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0日,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成功完成180天太空之旅,圆满完成了任务。
4月30日,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3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成功完成180天太空之旅,圆满完成了任务。
然而,很多人看了神十九返回直播再次发现,我国航天员出舱后,依然是被4名工作人员抬着走,与美国宇航员此前的状态完全不同!
上个月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与威廉姆斯,搭乘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在太空整整滞留了286天,仅过了14天,便能以精神抖擞的状态,轻松现身公众活动。
于是,围绕中美航天员回地速度、健康恢复情况的对比,再次成为热搜焦点,引发热议:
“为什么美国宇航员回来就能走,中国航天员却还要被抬出舱门?技术差距?恢复能力?还是另有隐情?”
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对比背后,却藏着一场关于航天理念、任务属性乃至国家策略的深层较量。
我们先回顾一下美国波音飞船滞留宇航员事件的来龙去脉!2024年夏天,美国波音公司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星际客机”号,意图挑战SpaceX对低轨道载人飞行的垄断地位。
两名宇航员搭乘这艘充满期待的新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进发。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星际客机”飞船在对接过程中接连曝出推进器故障、氦气泄漏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最终被迫中止原定几天的短期任务,滞留时间一再延长。
NASA权衡再三,做出一个近乎无奈的决定——不让“星际客机”冒险返回,而是等待SpaceX的“龙”飞船实施救援。
结果,短短数天的任务硬生生拉长到了286天,接近一整年的漂流。
可以想象,这段超预期的太空滞留,对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来说无异于一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根据国际空间站的内部通报,威廉姆斯在滞留期间体重急剧下降,“面部消瘦如刀削”,血液循环系统、骨骼密度、肌肉量均出现严重退化。
NASA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为此特地制定了一套名为“45天恢复计划”的方案。
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物理康复训练、骨骼健康监测、心血管功能修复程序以及其他长期健康跟踪,成为两位宇航员回地后的必修课。
然而,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滞留了近10个月,美国这两名滞留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却仅仅休息了14天,就公开“亮相”了!恢复的这么快?
现实并非如此!这种快节奏的复出,实则很大概率是美国高度包装下的表象。
NASA为了稳定外界对任务失败的质疑情绪,也为了展现美国航天员的“坚韧不拔”,选择尽快以宇航员亮相的方式缓解舆论压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康复。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航天任务在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处理模式,也完全不同,在我们看来才能称之为科学合理、以安全为首要!
以神舟十九号为例,乘组在轨驻留时间近半年,在微重力、封闭高辐射、有限锻炼空间等极端条件下生活和工作,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返回地球后,中国航天员并不会急于“走出舱门”,而是严格遵循一套成熟、科学的医学隔离与康复流程。
不同于美国航天“速成式亮相”的媒体策略,中国航天更看重航天员长期健康保护。
落地后,航天员首先要接受初步医学评估,随后转入专业康复中心,进行肌肉力量恢复训练、心血管功能重建、神经系统适应性调试等系统化康复。
整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两到三个月,甚至更久。
这种康复模式,也被不少网友形容为“慢悠悠”,甚至引发了“是不是中国航天技术落后”的质疑。
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正是对航天员生命健康的最大负责,也是对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投资。
归根结底,中美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走路与躺平之争”,本质并非技术差距,而是理念选择。
SpaceX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体系,更加注重效率、市场反馈与资本运作。他们需要用速度证明项目成功,用形象修复公众信任,用曝光制造融资话题。
在这种逻辑下,航天员的“亮相”,更多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传播行为。
而中国航天,尤其是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队体系,则将航天员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每一名航天员背后,是十年、二十年系统培养与数以亿计投资积累的成果,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保护整个国家航天力量的延续。
因此,即使面对外界质疑,中国航天仍坚持“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的原则。
事实上,人体在长期微重力环境中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
首先,失重导致体液分布异常,血液大量上涌至头部,引发典型的“面部浮肿”,航天员返回后面颊肿胀、眼部充血成为常态。
其次,骨质流失加速,尤其是承重骨(如股骨、脊椎骨)密度急剧下降,使得站立与行走变得异常困难。
同时,肌肉萎缩问题显著,核心肌群与四肢肌肉力量大幅削弱,导致运动协调性受损。
不仅如此,长期太空驻留还可能引发心血管功能紊乱、视神经压迫导致的视觉模糊、甚至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影响航天员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
这些变化,哪怕是最顶级的宇航员,也无法完全避免。
因此,当我们看到中国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被护航椅抬出舱门时,那不是懦弱,而是科学的安排。
而且,我国也不是所有航天员都抬着出舱,20年前神舟五号杨利伟着陆后,就是自行站立出舱的。
原因很简单——那次任务仅持续了21小时23分钟,体内各系统尚未发生深度失重适应。而如今,动辄半年以上的在轨驻留,所面对的生理挑战早已是天壤之别。
随着神舟十九号返回,中国航天也在不断优化航天员健康管理体系,也在从“飞得起来”向“住得下来、走得更远”迈进。
面向未来,针对太空长期驻留带来的生理问题,我国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例如舱内人工重力实验、可穿戴外骨骼助力设备、个性化运动处方、骨质保护药物研发等。
航天员不仅是飞行员,更是太空实验的亲历者与承受者。他们的身体,承载着探索未知的全部代价,也映射着人类文明迈向宇宙深空的每一步脚印。
有人说,“站着回家,才是真英雄”。但在浩瀚宇宙面前,能平安返回,才是最大的胜利。
所以,当我们在热搜上再次看到“美国宇航员14天亮相”和“中国航天员康复3个月”这种对比时,请记住: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站得有多快,而在于走得有多远,飞得有多稳,回得有多安全。
来源:林白八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