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演出将标志性的“实景 + 科技”理念融入太行山水之间。演出总时长70分钟,吸引了3000名观众齐聚太行山下。接下来,就跟随现场观众的脚步,一同开启这场视听与精神的双重震撼之旅。
历史与艺术碰撞
光影与烟火融合
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正在书写文旅IP新范式
斥资 5 亿元由红旗渠集团投资建设、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担任总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近日于林州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首次公演。
本次演出将标志性的“实景 + 科技”理念融入太行山水之间。演出总时长70分钟,吸引了3000名观众齐聚太行山下。接下来,就跟随现场观众的脚步,一同开启这场视听与精神的双重震撼之旅。
时空交织的太行史诗
光影烟火的完美融合
《太行・红日》以文旅演出作为精彩切入点,开启了一段融合历史与创意的奇妙之旅。在严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石之上,开展了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二次创作。
在舞台呈现方面,演出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平行空间的手法。将不同时代的人物巧妙地汇聚在同一舞台之上。穿梭于历史与神话之间,把红旗渠建设的伟大壮举与精卫填海的古老神话进行了深度融合。
保栓、荡钎人、铁娘子队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通过大写意的艺术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
此外,演出融入国际化的舞台表现手法与叙事逻辑,打破文化与地域的隔阂,让这一故事能够跨越历史时空,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整场演出共分为六幕:
第一幕: “天不下雨” 的修渠宣言,奏响奋斗序曲。
第二幕:“填平那海” 神话与现实的交织,彰显不屈意志的磅礴力量。
第三幕:“风雪水源” 演员在虚实险境中前行,从声、光、电全方位打造极致的“艺术真实”。
第四幕:“天地之间” 开山修渠战鼓擂响,团结的乐章激昂奏响!
第五幕:“渠成水到” 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升华,彰显拼搏成果。
第六幕: “太行红日” 众人欢庆胜利时刻,礼赞这一伟大壮举。
《太行·红日》将自然山水融入舞台设计,打造360度环形水幕与真实峡谷虚实呼应的景观。烟火、灯光、音乐配合默契,生动再现了十万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宏大场景,让现场观众领略到红旗渠精神的磅礴力量。
光影与烟火编排精妙,为演出增添情感色彩。在“渠到水成”“太行红日”环节,激光模拟的“无人机矩阵”与投影交叉射向高空,十万修渠者剪影与红日重叠,地面灯光同步亮起,烟火模拟水流轨迹,将氛围推向高潮,增强视觉冲击,让观众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
铭典创视作为《太行・红日》巴可投影设备供应商,借助巴可G100 - W22系列投影机,以红蓝激光器打造双通道光源,使色彩亮度相近、色域更广,鲜活呈现红旗渠建设史诗。加上22,000流明亮度突破环境光限制,投射动态场景,将“风雪水源”“太行红日”等渲染得十分惊艳,色彩细腻。
太行山下的精神交响
灯光下的红色传奇
灯光是本次演出的灵魂元素之一,它不仅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还深刻强化演出主题与情感表达。
作为全程参与了《太行·红日》的灯光设计与实施的北京大盛工作室,项目起始就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严谨的设计方法,深度介入场地规划与创作,研判现场地形与结构,制定灯位布局方案,选用适配灯具,综合考量舞台机械、特效装置等舞台系统,力求灯光与各元素高度融合,实现精准演绎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思路上,团队兼顾两方面。一是依据导演意图和表演需求,对演员区域进行科学的灯光塑造,确保人物造型清晰、情绪表达到位;二是着眼于演出环境与空间氛围营造,采用分区分层的照明策略,统筹处理山体、林地、水域等自然与人工景观的灯光关系,实现叙事节奏与环境美学的统一。
整个项目设计周期超一年,期间团队多次优化方案、调整技术,进行无数次模拟演算与现场测试,确保灯光语言精准表达。演出开启时,灯光系统精准驱动,舞台空间层次丰富、节奏流畅,充分展现出《太行·红日》的艺术魅力。
本次演出中领焰科技的CH控台、A2控台、NPU、FPN等设备为演出的复杂灯光叙事提供了坚实技术底座。
其中,ACME两款灯具助力此次演出的完美展现。500台1800W LED四合一电脑灯为多功能防水摇头灯,光通量65000 lumens,可打破空间界限,色彩、图案等调节效果丰富,创意十足。300台550W超强光束电脑灯,光束射程远且饱满锐利,散热与防水性佳,适合长期户外使用,能为夜空添彩。
《太行・红日》以创新艺术语言传播红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其舞美灯光设计功不可没,精准的灯光塑造演员形象、营造氛围,精妙舞美融合自然与舞台,让演出极具艺术魅力。演出成为夜经济的新引擎,同时成功开启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受,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来源:多元文化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