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经济 要颜值更要产值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08:26 2

摘要:河南地处南北过渡带,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具有得天独厚的花卉产业发展优势。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鄢陵蜡梅、周口荷花,河南“五朵金花”人人皆知。但目前河南的花卉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交易模式亟待完善等问题。

4月23日,位于南阳市的中国月季园内,市花月季竞相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张峰 摄

牡丹瓷。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新安县仓头镇郭庄村的牡丹种植基地里,花农忙着采摘牡丹花。 张怡熙 杨扬 摄

鄢陵观赏苗木交易中心的花卉苗木盆景。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出品

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于涛 刘一洁

眼下正是鲜花绽放的季节,当你拿起手机拍照或者走进街边的花店,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是这些花儿进入你的视野?这些花儿又从哪里来?

河南地处南北过渡带,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具有得天独厚的花卉产业发展优势。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鄢陵蜡梅、周口荷花,河南“五朵金花”人人皆知。但目前河南的花卉产业发展仍面临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交易模式亟待完善等问题。

这条“花路”,河南如何突围?近日,记者走进洛阳、南阳、许昌等地,试图追寻一朵花如何持续芬芳的答案。

向深:从“种植热土”到“产业蓝海”

暮春时节,南阳街头成了月季的海洋。花团锦簇的藤本月季攀附廊架,树状月季亭亭玉立,大花品种层层叠叠铺满绿化带。正值月季节,花香与购销洽谈声、游客赞叹声交织,为这座“月季之城”注入蓬勃生机。

这场全城盛放的花事,正是南阳月季产业转型的鲜活缩影。作为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南阳坐拥15.5万亩花田,年出圃16亿株苗木,15万人投身其中。

步入南阳金鹏月季有限公司与南阳市林科院打造的“月季大卖场”,就像进入了一个立体的月季王国。高低错落的花境里,不同品种的月季竞相绽放;空中垂落的花带由藤本月季编织而成,宛如绚丽的锦缎;精心设计的立体景观区,树状月季和造型月季有序排列,处处展现着月季之美。

该公司总经理苏玉果说:“公司研发的月季树采用劈头接的方式生产,使单株售价翻倍,成功打开一、二线城市市场。为进一步转型升级,公司还依托‘月季大卖场’,利用高标准的花境与花带设计,精心打造展示窗口。客户步入此地,即可亲眼见证月季在景观设计中的多样魅力,实现从单纯销售苗木到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有88个城市将月季定为市花,各地兴起月季主题公园建设热潮。以大花、丰花月季为主景,藤本月季围合,搭配品种鉴赏园与树状、造型月季点缀,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繁花似锦的背后,也藏着发展隐忧。南阳市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胡涛表示:“南阳作为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虽然已经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但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农业机械及衍生品研发等领域,尚待形成规模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仍然是当前的重点挑战。”

省林业局专家表示,南阳月季一产优势显著,却在二产、三产暴露出短板。二产加工能力薄弱,包装宣传不足,多数企业仍依赖“卖种苗”;三产融合浮于表面,建议深挖月季在药用、食用及工业领域的潜力。

对此,南阳月季合作社理事长王超呼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突围,要突破仅局限于第一产业的观念,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深度挖掘月季的多元价值,推动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从‘种植热土’到‘产业蓝海’的跨越。”

向精:从“遍地开花”到“精品绽放”

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映红王城遗址,开封菊花的千姿百态点亮清明上河园,南阳月季的馥郁芬芳飘向海外……

作为“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从鄢陵蜡梅精油提取车间到洛阳牡丹主题奶茶店,我省聚焦“五朵金花”,开发出一系列花卉衍生品,“花卉+观光旅游”“花卉+文创”等“花卉+”产业模式,已成为我省多地推动乡村振兴、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支点。

不过,在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我省的花卉产品仍大多在中低档次徘徊,存在着“全而不精”的发展难题,增收空间有限。如何突破花卉产业发展困境,实现从“全而不精”到“精而强”的跨越?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4月26日,位于洛阳市的国家牡丹园内,中晚花期的牡丹次第盛开,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共赴“神都花事”。

“牡丹园的美景让人大饱眼福,而琳琅满目的牡丹产品则能让这份赏花的喜悦更持久。”牡丹园内摊位上,牡丹瓷、牡丹皂、牡丹籽油、牡丹花饼等各式各样的牡丹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来自山西临汾的游客张红艳欣然买单。

“由洛阳牡丹延伸出的产品品类丰富,产业规模大,而且时有‘出圈’产品。”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治民表示,目前以牡丹画为特色的艺术创作、以牡丹瓷为代表的文化礼品开发、以牡丹饼和牡丹茶为代表的延伸产品已经发展到15大系列500多种类。

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品牌资源转化为“国花牡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以企业为主体,做精做细“牡丹+”的文章。

4月28日,洛阳祥和牡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4台烘干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工人正在为杀青后的牡丹整形。

“曾经困扰牡丹花茶生产的烘干难题,在新设备的加持下迎刃而解,每台烘干设备一次可烘干4万朵花。”公司负责人詹建国穿梭在生产线间介绍。

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产业迈向精细化、专业化的关键一步。从人工翻花到恒温控制,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建模,烘干方式的革新既减少了牡丹花制茶过程中的损耗,也使效率翻倍。

2006年詹建国成功研制出牡丹花茶以来,聚焦牡丹花茶,以新技术、新设备持续引领产业升级,其公司旗下的武皇牌牡丹花茶、洛阳牡丹红茶等不断刷新牡丹深加工行业的标杆。

洛阳宝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则演绎着另一种突破逻辑。“产自本土的牡丹花萃成分长期被市场忽视,相关专利技术也几乎为空白。”该公司负责人崔婷介绍,该公司与河南省科学院联合开发,通过“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解决牡丹类护肤产品开发中的“卡脖子”问题。目前该公司开发出牡丹育发保健液、牡丹焕采眼贴膜等20余款天然植物化妆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以新设备提升生产效能,以科技突破技术壁垒……两家企业的实践折射出花卉产业“精而强”的发展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营的深刻变革。从“遍地开花”到“精品绽放”,将推动我省花卉资源禀赋转化为花卉产业发展硬实力。

向新:从“苗木大集”到“智慧花谷”

同样是一棵紫荆树苗,却可以卖到同规格同种苗木价格的10倍,且走俏市场。

4月26日,记者在鄢陵县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苗圃基地,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四季春1号”紫荆树。

“这个树像法桐一样高大,开起来比樱花还要灿烂。”公司负责人张林只要有时间,便会在基地里观察苗木的长势和状态。他介绍,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全国60余座城市都能见到“四季春1号”这个景观树中的“网红”。

市场如此认同的原因在于品种优势。“我们一直坚持育种,用了15年时间,才突破紫荆杂交技术。”张林说。

我省虽有220多个花卉苗木新品种,但是市场上端的菊花、红掌等鲜切花,郁金香、百合等种球花卉,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像张林这样实现“自主育种”的更属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鄢陵采访时,众多苗木公司认为育种需要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还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虽然难还是要做,这是发展的方向。”张林说。目前,他以育种技术为基础,自主研发30余个新品种,12个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自主知识产权紫荆新品种数量占全国的85.7%。

除了培育新品种,近年来电商行业的兴起及冷链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正在对花卉产品交易方式产生冲击。互联网电商、直播“带货”等交易新方式成为新风尚,占比逐年提升。

在鄢陵观赏苗木交易中心,宏兴园林负责人杨亚明正坐在自家金桂树下刷着短视频。除了固定的长期合作伙伴,他更多时间还是在这里等待客源。“我们都在寻求新的销售方式,整个市场有这样需求的不在少数。”杨亚明说。

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在河南省花卉交易中,花店销售占比约为34.7%,花卉市场销售占比约为33.6%,路边花摊占比约为8.1%,通过线上的交易方式不足两成,交易模式亟待完善。

“我们需要‘两条腿’走路。”鄢陵花木市场总经理姚树新说,由于花卉苗木产业的特性,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在鄢陵如今还占据重要地位,仍需保留。同时,电商平台为花木销售提供了新契机,也要挖掘。

为此,姚树新正在积极推动两个解决方案快速在鄢陵落地。“我们已经和昆明的花易宝网络平台进行了深度合作,把鄢陵的花卉苗木资源放到上面让全国的客商选择。同时,我们还要和中国物流集团合作,建立一个鄢陵花木数智化平台,把鄢陵乃至全国的花卉苗木名录、图片等放在上面,形成一个数据库。”他说。

从苗木大集到智慧花谷,鄢陵县谋求的变革恰是河南花卉产业升级的缩影。当传统农业基因注入科技、文化、商业的新密码,“一朵花”的故事正从田间延伸到云端。

专家点评

打造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利用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长、河南省花卉协会副秘书长 白占芳

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朝阳产业,是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对生态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适宜多种花卉苗木生长,是“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天然驯化地。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等传统名花享誉国内外。同时河南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集聚发展,郑州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花卉产品流通、贸易、信息集散地。

要重视和发挥流通交易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发挥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在郑州的优势,结合郑州陈砦花卉市场作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的产业基础,持续强化郑州市在全国花卉产业中的市场流通枢纽地位,打造现代化的花卉交易市场。

要按照立足河南、辐射中原、服务全国、融入国际的宗旨,对标荷兰等欧美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河南定位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花卉集散中心,建成集花卉交易流通、仓储冷链、产业服务、休闲体验等活动于一体的花卉综合交易平台。

要通过市场流通体系这一产业关键环节的发展带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花卉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花卉种植基地带动就业,开发花卉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花卉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的集群化现代化发展。

要紧抓“数字农业”战略,重构花卉产业价值链。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赋能花卉新品种开发、种植、流通、销售等产业链条,推动花卉产业升级。

在郑州陈砦花卉市场,市场方结合节日、季节等搭建营销场景,积极引导花卉经营商户借助电商直播平台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将花卉产业“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拓展了销售半径,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新空间。

随着AI等新技术的应用,花卉产业将逐渐从“商品销售”升级为“园艺生活服务”,实现产业增效与消费者体验的共赢,从而推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整理)

让“繁花经济”绽放更大活力

河南省林业技术工作总站副站长 宋言生

加快发展花卉产业,突出地域特色和花卉历史文化传统,既是调整我省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又是带动农民致富、培育产业新优势、弘扬花文化的重要举措。

河南作为全国花卉主产区,截止到2024年底,我省花卉面积达到136.3万亩、花卉从业人员55.1万人、花卉市场168个。

近年来,全省各地对花卉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存在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交易模式亟待完善等问题。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科技创新,培育研发。目前,我省虽有220多个花卉苗木新品种,但是市场上端的菊花、红掌等鲜切花,郁金香、百合等种球花卉,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研发、选育,提高品种自给率。加大对特色花卉和野生花卉调查、收集、保存、利用力度,建设以牡丹、菊花、月季、蜡梅、荷花等“五朵金花”为基础的国家和省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

优化结构,提档升级。推动许昌鄢陵、洛阳偃师、安阳龙安、新乡获嘉、信阳潢川、南阳卧龙等传统观赏苗木产区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特色鲜切花、优势盆栽等。引导建设河南“五朵金花”和伏牛山、大别山兰花等特色花卉产业园。形成以郑州为交易中心,许昌、洛阳、开封、焦作、南阳、信阳、濮阳、安阳等为生产基地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项目带动,建设花卉生产智能温室,实现由大田育苗、单季种植向营养钵基质育苗、设施种植转变。

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精深加工,研发牡丹、菊花、月季等特色花卉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花卉衍生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营销模式,鼓励基地直销、直播带货等线下线上交易模式,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支持郑州双桥花卉批发市场、鄢陵花卉交易市场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合作,在郑州、鄢陵建设分中心,探索花卉拍卖、电子结算新模式。(河南日报记者 于涛 整理)

数据

截至2024年年底

●我省花卉面积达到136.3万亩

●年销售额94.7亿元

●出口额70万美元

●从业人员55.1万人

●全省花卉市场168个

●规模以上(10万平方米)花卉市场57个

●花卉苗木新品种220多个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