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破坏丢失,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萎缩,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及关节间隙狭窄。
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破坏丢失,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萎缩,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及关节间隙狭窄。
KOA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疼痛、关节僵硬、活动困难,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降低,长期疼痛及活动缺乏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KOA患病率会随之增加,峰值约在50岁左右,并认为年龄是KOA的独立危险因素。
且性别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KOA总患病率为17.0%,其中女性22.2%,男性12.3%。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关节损伤、肥胖、生活习惯改变等多因素增加,KOA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同时,KOA患者还经常与抑郁症、糖尿病、超重肥胖、跌倒、骨折及骨质疏松等相关。
KOA的发生发展,明显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有关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原发性KOA可能与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相关,继发性KOA可与外伤、肥胖、代谢紊乱及炎症等相关。
KOA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间相互促进或抑制,引发级联反应,共同促进KOA的进展。晚期KOA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早期KOA常规治疗以缓解症状、恢复关节功能的药物治疗为主。
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选择无害的非药物治疗在KOA的治疗中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发现内热针疗法在解决KOA慢性疼痛上具有一定优势。
“针”和“热”是物理疗法中的常用方法,自古就有将“针”“热”结合使用的先例如温针灸。
中国骨科学家宣蛰人在温针灸的基础上创立银质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疾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促进了两法结合使用治疗软组织疾病这一理念的盛行。
通过仪器优化后形成的新型治疗手段---内热针,区别于银质针疗法具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内热针通过针体内放置加热芯,并在其内部置有温度反馈仪,在通电时达到实时、快速发热,且温度可控不会随时间明显变化。
而银质针针尾加热后通过银材质本身较好的导热性能向针尖传导热,在保证进针点不被烫伤情况下,难以将针尖温度提高。因此,相比于银质针,内热针将热能传递到深层组织具有更好的优势。
王飞等通过对比内热针针体温度特点发现,内热针加热后针体温度分三部分,其中针体距离针尖2-6cm处温度最高,针尖其次,距针尖10cm段温度较低。
而且针尖温度仅与设定温度差1℃至2℃,整体来说温度恒定,无明显随时间波动现象。
类似研究还发现,针体温度更多向水平方向组织延伸而非垂直方向,因此在临床使用中需要将针体进入一定深度,使针尖到达病变部位。
同时针体水平温度扩散范围有限,可通过多针联合加热增加覆盖病变组织区域,加大空间总和效应增加内热针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内热针加热在45℃以下是安全的。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温度设置为42℃-43℃时内热针对消除无菌性炎症,提高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效果更佳,同时42℃-43℃可通过下行抑制作用调节中枢敏化。
温莎等通过研究不同针径及针距对内热针疗效影响发现,针径为1.1mm时,将针距设置为1cm疗效最佳。
研究认为内热针刺激时具有天花板效应及时间总和特点,小于15min不易激活痛觉下行抑制作用,而当大于30min则并不会带来更好的疼痛抑制作用,因此临床使用通常选择20-30min之间。
研究发现,内热针疗法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缓解肌肉痉挛、恢复关节生物力学及调节中枢敏化等重要作用,同时内热针还能保护关节软骨,延缓关节炎疾病。
消除局部炎症反应
软组织受损后局部会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参与软组织局部新陈代谢,对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炎症会刺激产生多种与疼痛传输相关的肽类物质,刺激化学性感受器引起疼痛。
同时炎症刺激还会引起肌肉痉挛,压迫血管神经,引起微循环障碍形成缺氧微环境,导致周围组织坏死,促进无菌性炎症发生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疼痛。
骆小娟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内热针可以有效降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同样的,万超等发现内热针干预后,KOA模型大鼠滑膜浸润炎症细胞数明显下降,滑膜液中与KOA相关的炎性因子表达下降。
杨志丽等研究发现内热针干预可降低肌肉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有所提升。
丙二醛含量可间接反映机体内氧自由基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则对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证明内热针对慢性软组织疼痛性疾病的无菌性炎症具有消除作用,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局部疼痛状态。
此外,内热针还能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各种炎症因子、细胞介质等致痛因子的吸收,从而缓解炎症,改善疼痛。
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软组织修复
炎性疼痛刺激会诱发肌肉出现保护性痉挛,影响关节功能活动。而痉挛压迫神经血管,造成组织微循环缺血缺氧,又可促使炎症产生,两者互相影响,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
故而有学者提出“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慢性软组织疼痛治疗原则。
研究发现内热针针体长且粗,可贯穿局部肌肉组织形成微创伤,以针代刀松解粘连及痉挛肌肉组织,并辅以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炎性因子,可使痉挛变形的肌肉组织得到缓解,改善软组织生物力学,对缓解疼痛具有较强效果且远期疗效显著。
温莎等通过密集针刺内热针作用于慢性损伤的家兔骨骼肌,发现内热针有效的降低了骨骼肌的力-位移值,提示内热针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并且效果与针距密切相关。
王飞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42℃,20min的内热针干预可促进肌肉组织中的波形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
作为肌肉细胞中重要骨架纤维蛋白,结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对肌肉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张文玉等测定内热针干预后大鼠慢性损伤的腓肠肌组织中的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活性,发现内热针可以提高该因子表达,增强代谢和促进细胞存活,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单纯内热针疗法:尹晶等通过经络理论为指导,探究内热针疗法观察内热针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相比于普通针刺,内热针在改善VAS、WOMAC评分上更具优势,总体改善率可达97.4%,经过6个月随访,发现疗效仍然存在,且内热针组改善率仍明显高于针刺组。
张芬等同样根据经络理论指导,研究观察内热针对寒湿痹阻型KOA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药物治疗,内热针在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关节功能评分WOMAC改善上优于药物治疗。
李继恩等以10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试验组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行内热针松解术,对照组予以口服氨基葡萄糖。
发现内热针干预后总体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口服药物治疗,治疗KOA具有更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低,且依从性较好。
魏章龙等采用内热针干预KOA患者,内热针治疗部位根据现代解剖理论选取,发现内热针治疗KOA比西药治疗效果更优,更有利于恢复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内热针联合治疗:方兴刚等将92例单侧KOA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行内热针干预,对照组仅口服药物。内热针治疗部位根据解剖学理论。
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内热针后疼痛缓解及运动功能上效果更优。张智等采用内热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KOA患者,内热针治疗部位根据经络理论选取穴位干预。
治疗2周后发现,内热针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缓解KOA患者疼痛,并能降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
万超等采用内热针联合关节腔灌洗治疗KOA,并与单纯关节腔灌洗做比较。结果发现,联合内热针治疗疗效比单纯关节腔灌洗更优。
宋佳等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关节腔内使用玻璃酸钠,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内热针治疗,联合内热针后对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改善更多,疗效优于对照组。
陈志礼等通过比较单纯使用富血小板血浆与内热针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KOA的疗效发现,联合内热针后,总体有效率比单纯使用富血小板血浆高,且联合治疗对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有更好的效果。
KOA作为一种全关节性疾病,是常见的进行性肌肉骨骼疾病,其慢性疼痛管理及晚期手术治疗,可能给患者、医疗系统较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KOA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早期治疗延缓KOA进展至关重要。
早期多予以药物干预,但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因此非药物治疗方式越来越受重视。研究表明无论是KOA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缓解期,均可予以针刺疗法干预。
针刺疗法已被证明安全有效,并且针刺疗法中温针、电针被认为可能是KOA治疗的最佳方式。
内热针作为温针的一种,研究证明了其作用机制及疗法,且从目前内热针的临床研究来看,内热针疗法在联合其他疗法如中药熏蒸、玻璃酸钠等方法后,可能会出现更好的疗效。
综上,内热针疗法采用针刺联合加热手段对KOA予以靶向控制治疗。
一系列研究证实,内热针通过精确松解病变软组织,通过改善微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降低组织痉挛状态、促进组织修复、恢复生物力学及调节中枢敏化等作用,治疗KOA疗效显著。
来源:Mr王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