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有没有发现?咱们农村总有几个爱争地边的"犟头户"。前院老李家把篱笆往东挪了半尺,西头张家就非得在田埂上多刨一锄头。前些年咱们村口那两户人家,为了一垄芝麻地闹得鸡飞狗跳,您猜最后咋着?两家粮食仓库都遭了老鼠,新买的拖拉机停在院里愣是打不着火!
导读:农村争地边的人为啥总过不好?村头老张说出大实话
您有没有发现?咱们农村总有几个爱争地边的"犟头户"。前院老李家把篱笆往东挪了半尺,西头张家就非得在田埂上多刨一锄头。前些年咱们村口那两户人家,为了一垄芝麻地闹得鸡飞狗跳,您猜最后咋着?两家粮食仓库都遭了老鼠,新买的拖拉机停在院里愣是打不着火!
这话可不是我瞎编的。咱们村会计老张头掰着指头算过账:过去十年跟邻居争过地边的28户人家,有19户不是儿子分家闹矛盾,就是家里牲口老生病。就说村西头刘大炮家,去年秋收为水沟改道跟亲兄弟干架,结果两家的玉米地全让野猪拱了,这事儿您还记得吧?
要我说啊,这些争地边的主儿就像掉进芝麻堆的老鼠——光盯着眼前那点吃食,反把头顶的谷仓给忘了。去年开春,老王家二小子从城里带回来个新鲜词儿叫"格局",我看这词儿用在这帮人身上正合适!
您瞧村南赵铁柱家,前些年非说邻家杨树根伸到他家院里,抡着斧头就要砍。结果树是砍了,自家房顶的瓦片让大风掀了三次。倒是隔壁老孙头,年年把地边往自家这边让一拃宽,去年他家大棚蔬菜卖得红火,县里都来人参观。
这话可不是劝大伙儿当冤大头。去年开村民大会,镇上来的干部说得明白:"地界有纠纷找文书,心里有疙瘩找乡贤。"咱们村东头那两家为宅基地闹了三年,最后还是老支书拿着五十年前的地契,在晒谷场上拿木棍画线才了结的。
要我说,争地边这事儿就像腌酸菜——越捂着味儿越冲。前年村北两户人家为地界石吵吵,结果开春播种才发现,两家争的那块"宝地"底下全是碎石头,种啥啥不长。您说这不是白费劲么?
那些不争不抢的人家,日子反倒过得有滋有味。村西王寡妇家地最少,可她家种的糯玉米年年卖高价。为啥?人家把吵架的工夫都花在学新技术上,去年还跟电商平台签了合同。您看村口停着的那辆小货车,就是她家新买的!
这事儿细琢磨还有个说道。您发现没?但凡爱争地边的人家,家里小辈多在外打工。为啥?年轻人在外头见着世面,知道老家争的那三分地,还不够城里人买个厕所。可留在村里的老人总觉得"地是命根子",这才闹出不少笑话。
要说最聪明的,还得数村南李老爷子。他家跟邻地原本有条老水沟,前些年整修时主动让出两尺。您猜后来咋着?邻家主动帮着他家修了条水泥渠,现在两家的稻田浇水比谁都方便。去年两户合伙买了收割机,今年开春又商量着要建合作社。
不过话又说回来,该较真的时候还得较真。前年发大水,村北有户人家硬说河道改道冲了他家地,非要上游几户赔钱。后来镇上派人来测量,发现是他家自己把地往河滩多犁了三犁。这事儿在村里传开后,他家儿子到现在都不好意思在村口小卖部打牌。
要我说啊,咱们庄稼人过日子就像种地——心宽了地就肥,心窄了苗就黄。您看那些整天为地边吵吵的人家,院里的鸡都不爱下蛋。反倒是那些和和气气的人家,屋檐下的燕子窝都比别家多垒两层。
最后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说句话:咱农民最金贵的就是邻里情分。您想想,谁家办红白喜事不是靠乡亲帮衬?谁家遇上难处不是邻居最先搭把手?为着那几寸黄土伤了和气,值当吗?
各位老哥老姐要是信得过,不妨试试这个法子:下次再为地边闹心的时候,就去看看自家粮仓里的陈谷子。想想是仓库里堆满粮食踏实,还是跟邻居较劲心里舒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老王种植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