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年前,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胜利闭幕时,‘奋斗,奋斗,奋斗到底’的口号响彻全场,激励千百万劳动群众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奋斗不息、砥砺前行。今天,党领导14亿多人民正意气风发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时代不同,使命任务发生变化,但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
“100年前,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胜利闭幕时,‘奋斗,奋斗,奋斗到底’的口号响彻全场,激励千百万劳动群众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奋斗不息、砥砺前行。今天,党领导14亿多人民正意气风发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时代不同,使命任务发生变化,但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广大劳动者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拼搏奉献,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翻开历史长卷,百年工运史同民族奋进史紧密相连。从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愿景变为现实,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项伟业中,都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精神风尚熠熠生辉。
紧接着“五一”国际劳动节,就是五四青年节,这不仅是时间节点的“巧合”,更是将奋斗传统代代传承的一种隐喻。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青年保持劳动本色,用双手谱写时代华章、用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无论是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还是青年工人争做“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用发明创造提升劳动效率,抑或00后小伙“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充分诠释“技可进乎道”,一代代青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锐气,展现着时代拓荒者的韧性。
时间向前,奋斗不止。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成为一道时代必答题。
矢志不渝的坚守,离不开理想信念的灌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那些关于爱岗敬业、崇尚劳动、精益求精的故事传播出去,能够点燃青春理想之灯,激励更多青年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青年具有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优势,也要传承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品格。天南海北的电网工人不论严寒酷暑,都会化身高压线上的“蜘蛛侠”,确保千家万户供电无虞;塞罕坝的护林员变荒原为茂林,接力守护绿色家园;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匠心,数十年如一日赓续文明薪火……职业无分高低,平凡中亦可酝酿伟大,只要扎根本职岗位,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中开拓进取,在未来产业培育生长中大胆探索,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过程中,广大青年重任在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此,既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青年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年轻的“高精尖缺”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青年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本会以团结全国工人,图谋工人福利为宗旨”,在1925年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中,第一条便这样开宗明义。新时代,着眼推进共同富裕,稳步增进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福祉的任务没有变。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需要“看见”劳动者具体而微的境况。
比如,着力解决基层一线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让保洁员等群体有体面的休息空间,保障户外作业者的劳动权益;从拒绝歧视、健全劳动争议化解机制入手,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职场环境……共同富裕既要依靠广大劳动者用双手实现,又体现在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每一项增进劳动者福祉的具体措施,都是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申,也都在为青年的奋斗与发展注入信心。
中国青年素来有着“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正如“人民工匠”许振超所说:“劳动的汗水里不光有辛苦,还有我们劳动者的智慧、希望和未来。”后浪奔涌,青年一代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是青春最动人的姿态,也是对劳动精神最朴素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