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上周的一场直播里,一向见多识广的张雪峰突然卡壳了。面对满屏的“4+4”留言,他握着保温杯沉默三秒后蹦出一句:“这种招生手段直白到令人发指!”让三十万在线观众瞬间炸锅。原来,协和医学院推出的“4+4临床博士”项目,允许土木、外语、园林甚至文艺特长生直接跨专业
就在上周的一场直播里,一向见多识广的张雪峰突然卡壳了。面对满屏的“4+4”留言,他握着保温杯沉默三秒后蹦出一句:“这种招生手段直白到令人发指!”让三十万在线观众瞬间炸锅。原来,协和医学院推出的“4+4临床博士”项目,允许土木、外语、园林甚至文艺特长生直接跨专业申请医学顶级学位,而考700多分的顶尖医学生反而要苦哈哈地参加高考——这可比超市插队买鸡蛋离谱多了。
凌晨两点的医学院图书馆里,一群学生正抱着《内科学》苦读。他们或许还不知道,窗外某些人正在“用拼乐高的方式拼接学历”。
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本质上是个天才计划——允许学生在任意本科专业学习4年,再接受4年临床医学训练就能拿下博士学位。听起来像是给跨界人才开的绿色通道,但实际操作起来似乎很不透明。
当北大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分考生因为“没有背景”被拒之门外时,成功申请者名单上出现了园林设计师(画图纸的)、韩语翻译(追星同传的)、海外二级学院经济系学生(家里有矿的)。有医学生不得不自嘲:“原来解剖小白鼠还没修剪罗汉松对学医更有帮助?”
协和常规八年制临床博士要求高考700分起步,比清华北大临床医学录取线还高15分。而这些跨赛道的申请者呢?一位成功录取的某外语学院学生直言:“我雅思7分,拿过市级钢琴比赛三等奖——虽然我连人体解剖学分册都没摸过。”
有医学生在当地三甲医院规培三年后吐槽:“我们本科五年+硕士三年,进手术室还要被主任骂得狗血淋头,现在告诉我有群学土木的靠‘综合评估’直接读博?他们知道怎么区分动脉和静脉吗?”
据某平台医学话题高赞回答披露,“4+4”录取者的公示信息含糊不清,“科研潜力评估”“特殊才能认定”等指标均无量化标准。某985医学院教授匿名评论:“这套规则放在电影里叫《重生之我在协和当关系户》。”
某网友的女儿去年考了702分进协和,除夕夜还在实验室养细胞。听说这事后气愤不已:“咱家三代没医生,就指望闺女拼分数改命。合着人家爹妈早把改命快捷键设置好了?”
当协和4+4的录取名单像份混搭的火锅食材清单般呈现在公众眼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规则真的合理吗?难道钢琴三等奖比高考700分更具“医学潜力”吗?
看看某医院规培生的吐槽:“我熬秃了头才拿到执业医师证,转头发现有人把医学生的晋级副本改成了《消消乐》。”可以给天才开快速通道,但不能把后门包装成星光大道。
当土木工程和翻译成为“医学人才”的跳板时,那些被高考“机器”碾过青春的孩子们,他们的伤痛该向谁索赔?是退回十八岁的夏天重选赛道,还是在未来的某天被迫承认,这世间最锋利的柳叶刀也切不开固化阶层的关系网?
来源:日常科普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