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一家供应链公司,既具有中国创业公司的进取心、速度和吃苦能力,又具有德国百年的车业积累,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撰文 | 青竹 编辑|周长贤
如果一家供应链公司,既具有中国创业公司的进取心、速度和吃苦能力,又具有德国百年的车业积累,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在2025上海车展,大陆集团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智驾大陆,带来两款智能辅助驾驶产品:皓月(Luna)和繁星(Astra)。
「繁星」为全场景领航辅助驾驶方案,包括城区、高速领航和记忆、智能泊车;以11个摄像头、1个雷达为基础配置,支持拓展,可接入激光雷达。
「皓月」是高性能辅助驾驶方案,包括高性能前视一体机和行泊一体入门级域控。满足全球各国市场法规及安全标准。
两款产品通过集成大陆的第六代毫米波雷达,与地平线征程6芯片,以及自身算法能力,覆盖从中高端到经济型车型。
合资公司的股东出身,部分暗示了方案特点。
“我们整合了一支地平线最具量产经验、成建制的中阶智驾团队,过去征程3、征程5的首发都由我们团队完成。”
智驾大陆首席执行官厉飚
表示,源于地平线的优势是软硬一体,更懂芯片,用好芯片。“
我们在地平线时,所有的算法都提前预研,然后定义GPU架构,再进入到芯片开发周期。预研的软件和硬件能非常高效有机结合,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存在先后顺序。”另一母公司,为有150年历史的德国大陆集团。
大陆集团3月刚刚批准了汽车子集团拆分,预计年内在法兰克福独立上市。拆分后母公司聚焦轮胎和工业业务。
汽车子集团盘子大约200亿欧元,拆分并大规模裁员瘦身后,将聚焦智能驾驶等新业务:拥抱地平线和中国业务,是变革之一;深耕传感器几十年和长久的车业经验是优势。
“大陆集团的雷达,从各个维度评测来看,都属于行业的第一梯队,有着很大技术优势。”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贝悦登表示,大陆集团传感器技术的持续进化,将为智驾大陆赋能。
厉飚认为,“智驾大陆的感知融合系统基于硬件、算法、工程等方面的多维度技术整合,是我们辅助驾驶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并且在成本上也非常有优势。”
从方案上看,这是一支定位全球化和兼顾燃油车的团队。
贝悦登指出,产品线必须全阵容覆盖,从入门级到更高阶的产品。因为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例如,中东等地区的需求可能侧重于入门级产品。
“高性能前视一体机和行泊一体入门级域控制器都属于Luna产品线,适用于全车型平台,无论是燃油车、混动还是电车,因为采用被动散热设计。”
厉飚表示,哪怕轻量化的一体机产品需求,出海还有大量市场需求。
此外,智驾大陆在媒体沟通中,多次提到了性价比。一方面作为合资公司,具有垂直整合效果,另一面则源于定位。
针对最高256T算力的质疑,
厉飚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人人都能用得起的方案,覆盖到更多用户常用的高频场景。”并吐槽,“即便算力堆砌到天花板,依旧有解决不了的Corner Case。”贝悦登则补充,
推进L3的落地,主机厂方面有一些犹豫,和认责有关。目前是专注于做可靠L2级的辅助驾驶,并且发挥德系合规风险管控和安全的传统优势。以下为群访摘要:
受访人:
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全球负责人 Ismail Dagli
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 Juergen Brandl 贝悦登
智驾大陆首席执行官 厉飚
时间:4月24日 @2025上海车展
Q:
智驾大陆产品差异化在哪里?厉飚:我们整合了一支地平线最具量产经验的、成建制的中阶智驾团队。其中征程3、征程5的首发都由我们团队完成,目前在基于征程6的平台进行开发;同时我们也共享大陆集团的全球供应链、销售渠道与质量体系。
Q:软硬一体在技术上体现为何优势?
厉飚:首先,在芯片设计层面。
我们在地平线时,所有的算法都是提前预研,然后定义GPU架构,再进入到芯片开发周期。这样在芯片产出时,我们才能确保前期预研的软件和硬件能够非常高效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存在先后顺序。
因此,我们的优势在于熟悉芯片,了解哪个芯片好用,哪个算法对它更友好。从征程2、征程3、征程5到征程6,每代芯片都具有其特点和方案,我们清楚如何发挥它们最大的能效。
第二个层面在传感器。
大陆集团的雷达,从各个维度评测来看,都属于行业的第一梯队,有着很大技术优势。传感器本身的质量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因此,雷达与摄像头一定是会长期存在的传感器。
激光雷达目前也是我们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城区NOA方案的可选配置,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拓展。
大陆集团有4D毫米波雷达,我们非常认可4D毫米波雷达的长期价值,它的点云的密度会进一步提升,而且它是全天候、全场景,并且稳定性非常好。
智驾大陆的感知融合系统基于硬件、算法、工程等方面的多维度技术整合,已经成为我们辅助驾驶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并且在成本上也非常有优势。
Q:L2入门级是否还有必要做下去?
厉飚:我们的产品划分有明确的目标。
首先,高性能前视一体机和行泊一体入门级域控制器都属于Luna产品线,适用于全车型平台,无论是燃油车、混动还是电车,因为采用被动散热设计。
城区NOA的方案采用主动散热方案,需要使用液冷,因此对车型有限制,油车很难加这种散热系统。
关于最轻量化的一体机产品需求,国内确实可能不太关注,但出海还有大量市场需求,尤其是燃油车,因为燃油车想要实现高阶功能的代价非常大。目前中国主机厂出海的大部分车型是燃油车,是这类产品的目标客户。
贝悦登:我们的产品线必须全阵容覆盖,从入门级到更高阶的产品。毕竟,我们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例如,中东等地区的需求可能侧重于入门级产品。
Q:最高阶的算力是256T,够用吗?
厉飚: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人人都能用得起的辅助驾驶方案,覆盖到更多用户常用的高频场景,用出色的性价比,让更多用户享受到犀利无感的智能出行体验。
而非仅仅堆算力、堆成本、堆传感器,去造一个“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实际上,现阶段即便算力堆砌到天花板,依旧有解决不了的Corner Case。
我们仍然在通往无人驾驶的过程中沿途下蛋,去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并且需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性投入几十亿元去实现自动驾驶,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Q: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出行事业群的业务重心是什么?
贝悦登:我们将继续推进智驾大陆(HCT)的相关产品,包括刚才介绍的皓月、繁星和其他优秀产品。
我们的传感器也将不断进化。例如卫星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将实现更高的精度。雷达传感器提供的点云将更加清晰且密集,还有角雷达技术也将进行革新。比较简单的角雷达将会进化为具备点云功能的角雷达。
Q:如何看“智驾平权”的趋势?
厉飚:机遇和挑战都存在。首先是市场在快速增长,竞争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收敛。
过去10年的积累沉淀是必要条件。我在2022年带领团队从征程3开始就已经做出高速NOA。城区的场景比高速难至少10到100倍。
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是复杂的工程,研发没有捷径,只能逐步找到并解决问题,沉淀下来,才能促成一套非常高效的开发基础设施和环境,支持快速迭代。
Ismail Dagli:性能是最关键的。许多公司展出L2辅助驾驶系统,但也要考虑是否可以负担量产的成本。系统安全性是否合规,风险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才对终端用户有用。
我们同时具备数据驱动的开发优势和作为德国企业所拥有的很高的安全传统和很强的风险意识,我们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强强联合。
还有就是规模效应。我们不仅在中国有生产基地,而且在不同的市场都有本土化的生产基地。我们目前的愿景是让所有人都能够用得起ADAS或是组合辅助驾驶的功能。
为什么HCT能够做到让大众用得起,是因为我们具有组合效应,地平线在这个技术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使用,我们还有量产的经验和可扩展性,这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贝悦登:中国在推进L3的落地,但主机厂方面有一些犹豫,这和认责有关。
我们目前是专注于L2级的辅助驾驶,花更多的时间来使得L2级的辅助驾驶系统更可靠。只有L2级做好了,才能更快推进到L3。
来源:Autocar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