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青春!》:听,延安的青春之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1 09:36 1

摘要:舞台剧《号角!青春!》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品,西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黑洞先生剧社制作,西安外国语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参演。本剧以1940年至1949年期间的人民广播档案资料、回忆录等史料为依据,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起点——延安新华广

电波永鸣

一部青春激荡的抗战史诗

一、剧情简介

舞台剧《号角!青春!》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品,西安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黑洞先生剧社制作,西安外国语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参演。本剧以1940年至1949年期间的人民广播档案资料、回忆录等史料为依据,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起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台、转战迁移的艰苦传奇经历,展现革命领袖对广播的关怀指导和第一代人民广播人的战时工作风貌。剧情再现了人民广播艰难建台、第一次呼号、敲碗报时、窑洞播音间大合唱等历史细节,展现了党领导下宣传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歌颂了第一代人民广播人在延安精神形塑下的青春风采和战斗精神。

萧岩(常丽华)回忆录

傅英豪和唐旦夫妇二人在新华广播电台前

齐越、常丽华等进步青年受共产党感召奔赴延安,阙明、傅英豪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电台在艰难环境中播音,有力驳斥了国民党的谎言,传播正义之声。电台多次迁移更名,最终发展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们用青春和热血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二、创作溯源

舞台剧《号角!青春!》衍生自广播剧《青春号角》,广播剧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品、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广播等单位联合出品,2024年4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该剧获批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项目,是高校引领的联合出品产学研模式的创新成果。

舞台剧《号角!青春!》依托广播剧的前期基础,由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主创,并与黑洞先生剧社合作,采用多幕剧形式,以真实历史为蓝本,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展历程艺术化呈现,让观众在感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巧妙运用群像塑造,刻画众多性格鲜明的进步青年,从不同角度展现他们为广播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广播剧《青春号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截图(来源:云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

广播剧《青春号角》团队合影

舞台剧《号角!青春!》依托于这一广播剧的扎实基础,由陕西师范大学师生主创,并与黑洞先生剧社合作,采用多幕剧形式,还原延安窑洞中的播音场景、敌机轰炸下的坚守片段,以及青年们从学生到战士的蜕变历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青春热血气息。

三、主创团队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西北地区首家以学院建制的大学传媒教育机构,学院建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文理艺相结合、学术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2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专业硕士点,2021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出版专业博士授权点。学院建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级各类软硬件平台,学院先后为社会各界培养人才5000余名。

本剧剧本创作和演出以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为主,依托所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国家级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排练剧场等硬件平台,依托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师生等创意人才队伍,常年与各级媒体、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孵化出的视听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十余项。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较强语言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言语传播人才。本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1000余名,广泛分布于国家、省市各大媒体、高等院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毕业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比赛和相关荣誉200多项,获各类国家级奖项50多项。

编剧成越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理事,陕西省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委,陕西广播影视奖评审专家;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陕西省朗诵协会副会长。担任广播剧编剧作品多部,其中,《埙娃传奇之神奇魔怪》、《青春号角》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奖等多个奖项。注重将影视艺术教学与高校的课程思政、产学研模式创新、专业发展史研究等工作相结合,致力于原创创意视听产品孵化和专业史论研究。在本剧创作中将延安广播事业史从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体验,通过沉浸式演绎让学生在历史场景复现中感受延安精神,推动专业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度互融。

编剧:成越洋

导演:辛鑫

导演辛鑫,黑洞先生剧社创始人、戏剧编剧、导演、策展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未央区文化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原创戏剧数十部,在全国巡演百余场。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9届毕业生,此次辛鑫受邀参与创作,以剧场为媒介,将自身对专业史的认知转化为可视化的舞台语言,与成越洋老师合作,带领20余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人物表演分析和塑造过程中,完成了对第一代广播人精神世界的探寻。这种“教师奠基学术、毕业生反哺实践、在校生演绎传承”的模式,既是对“延安精神代际传递”的艺术诠释,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从人民广播原点出发”,对专业根系的溯源与致敬。

四、剧作亮点

(一)

产学研成果:高校引领的联合出品产学研模式的创新

以高校原创内容优势整合优良制作资源和推广资源。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将教学、研究与实践创作密切结合,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原创视听产品创作。作为拥有内容源头的版权方,主动发起项目,发挥引领和整合资源的作用,积极寻找与优质视听技术资源及推广资源的合作,探索出高校原创内容工作室+视听生产专业机构+播出媒体平台互动、联合出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红色文化、文博文化创意作品创作。通过高校引领的联合出品产学研模式,作品创作提升了品质,也争取了一定的资金资助。

(二)

学生主演:以同龄视角激活历史

由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担纲主演,研习延安播音史料、模拟战时播音场景,从“口语化腔调”到“木炭发电机操作”,以同龄人视角与先辈“对话”,让80年前的广播先辈走出文献,在舞台演绎中实现“青春对话青春”。

(三)

师生代际共创:从讲台到舞台的传承

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成越洋(编剧)将社科基金研究衍生为剧本创作,将史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辛鑫(导演)带领学弟学妹以舞台剧方式触摸历史,形成“教师奠基学术、毕业生反哺实践、在校生演绎传承”的模式,力争成为传媒专业教育与红色基因融合的范本。

(四)

实践育人:“知识、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实景式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探索

通过舞台剧排演实践,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在专业史论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上,阅读了更多人物传记和回忆录,通过舞台还原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调试发射机时理解“精准发声即使命”,在转战迁徙播音时体悟“声音的信仰力量”,切身体验了延安精神形塑人民广播播音优良传统的路径。在专业实训与历史情境的结合中,实现了认知跃升,激发了内心情感,也加深了对革命文化、对党史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意识。

从文献到舞台,《青春!号角!》以学生为桥,让80多年前的电波在当代青年的演绎中激荡——当00后喊出历史呼号,既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应答。当20岁的青年遇上20世纪的烽火,当木炭发电机轰鸣出真理的波长,一群平均年龄仅20多岁的人民广播先辈,用声音作武器,以电波为号角,在黄土高坡上谱写出最炽热的革命浪漫主义篇章!

“这不是一群历史标本,而是80多年前与你们同龄的青年。他们用木炭发电,用信仰传声,在黄土高坡上搭建起了中国的声音灯塔。”

校内演出时间:2025年5月30日

校内演出地点:陕西师范大学新勇活动中心

校外演出时间:2025年6月7日

校外演出地点:延安大剧院

购票通道:即日开启,致敬青春,聆听历史的回声!

“他们的声音,是战火中的星光;

他们的青春,是民族的脊梁。”

来源:榴花直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