历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医学经典和学派。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阴阳学说指的是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两个相对的方面,通过平衡阴阳来维持健康。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人体都可以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体健康。气血理论强调,人体的气血循环与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器官通过经络相互联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的养生方法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自我调节,包括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食疗是依据中医理论,通过合理的饮食帮助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按摩和气功则是通过物理和精神的调节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我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意蕴及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上,还包括其独特的生命理念、认知思维、治疗调理特色等,这些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仅是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也是全球文化交流互鉴的现实需求。通过大力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增进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先进理念传播,有助于改善西方社会对中医药的刻板印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可行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这些政策文件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内容框架。目前,我国中医药文化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经典进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孔子学院成为重要传播载体,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许多独特的术语和概念,如阴阳五行、脉象学说等。这些术语的文化内涵需要准确诠释和翻译,以确保外国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和接纳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构建中医药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错译漏译数据库以改善中医药文化外译水平,并借助数字科技传播中医药文化,进而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设置
世界各个民族都重视养生,主要是因为它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重视疾病预防,因为它对于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预防疾病可以减少医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是保障公共健康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内容方面,养生是目的,预防是基础,中医治疗是补救,中医理念是支持,中医理论是指导,这既是其功能定位,也是传播定位。
第一,注重养生。养生内容包括:一是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合理饮食可滋养身体、预防疾病。欧美等发达国家横跨两大洲,且洲内地理差异也大,需因地制宜地饮食养生。二是运动。中医提倡“动以养生”,认为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人们习惯跑步的基础上,传播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能调和阴阳、舒缓筋骨。三是精神。中医认为精神情志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志刺激会使身体失衡、引发疾病,提倡“养心”,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当人们遇到烦恼时,向亲友倾诉能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让人心情愉悦,增强社交能力。养生需考虑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同一养生方法的反应可能不同。
第二,预防疾病。首先,中医注重预防疾病,提倡“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比如在季节交替时,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其次,中医认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建议保持清洁的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最后,作息要规律以保证精力充沛。由于中医物理疗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诸如调节身体机能的整体(即平衡阴阳、调节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功能、治疗或缓解特定症状和疾病(即缓解疼痛与消肿化瘀、改善肾虚及相关症状和缓解头晕耳鸣等症状)、无损伤性与易接受性等。此外,中医还运用物理疗法。包括电疗、磁疗、光疗、传导热疗、超声疗;以及传统的针灸、按摩、拔罐、热敷和气功。
第三,中医治疗。一是儿童疾病。中医儿科可采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方法,加上现代化的化验检查,经过综合分析,可准确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二是疑难疾病。中医药对大病初愈后出现的虚弱症状的调理和改善,效果非常理想,中医治病的一个理念就是治病求本,重视后期的调养,真正使治疗效果得到巩固,达到临床治愈。三是骨病。中医小针刀微创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脱出症等。其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无需住院,治疗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四是呼吸疾病。中医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通过调配中药汤剂或者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进行治疗,能起到舒筋通络和扶正固本作用,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效果。
第四,中医理念。首先是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各器官、组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养生时需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方面因素。其次是辨证论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制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获取个人信息,判断体质和健康状况。最后是预防为主。注重预防疾病,提倡“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
第五,中医理论。它是以“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中医药文化强调预防为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理念,这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健康观念有所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中医药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健康管理理念,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定位目标受众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健康观念和对中医药文化的接受程度。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增进传播内容的认同度以取得更优效果。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需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推动国际标准首先要求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2024年,国家中医院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这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也为2024到2026年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制定了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参与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的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底,将完成30项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构建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国际标准体系,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需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是通过服务贸易的方式将中医药推向海外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中医药产品、让适销对路的产品走进各国民众家中。二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搭桥”,大力开展中医药教育培训合作,让目标受众在良好的沟通交流中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和中医疗效。三是通过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既掌握中医实用技术又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作者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院长,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医药故事化国际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3BXW0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黄璐琦:《对中医药发展规律及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认识》,《中医杂志》,2022年第17期。
②胡真、汪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医杂志》,2013年第3期。
③王振宇:《“两个结合”下树立中医药文化历史自信的探索》,《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年第16期。
④王琳:《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四个维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⑤李德俊、罗瑶:《新时代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力初探》,《传媒论坛》,2023年第23期。
⑥张闽:《国粹之光: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康中国观察》,2024年第3期。
⑦李和伟、宋瑞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性思考》,《中医药导报》,2021年第7期。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