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开新宇思盘古,人间孝善念华胥。自从华夏民族文明进入有史以来,不仅有传说中的孝道文化。而且有着孝道的记载、廿四孝堪为宣传孝道文化的成功经典范本。这部由元代学者郭居敬辑录而成的廿四孝,上至上古时代下至宋朝。孝子的故事感动着中华大地万千儿女向善向上情怀,并以百善孝
(一)
天开新宇思盘古,人间孝善念华胥。自从华夏民族文明进入有史以来,不仅有传说中的孝道文化。而且有着孝道的记载、廿四孝堪为宣传孝道文化的成功经典范本。这部由元代学者郭居敬辑录而成的廿四孝,上至上古时代下至宋朝。孝子的故事感动着中华大地万千儿女向善向上情怀,并以百善孝为先勉励自己、恪守家规家训,尽忠尽孝。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为历代世人称颂并践行之。
廿四孝中除少部分情节有争议,今不可取外,其它则为倡导“敬亲”“奉养”和“体谅”等内核仍不失为传统美德,家庭伦理的重要符号。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神州大地乃至东亚文化圈。“孝感动天”的虞舜屡遭继母和胞弟迫害,仍坚守孝悌其德行感动天地,被尧帝赏识禅让帝位开创盛世。而“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贴心侍奉病母薄太后,喝药前亲尝药温度,其孝行德行开启了“文景之治”之盛世。
“百里负米”的仲由早年家贫,任劳任怨,后虽富贵却因双亲离世而抱撼,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千古警世名言,为国人推崇。“鹿乳奉亲”的郯子为治父母眼疾,披鹿皮混入鹿群挤乳,险被猎人射杀,凸现孝子郯的智勇和无畏。“芦衣顺田”的闵子骞虽遭受继母虐待冻僵,当父要休妻时,子骞晓之利害,继母因之悔过改新。除此之外还有曾参“啮指痛心”,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等等闪耀着人性美的动人故事,在民间传咏着,让真善美在中华大地弥漫着……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已由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社会进步。而人心不古,孝道文化每况愈下,加之西方掠夺文化的侵袭,使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道文化亦受到冲击,且大有颠覆性危卵存在。在西方腐朽文化渗透下,社会上有了大龄不婚,婚而不生的丁克族。还有男光棍、女光棍兴起,阴盛阳衰充斥着家庭等反常现象让人不可思议!更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
然而,在华夏民族发源根脉地渭河流域,孝亲、奉养、尊老、爱老之风仍强劲的吹拂着!
2025新年伊始,由中华孝道文化基金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乙巳蛇年迎春会在西安未央“天品盛宴主题宴会城”盛大举行,在弘扬孝道展望未来的举办中,余有幸结识文化学者王科先生。虽是偶遇,但这偶然中的必然,正好印证着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人才济济,才俊多多,而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孝道文化中也不乏佼佼者,王科的身体力行在秦地古城则成为代表人物之一。
王科先生虽和余不是同年代的人,但他的出生成长地却和余仅一河之隔,相距不远,亦是物资交流,走亲访友的走马之地,咫尺之遥。他居渭水北、余居渭水南,都是处在关中盆地渭河两岸史有美称“白菜心”的地方,渭河厚重文化从小就浸濡着这里一河两岸秦人后代一茬又一茬,光耀大中华。尤以东渭桥三绝碑为例,它是唐代为纪念名将李晟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等战功,挽救唐王朝危局而立之碑。
其碑文绝,由唐名相裴度撰写,文风严谨庄重。书绝,由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亲书丹,柳体遒劲挺拔。功绝,李晟传奇人生,忠君爱国,治军严明,清廉无私的品质被誉为再造王室名将。而栎阳徙木立信,此乃秦孝公时,商鞅为推行变法,破除民众对官府政令不信任的一个举措,为后续的一系列变法扫清障碍,最终实现“秦民皆趋令”的治理效果。
渭河文化还有“泾渭分明”的泾清渭浊自然景观,引申为比喻事物界线清晰、是非分明或态度明确等,时到明代已成为文献中的成熟成语用语,光耀中华之经典典故用语。至于“鸿门宴”已为让人闻之胆战心惊“宴无好宴”的代名词或曰贬意词。凡此种种,在渭河两岸无人不晓,尽人皆知是涉及到孝道文化当数“文帝尝药”,这个发生在渭河南岸,古长安城里的事情更是妇幼皆知,人人乐于效发。身为青年才俊的王科更是谙熟于心,在习相近、俗亦同的孝道文化中,王科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踏平坎坷奔坦途、心有善念行大孝。
王科先生作为长子,也和众多秦人子弟一样正直厚道生活在普通的农家,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有一颗自强自立、阳光向上、奋发图强的雄心和梦想,正是由于家境贫寒、才磨砺出他那从不服输,任尔东西南北风,身处逆境还坚挺的性格,在文学道路上走出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路程。在古城西安大东门临潼这块历史厚重之地走出并成为他文学启航的风水宝地。但他也深知要为老百姓发声,要有作为,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他冲破了金钱的短视诱惑,又先后通过山西刊授大学、黑龙江文学函授学院等处进修,充电淬火,提升自己的写作知识,给自己的梦想增添了翅膀!
(二)
王科的人生之路走得独特,但走得再远不改初衷,走得再苦乐在其中。年轻时他的奋斗成为临潼的一方风景,为了生计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开过餐馆、搞过贩运、干过瓦工……无论做啥文学梦从不放弃,笔耕不辍。作为麦田的守望者,王科他跨过千里奔腾滚滚东去入黄泻海的渭河,他目送东西大动脉陇海线上铁龙飞驰电挚般的东出西进,他信步迈上覆斗状九顷十八亩秦陵大冢,他随着人流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观瞻那气势雄健的兵马俑列阵,他也会与游客徜徉华清宫,覌瞻杨玉环沐浴池“海棠汤”,曾有过风情万种的浪漫。
回望西安事变中五间亭曾经的枪声大作,他也可能慕名来到兵谏亭(捉蒋亭)晃忽犹见一代枭雄落魄相。他也会凭吊叩拜半山腰老母婆,感恩她抟土捏人,炼五彩石补天拯救人类之功。他也会抚摸高耸入云烽火台,遥想当年周幽王为博褒氏一笑,烽火戏诸侯,惨遭杀身灭国之祸,王科亦会爬上骊山西绣峰,领略长安八景之骊山晚照美景……雄心遨九天,只待风起帆。他把理想交给探索,他把成功交给勤奋,他把人生交给无限的事业。
王科先生
王科成为王家脱胎换骨新生代,工作从事新闻记者、编辑,不仅让村民乡党刮目相看,就连争胜好强的母亲也改观,从最初的反对变成坚定支持者。王家几代人也没走出一个文化人,而在王科身上改变了门庭,自学成才,还以中国农民身份第一个早早扛起了传承诗人王老九(王建禄)的大旗,这让五次进京参会,和郭沫若即兴赛诗,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人民诗人”精神发扬光大,彪炳史册!
王科的作品以短小散文见长,在《妈妈》短文中,为了儿子在求学中成长身体,宽厚仁慈的母亲在终日艰苦劳作中吃着用粗粮做下不成型的面疙瘩馍,而把白馍给儿子王科吃。王科以此题材写下作文在学校大赛中获头等奖,也正是上初中的王科受到鼓舞,引发了对文学的喜爱并一发不可收拾。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此,她那富有家国情怀的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她除了鼓励儿女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外,对那些有损国家形象的现象,不争气样子也毫不客气指出,她也曾为中国男足踢不好球而气愤,心里难受,甚至晚上睡不好觉。
王科在他所著的《岁月流虹》一篇文章中写道,母亲一副古道热肠,对秦腔也喜爱有加,有戏必看,但有时要掏钱买票羞于囊涩而不能看时,只能叹息命苦。王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悉知母亲之爱,把能看一场秦腔当成一种最高追求的奢望时却爱莫能助。后来王科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学得几个秦腔唱段,他唱给母亲,听完唱段后母亲喜出望外,赞口不绝。
王科也依照廿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之法,慰抚了母亲那平常不过的期望之心……让“铡美案”韩琦杀庙中那两难之心把真善美人性活托出来。王科的散文犹如一幅笔法细腻的工笔画,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又如一股撩拂人心的熏风,诱人心脾,使人陶醉。在王科的心里笔下,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第一任最好的老师,父亲在他步入而立之年后因病去世,而母亲成为他心中唯一一尊活菩萨。
仅上过几年小学识字不多的母亲却聪慧贤淑,心底善良,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和乡党亲友。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初年走集体化道路,正值年轻的她也和农家姊妹一样热情洋溢地投入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虽然生活艰苦很多,但从未影响她改天换地的热情和青春活力,村民推选她担任妇女队长之职。那时的干部个个都是实干出来的,舍小家为大家,敢作敢为。王科之母朱秀茹就是带领姊妹,奋战在田间,作务棉花脱颖而出,创出高垄务棉新路子。提高地温,志在促苗保苗夺高产,其先进经验和技术向各地作务棉花的区县推广,并和全国劳模,植棉能手张秋香共聚一堂,切磋交流,成为朱秀茹一生中的高光亮点。
风闻乡里,子以母荣。朱秀茹作为北田村镇上的能工巧匠泼辣秦女还表現在日常生活,红白喜事都有她的身影,言传身教下的子女三人也都给老人撑脸面,人人自立、个个出息,而作为长子的王科也走出了一片天地,干成了自己的事业。可作为已步入老年的朱秀茹仍劳作不停,直到年事已高,身患有疾,还不愿为儿女们添麻烦。但有村风家教的儿女们,从小就受孝道文化,廿四孝图熏陶,深知为人子女之道,极尽其责,瞻养老人,毫不吝力。
作为长子的王科,深知长兄为父之责,要有带头作用,把对老母的赡养提到高度,尽管外边的事情多而繁杂,都不是藉口的理由,一有空或挤时间都要看望,陪伴老人,吃个饭、倒杯水,叙个旧,拉个家常,乐度晚年。王科历检社会种种现象,深切认识,说和做的效果是有区别的,尽管贴身的侍奉老人为小孝,但这是基础,为人都必须做、还要做好!
反观当今社会养老问题,各地办有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养老院、幸福院,但管理、收费堪忧,一般家庭承受不起费用,有的家庭则是尊老养老意识淡薄,大多不是经济问题,而是认知上的差异,把老人强行送到养老院一了百了,只待火化时。加之社会风气的不正,一些人私心膨了胀、怕吃亏,总嫌自已碗里肉少,或遇事斤斤计较,反目成仇,兄弟相煎,遗弃老人,为争夺家产对簿公堂,而老人病卧在床无人去管……享乐主义在一些年轻人中成为时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年轻时是“月光族”、“啃老族”,成家后成为叫外卖族从不做饭,也不会做饭,自顾不睱,无情无义,更别说给老人端吃送喝,问寒嘘暖了。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人的后半生,尤其是垂暮之年,谁也想不到会发生什么?也不知什么会来的早,只能面对,活在当下。一个和睦的家庭,只能在体谅、宽容、互帮互助中度过。年龄大犯浑者毕竟是少数,当一个家庭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无论是儿女或其他人除了理解、包容,几乎别无选择!天生亲情前世缘,人伦常在忍中全。孝为德之本,情有薄厚,孝有小大。小孝为养父母身,中以养家养心,大以为国养父母志。事业有成,光耀门第。当今社会,孝道的内涵已从传统伦理转向注重情感关怀,日常陪伴与代际平等,避免将孝局限于物实供养,建立起各安其位,各负其责,日常化、情感化、科技化为核心,通过创新形式适应现代社会节奏,体现出孝文化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行孝也和做人做事一样,没有捷径,只有厚德载物方得始终,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重任。孝有三重境界小孝孝其身、中孝孝其心、大孝孝其志,小孝作为基础一般人都可做到,难就难在大孝,一般人又都难以做到。
王科先生在孝道方面,三种境界全都做到,做的好,不仅有了安身立命的事业,而且让母亲享受“子尊母贵”之荣,而且在为令慈萱堂做八十大寿中风风光光。众手心声祝福寿,乐享天年度春秋。数百名亲朋乡党见证分享了这幸福的时刻!
不仅如此,王科别出心裁用高雅的文学力量为萱堂老母寿辰出诗集,意义非凡。谨摘众儒诗句酬谢大家,“万儒诗吟王母寿”,“母贤子孝美名传”,“养儿育女储大爱”,“康宁福寿合家欢”,“百姓之家出贤士”,“家风家训代代传”。这些嘉言锦句无不映照出世人对孝道的讴赞!
当今之世,我们就是要唱响孝行天下贵在行,小中大孝都称颂!让孝道文化在古城,在秦地,在全国形成文明时尚,再度风靡起来!
李俊奇,西安市人,大专文化,自由撰稿人。喜擅文学,创作有电影、电视剧、戏剧、百家碎戏等多部,剧评、剧本数次曾获一等奖或演出或拍摄在省市台播出,并在诗歌、散文、剧本、楹联、修志、诉讼等方面多有专攻涉猎,有逾500万字待梓。
现为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百姓学习之星、未央区作协名誉副主席、区政协文史特邀研究员、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文委会秘书长、地方修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实力派书画名家、中华国礼艺术名家、中书协会员、中硬书协会员、中国楹联书协会员、中国建筑书协会员、中国新艺术协会会员、陕西秦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华夏文化艺术中心顾问兼首席专职书法师、中国互联网盟理事兼艺术总监、出色书画社艺术顾问、西安市红十字会博爱大使、西安酒厂品牌宣传大使、中华书画艺术官网大国巨匠等。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