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的风裹着油菜花香钻进车窗时,我正沿着盘山公路驶向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群山如墨,将一方平整的坝子温柔揽入怀中,那浑圆如磨盘的地形在云影里若隐若现,恍若天地间永不褪色的年轮。
初听磨子这个名字,我便充满好奇。真正走进这个躲在深山里的明珠,循着“土味”感受到了它不一样的传奇。
暮春的风裹着油菜花香钻进车窗时,我正沿着盘山公路驶向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群山如墨,将一方平整的坝子温柔揽入怀中,那浑圆如磨盘的地形在云影里若隐若现,恍若天地间永不褪色的年轮。
老街躲在场的一角,已难寻曾经热闹的踪迹,就像被岁月翻皱又抚平的书页,落寞无声。仔细观察,那些残垣断壁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它们的故事也刻进了历史的年轮,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石板路上的凹痕盛满光阴,临街木门吱呀开合间,已听不到曾经缝纫机的“嗒嗒”声与鸡鸣犬吠。
离老街不远的,是更宽阔的大街,更具特色的建筑,更加热闹的场景。
迎着午后慵懒的骄阳,乡村的热情正悄然绽放。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浪漫情怀,他们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用细腻的艺术描述着诗情画意的故乡。这便是磨子乡村美术馆。
据了解,该馆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设有文化展示体验区、培训创作区、公共休闲区。美术馆依托重庆民盟画院优秀教资,打造出磨子土家画乡(农民画)特色文化IP,青瓦灰墙、木质门窗等有着浓郁土家风情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馆内展览形式丰富多样,有农民画、生肖版画、画乡文创等。此外,美术馆还定期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传播和弘扬乡村文化。
在这个由废旧铁匠铺改造而成的文化殿堂里,两个村民正埋头创作,墙上地下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据乡亲讲,这里有五六位当地村民常年在此作画。别小看这些地道的农民画家,他们的作品《土家年夜饭》和《欢乐磨子湖》还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作品展,真是令人佩服。
村民对于乡土生活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笔触虽稚拙,但饱含对土地的爱。而画作背后,多方合力撒播艺术种子的过程,让人深刻明白“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我曾经还有些担心,未来的乡村,它会好吗?在这里,我看到了答案:会好的,因为有生活、有诗意、有情怀,所以有未来。
走出美术馆,一棵黄桷树正蓬勃生长,眺望远方,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群山绿意盎然;俯瞰脚下,平坝上房屋错落有致,各式花儿开得正艳。听村民聊起东溪河、磨子湖等地的别样美景,我的心中又多了几分期待。
还记得来时的路上,缓缓的山坡间,石头堆砌的地坎整整齐齐地码成一层层,形成一片片,那是辛勤耕耘的缩影,更是对丰收的憧憬,也如振兴的基石。
那些曾经的石磨,躲在岁月的角落,磨眼里积着春雨,倒映出瓦檐上飘摇的野花,恍惚间又听见吱呀作响的黎明。大桥上的车流载着山货驶向远方,后视镜里缩成一点的磨子乡却在我心里洇染开来——那些嵌在石纹里的晨昏,落在画布上的四季,混着油菜花香的风穿过岁月廊桥,将老砖墙与鸟儿的嗡鸣,糅合成一曲古老又鲜活的乡愁。
此刻忽然懂得,所谓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一盘永不停转的石磨。上扇是祖辈传下的智慧,下扇是时代给予的馈赠,当山风推动枣木磨杆,碾碎的何止是五谷杂粮?那些卡在磨齿间的旧时光,终将在旋转中化作滋养未来的力量,落在美术馆的油画布上,凝成电商包裹的露水,渗进每个清晨推开木门时的吱呀声里。
那些汗水浇灌的日子,慢慢磨出的,不只是艰苦的记忆,更有美好的未来。
来源:七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