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远:法治路上的“点灯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30 17:31 2

摘要:“调解不是判官司,而是解心结。”清晨的桂东县司法局桥头乡司法所里,黄志远边给来访村民倒茶边说道。这句话,他十年间说了不下千遍,也践行了千遍。这位基层司法所长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将法治的温暖播撒在桂东这片热土上。

“调解不是判官司,而是解心结。”清晨的桂东县司法局桥头乡司法所里,黄志远边给来访村民倒茶边说道。这句话,他十年间说了不下千遍,也践行了千遍。这位基层司法所长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将法治的温暖播撒在桂东这片热土上。

调解桌上的“暖心人”

在桥头乡矛盾纠纷调解室的档案柜里,56本泛黄的调解记录本整齐排列。翻开2021年7月的记录,一起标的额达120万元的交通事故致死案调解书格外醒目。当时死者家属情绪激动,要求高额赔偿。

“先喝杯茶,慢慢说。”黄志远独创的“茶饮调解法”在这起案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将部队积累的思想工作经验与司法行政业务相结合,沉着应对,以法为据、以情动人,用“一杯热茶、一句暖心话”化解矛盾,最终促成双方和解,避免了一场恶性事件。十年来,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攻克疑难积案56起,成为群众心目中调解桌上的“暖心人”。

正是基于调解工作的深厚积累,他还积极探索出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利用法治宣传栏、图书角等载体普及法律知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弘扬优良家风。他的工作,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温暖了人心,让法治与温情在乡村交融。

山乡里的“普法使者”

“黄所长讲法像说书,有趣又有料!”桥头乡的李大嫂对黄志远的法律知识讲解记忆犹新。

在桥头乡,黄志远不仅是司法所长,更是法治的“播种人”。他牵头打造“普法讲堂”品牌,组建普法团队,带领团队走遍全乡各个角落,开展法治宣传12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从宪法到反诈,从未成年人保护到乡村振兴政策,他将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让群众从“被动听法”变为“主动学法”。

同时,他还创新“菜单式”法律服务,针对群众需求精准普法,推动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氛围。截至2023年,桥头乡创建了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2个,成为桂东县法治建设的标杆。

特殊人群的“引路人”

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是社会的特殊群体,黄志远却将他们视为“家人”。他深知这个群体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工作理念。他定期逐户走访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低保政策,联系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黄所长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一位矫正人员动情地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他一次次上门开导,帮我联系工作,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十年来,在黄志远的悉心帮教下,他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无一人脱管漏管。

危难时刻的“守护者”

“百姓有困难,作为司法行政干部就应该冲在最前线”。2024年7月,台风“格美”袭击资兴市,特大洪灾造成12.8万人受灾。正在休假的黄志远闻讯后立即返回,主动加入桂东县退役军人民兵救援队,奔赴重灾区八面山瑶族乡成康村。

面对道路损毁、通讯中断的险境,他与队友徒步穿越险峻山路,肩挑手扛清理塌方,抢通“生命通道”;为保障物资供应,他带领突击队冒高温背运5.5吨物资,徒步5公里送达安置点。当桥梁损毁时,他毫不犹豫涉险过河,协助电力部门铺设电缆,提前一天恢复灾区供电。

暮色中的桥头乡,司法所的那盏灯总是亮到很晚,黄志远正伏案整理明天的调解材料,墙上“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的荣誉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个用脚步丈量山乡的司法所长,用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法治为民”。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