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4%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近18%。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板块却逆势上扬,Wind创新药指数自1月中旬上涨20%,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超40%。
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4%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近18%。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板块却逆势上扬,Wind创新药指数自1月中旬上涨20%,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幅超40%。
2025年初,美中贸易战再掀波澜。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高达104%的惩罚性关税,全球市场闻之色变。“黑色星期一”,恒生科技指数单日暴跌近18%,重创投资者信心。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整体市场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中国医药板块却呈现明显的抗跌性和韧性,并在短暂恐慌情绪过后迅速走强,逐步跑赢大盘。
医药板块的逆势强势表现令人关注,也促使市场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与驱动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创新药的对外授权的商业合作模式(即BD模式),在规避贸易壁垒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这种新兴模式,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应对贸易风险、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战略。
▲关注药财社 聚焦医药界▲
01
医药板块为何能逆势走强?
回顾2024至2025年期间的医药板块表现,清晰可见行业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
在美国关税打击初期,中国医药股虽受到整体市场恐慌情绪的短暂影响,但随后迅速恢复并强劲上涨,Wind创新药指数自2025年1月中旬累计上涨近20%,港股创新药板块更是涨幅超过40%,领跑市场。
造成这种韧性表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医药行业自身的产业特性与内需驱动优势。
医药产业拥有典型的刚需特性,国内庞大的医疗需求及快速推进的人口老龄化,使其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的联动性相对较低。
与高度依赖出口的消费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相比,医药企业在关税重压下的业绩冲击明显更小。
此外,医药产品的特殊性也使得其往往不被纳入极端贸易制裁的范围。尽管美国政府在2025年4月启动高关税行动,但医药产品在初期关税清单中仍然保持“豁免”状态。
这不仅体现了药品贸易的敏感性,更使得医药板块在贸易争端中的表现更具确定性。
02
政策与技术支撑
强化抗风险能力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也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保障因素。
从加快新药审评审批,到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为创新药快速放量提供明确路径。这些政策扶持使中国药企在面对外部风险时,具备更强的缓冲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不断提升。从原料药、制剂到临床研发的完整产业链,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规避海外贸易摩擦的影响。
此外,中国药企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的低成本优势,即便未来面临药品出口关税,也具备一定的成本吸收空间。
03
BD出海模式
医药产业的抗风险新逻辑
创新药BD出海模式,即通过知识产权授权进行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应对贸易壁垒、走向全球的重要手段。
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药品出口,不涉及实体药品贸易,而是以知识产权、专利和临床数据授权为核心,天然规避了实体货物贸易所面临的关税问题。
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创新药BD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与经济效益。
部分上市公司研发进展:GLP-1减肥药物创新
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科伦药业等国内医药龙头企业纷纷通过BD模式,将自身研发的GLP-1类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以及PD-1抗体等创新产品授权给海外巨头药企,并获得了巨额的首付款与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仅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达到404.5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创历史新高。2025年仅第一季度,中国药企与海外制药公司达成33笔授权交易,总金额达36.2亿美元,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18%。
总体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的表现延续了2024年的增长趋势,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这种合作模式具有显著的双赢特点。对国内药企而言,既能及时获得资金投入新药研发,又能规避贸易风险;对国际药企来说,则能以较低的前期风险获得有市场前景的新药管线。
因此,即便在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期,BD模式的交易活动依旧热度不减,成为中国药企持续获得海外收入的“避风港”。
04
BD交易模式的经济与战略价值
创新药BD交易的典型结构通常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首付款是中方企业签约后获得的即期现金收入,可迅速投入新药研发,增强企业现金流稳定性。
里程碑付款则根据药物临床试验和审批进展支付,使得交易风险合理分担。
而销售分成使授权方能够持续享受新药成功后的长期市场收益,创造稳定且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种模式的优势还体现在,授权方无需直接面对海外药品监管、物流和关税风险,全部由合作的国际药企承担。对中国药企而言,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降低了风险敞口,也加速了创新药的全球商业化进程。
05
前景展望与潜在挑战
尽管创新药BD模式展现了强大优势,但并非毫无挑战。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维系BD模式成功的基础。只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才能吸引国际合作伙伴,确保授权交易的成功率和高收益。
不同国家的法规环境差异和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增加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一些拥有自主品牌能力的中国医药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全球渠道,BD模式虽然规避风险,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建国际化平台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创新药BD模式仍将是中国医药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路径。
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强化,未来中国药企不仅会继续通过BD模式加速全球化进程,更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如参与跨境并购、建立合资企业等。
来源:医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