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让幸福在记忆中流淌

摘要:清晨,温煦的阳光停在学生的肩头,教师的笑容挂上学生的眉睫;傍晚,夕阳夹进学生的书本,月色霜染教师的华发;晴日,学生的欢笑溢出操场,回荡碧空;雨天,琅琅书声入耳,少年壮志凌云……

清晨,温煦的阳光停在学生的肩头,教师的笑容挂上学生的眉睫;傍晚,夕阳夹进学生的书本,月色霜染教师的华发;晴日,学生的欢笑溢出操场,回荡碧空;雨天,琅琅书声入耳,少年壮志凌云……

日升月落三千回,寒来暑往整十载,几多幸福的点滴回忆凝聚成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高质量发展之路,道路两旁桃芳李艳、硕果盈枝。

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简称“市教院附小”)创办于2014年,学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恪守“言行并进,德能兼修”的校训,坚持“让师生站在正中央”。十年砥砺前行,十年踔厉奋发,学校走上一条独特的品牌建设之路,成为莆田教育一颗耀眼的明珠。

十年特色办学,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十年品牌建设,不仅是教育人追梦的美好旅程,更是少年儿童幸福成长的多彩华章……

学校风范:言行筑基,德能共辉

有一个梦想,十年前就开始书写;有一种精神,十年前就开始传承;有一种奋斗,十年前就根植在市教院附小。2014年建校之初,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李德煌及其创校团队就构想办一所“让每一个生命得以生长、拥有无数幸福记忆的学校”。

“当时,距离开学仅剩3天,校门口的施工现场依然繁忙”,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欧争青回忆起那时负责工程建设的薛郁满脚泥浆的样子,感慨道:“他在灯光下认真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学校如期开学,他说这双鞋是梦想在他的生命中烙下的印记。”那一刻,创校团队的梦想与汗水交织,铸就了市教院附小牢固的基石。

如今,在这方基石上,经过10年的坚持与探索,市教院附小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恰如校歌所唱的那样:“奔跑,奔跑,奔跑……飞翔,飞翔,飞翔……”学校肩负着为莆田教育发展提质增效的使命,全体市教院附小人牢记“言行并进,德能兼修”的校训,树校风、教风、学风,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智慧点亮未来。校风“言行有格,温润如家”,让师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教育家园;教风“嘉言懿行,润心弘志”,激励着教师以身作则,用美好的言行滋润学生的心田;学风“知言力行,坚毅养正”,则是市教院附小学子追求卓越的生动写照。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这里,“一训三风”不仅是墙上的标语、理念的传达,更是精神的方向、行动的指南。学校开展的“言行之星”评选活动,也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校训,让“一训三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市教院附小凭借优异的教育成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众多荣誉。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校到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从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到莆田市文明校园……这些荣誉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市教院附小人辛勤付出的褒奖,也与学校核心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市教院附小独特的教育品牌。

党建引领:雁阵有序,群雁振翅

“红色雁阵,弘志领航”是口号更是方向,融入市教院附小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背后是市教院附小党支部如“领头雁”般的坚强引领。党支部不仅强化了学校的政治引领力,更在内涵建设、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创办初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以时任校长李德煌为代表的党支部领导班子深知教师是强校之基,积极实施“内培外学+行动学习”策略,同时确定“红色雁阵,弘志领航”的党建路线,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头雁”作用。也正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市教院附小通过争创“五型头雁”和“三雁+行动”不断夯实管理基础,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回望10年发展,由起步阶段的24名种子教师发展到如今120人的教师团队,过程中的艰辛已成美好回忆。大家在为共同事业的奋斗中拧成一股绳,用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了一片晴空。每一名教师都像是雁阵中的一只雁,虽然各自飞翔,但目标一致,力量汇聚,共同绘制着市教院附小最美的风景线。

学校教研室主任朱春烟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研一线,每周语数综三科教研活动从未缺席,培养青年教师不遗余力,成就上百名新手教师,而自己却放弃了许多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大家总说是她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名教师的心田,没有她的付出,就没有市教院附小今天如此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你瞧,这里还有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正在木兰溪畔拉开序幕。学生围坐一圈,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随着教师的讲述,木兰溪的治理历程如同一幅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股温暖的力量,悄悄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一个学生激动地分享:“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勤劳智慧的先辈并肩,感受到了他们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强大,也明白了作为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从“红色课堂”到“红色故事会”,从“红色研学之旅”到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对学生爱国爱乡情怀的一次深情浇灌,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市教院附小对红色基因的珍视与热爱。

德育实践:德育为先,育人无声

建校之初,市教院附小曾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占多数。面对这样的校情,市教院附小选择迎难而上,从“向善”和“向上”两个维度确立了德育目标,以“全员参与、全方位培养、全过程覆盖”为指导,开启了“暖融德育”的探索之旅。

如今,走进市教院附小校园,总能看见师生或活泼、或专注的身影。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陈俊锋酷爱摄影,他用相机定格校园中那些温暖动人的瞬间,将它们连缀成关于校园的记忆。

学校德育团队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德育策略。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种植活动,播种、浇水、施肥,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故事育品格”活动中,教师讲述古今中外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全国“学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期间,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与关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班级活动中,学生用自制照片墙记录成长的足迹与欢笑,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发光”。此外,各班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班级研学旅行”“行为规范大比拼”“自理能力小打卡”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合作,学会担当。

市教院附小积极拓宽德育渠道,与校外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学校与莆田市图书馆联合举办读书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在书香中汲取知识的力量;与海源大酒店游泳俱乐部签约,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强健体魄……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暖融德育”的理念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课程探索:润志启航,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在“润”字上下功夫。市教院附小希望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能在潜移默化间“浸润学生心灵”。这样的教育实践,需要以高品质的课程为支撑。因此,办学10年来,市教院附小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套多元化、多层级、多样态的“润泽”课程体系,它宛如一栋知识的大厦,由“润·德”“润·慧”“润·健”“润·美”“润·创”五个课程群落构成。每个群落又细分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个层级,如阶梯一般层层递进。学校还以“适行创生+五育共生”为模式,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三项联动,让这一课程体系呈现出点状突破、面上铺开、纵深推进的立体发展态势。

借助“润·德”“润·慧”课程,学生参与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中的“问候礼”“感恩礼”等仪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诚信与友善;当每天下午4点的阳光洒满操场,全校学生一同做起学校自主创编的“莆仙戏鼓操”,青春活力与传统文化便在“润·健”课程中交融。有赖于“润·健”课程,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上,学生奋力拼搏,在接力赛中展现团队协作的力量,在个人项目里彰显坚韧不拔的毅力,啦啦队挥舞着自制的“加油助威牌”为健儿呐喊,那一张张充满热情的脸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市教院附小以体育人的成效。而在扎染教室里,学生乘着“润·美”之舟徜徉于艺术的海洋,用斑斓的色彩尽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润·创”课程实践,市教院附小摇身一变成了探索科学与创新的乐园。在科学实验室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设计电路、为机器人编写程序,每一次尝试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参加机器人大赛时,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热烈讨论策略、精心调试程序,最终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机器人“田田”不负众望赢得了比赛。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对课程实施效果最好的评价。

副校长潘文尾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教育的使命就是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尊重个性差异,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发展:修己达人,互为成就

在市教院附小,还有一群热爱教育、追求卓越的教师。学校精心构建了“生态圈”“学习团”和“对话场”,为教师搭建起成长的阶梯。

青年教师温颖就是个中代表。入职之初,面对教学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她曾感到困惑和迷茫。在学校“小问题大创新”教研活动中,她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参加学科组的读书交流活动和专题研讨活动,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温颖感慨地说:“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骨干教师李志香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她所倡导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合作模式,以及在合作学习中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的做法,得到了广泛认可。

“暖融、健康”的教师发展生态让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在莆田市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市教院附小的青年教师屡获佳绩,获奖率高达87.5%,名列各市直学校之首。这无疑是市教院附小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最有力的证明。

学校成立教师“学习团”,参团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交流会、专题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借助“送培送教下乡”活动,学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偏远地区学校,同时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教师也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在学校创设的“对话场”里,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教与学的奥秘。教师游礼琴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经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数据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陈孜颖与同伴构建“注重表达与倾听”的课堂,转变角色,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从学生的反馈中汲取智慧,实现了“教学相长”;体育学科组组长谢亚娇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铁人,在她的带领下,体育组教师喊出“无体育不附小”的口号,并在体育教学中既注重科学训练学生体能,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些教师的故事只是市教院附小教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名教师都在“修己达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书写着教育的华章。

平安校园:家校携手,共育新篇

没有安全,何谈成长。市教院附小以“平安校园生态圈”为基石,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以“责任、安全、质量、效率”为四大支柱,从关键位置、关键时间到关键人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校园里安装了先进的监控设备,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值守,确保校园安全无死角;学校定期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和演练,让师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校园里,安全小贴士无处不在,消防安全知识海报、防踩踏警示牌、用水安全温馨提示俯仰皆是,它们织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时刻守护着学生。

平安校园的建设并非孤军奋战。家校共育成为市教院附小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家长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在上下学高峰协助维持校门口的秩序。学校的校园安全广播和编写的校园安全简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一位家长感慨道:“学校对安全工作的重视,让我们家长非常放心。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感到很安心。”正是这份对安全的执着与坚守,让市教院附小连续10年荣获市级“5A平安校园”称号,更在2021年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平安校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新质”成为新追求,市教院附小开始了再一次的蜕变——从改变言语方式开始到基于生命的表达,从学科赋能到五育融合,从“暖融聚力”到互相成就,学校逐渐形成融智慧教学、科研创新、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生态,为师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过去10年,市教院附小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异的教学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莆田市乃至福建省内多家媒体对学校发展成果进行了报道,对学校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显著的办学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未来,市教院附小将一如既往牢记“言行并进,德能兼修”的校训,向着更加美好的远方进发。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0日第15版

作者:陈立珊 雷金花 赵相越

来源:湘鄂小鹏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