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组长,李杰既要接受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又要把工作任务安排给一线员工。产品能不能做出来,质量能不能过得硬,他这个组长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至关重要。
长达400米的车间,两侧是成品或半成品,还有零件和原料。机器碰撞声不绝于耳,电焊也不时火花飞溅。
车间东头是李杰办公的小房间。屋内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一台电脑和临时休息的床铺。
这就是李杰工作的“舞台”。作为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第五班组组长,他属于兵头将尾,肩负着革新技术的重要责任。
作为组长,李杰既要接受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又要把工作任务安排给一线员工。产品能不能做出来,质量能不能过得硬,他这个组长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至关重要。
进入公司15年来,李杰带领的班组始终专注双梁桥门式起重机、大吨位智能化起重机“小车”生产研发制造。
大吨位有多大?
李杰指着车间内的一台高达3米的机器介绍,这个“小车”重600吨。
“小车”是业内对一种起重机吊装机器的称呼,是整个起重机上面的核心部分,如同人的大脑,负责起重机上面起吊,吊装重物前后左右移动。
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是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600吨重的“小车”来来去去轻松自如,丝毫看不出笨重。
“小车”有非标和标准两种,标准的大多是属于轻工业用,像纺织厂、一些小的制造公司。非标的一般是客户定制,有着特殊用途和要求,主要涉及到中铁、中冶、中航、船舶等央企重点领域。李杰带领的第五班组做的大部分是非标“小车”。
央企的名头大,要求更严。国内最大的一家钢铁企业,曾要求起重机关键部位的制动轮和传动轴跳动的偏差不能超过10丝,而常规是15丝到20丝(1毫米等于100丝)。
从15丝到10丝,看似是数据的变化,背后是智慧、毅力的较量,更是对制造强国的孜孜追求。如何来调整毫厘之间的区别,着实让人为难。
调整的关键是先把制动轮里面的所有污垢全部清理干净,不能有任何的毛刺。随后,李杰一个叶片一个叶片去调整,有的叶片甚至需要调整十几次才能到位。每调整一次,他还要拿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叶片的调整。
经历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调试到位,符合客户的要求,李杰才长出了一口气。
要求严是一方面,时间紧更是李杰的“遭遇战”。
非标产品的生产向来是制造业的“硬骨头”——定制化程度高、工艺复杂、工期紧迫,且难以标准化复制。某自动化项目450吨四梁铸造起重机项目需适配特殊冶金场景,而国家某重点项目360吨四梁铸造起重机则要求兼顾精密铸造与重载吊装,每个项目都像是独一无二的非标战役。
面对这些难题,李杰独创“动态预演工作法”:在接到订单后,他带领团队将设计图纸、材料特性与生产流程进行三维模拟,提前预判焊接变形、装配误差等风险点。
2023年,公司接到一个125吨双梁桥式铸造吊项目。他通过预演发现主梁焊接顺序的优化空间,将传统工艺的15天生产周期压缩至7天,且一次验收合格,创造了行业纪录。这种“以精度换速度”的智慧,让非标产品的“定制困局”转化为技术跃升的契机。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对“折叠时空”理念的实践。2024年宝钢某智能化改造项目中,李杰团队引入5G物联网技术,将设备调试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分析平台,远程协同厂商专家进行故障诊断。原本需停工2周的调试周期被压缩至3天,且通过算法优化生产线布局,使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并行推进,整体工期缩短40%。他常对团队说:“技术突破不是‘加速跑’,而是‘重构时间维度’。”
以技术创新“折叠时空”,以匠心突破非标困局,以系统思维重构效率边疆。
进入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15年来,李杰精心钻研各项关键技术,班组生产的各类起重机产品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领域。这既得益于第五班组的努力,更得益于李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他深知,现代企业的工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工人,要紧跟技术的前沿,掌握技术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为此,在工作之余,李杰钻研相关科技,参与发明的一种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表彰,主持参与的专利项目“提高旋转小车导轨折弯产量”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作为“兵头”,李杰穿着工作服,拿着工具,将制造强国的责任落实在一举一动上;作为“将尾”,他需要对班组70多名工人负责,负责他们的安全、生活和工作。
在工业智能化的浪潮中,不断向高处攀登的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需要更多的李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一名机装工,我愿为中国制造拼搏奋斗!”李杰说。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