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咱老百姓爱听的传奇,到底有几分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0:11 2

摘要:说起关二爷关羽,您脑袋里肯定蹦出不少画面:丹凤眼一瞪,长髯一甩,青龙偃月刀往下一劈,对面大将就落马了。尤其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是评书里的名场面,戏台上的压轴戏,连小孩都知道关二爷神勇。可这些事在正史上是真是假?咱今儿个掰开揉碎了聊。

说起关二爷关羽,您脑袋里肯定蹦出不少画面:丹凤眼一瞪,长髯一甩,青龙偃月刀往下一劈,对面大将就落马了。尤其是“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是评书里的名场面,戏台上的压轴戏,连小孩都知道关二爷神勇。可这些事在正史上是真是假?咱今儿个掰开揉碎了聊。

《三国演义》里讲,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汜水关前被华雄堵了路。这华雄厉害啊,先是砍了俞涉,又劈了潘凤,袁绍直叹气“我手下颜良、文丑要是在,哪轮得着他嚣张”。这时关羽站出来了,当时他还是个马弓手,穿得破破烂烂,诸侯们都瞧不上。曹操机灵,赶紧递上一杯热酒,关羽说“等我斩了华雄再喝”,拎刀上马,没一会儿就拎着华雄脑袋回来,酒还热乎呢。这段写得太漂亮,把关羽的傲气和神速全衬出来了,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但翻开《三国志》,哎,斩华雄的其实是孙坚。孙坚就是孙权他爹,江东猛虎,打仗特别猛。当时他去打董卓,在阳人这个地方跟董卓的军队干了一仗,把对方打得稀里哗啦,顺手斩了华雄。罗贯中为啥把这事安到关羽头上?估计是觉得孙坚在演义里戏份少,而关羽需要一场漂亮的首秀。您想啊,关羽刚出场,要是能斩了敌方大将,后面的故事也好铺开不是?而且小说嘛,就是要突出主角,就像现在拍电影,总得给主角加点高光镜头。

不过话说回来,关羽在正史上确实有真本事。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大将颜良去打白马,关羽当时在曹操手下,一看颜良的阵仗,直接拍马冲进去,在万军之中把颜良给斩了,还提着脑袋回来,袁绍手下没人敢拦。这可比斩华雄厉害多了,要知道古代打仗,大将身边全是护卫,能单枪匹马斩将,那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正史里能这么写的没几个。所以关二爷“万人敌”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再说说“过五关斩六将”。演义里讲,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那儿,立马辞了曹操,带着两位嫂嫂就出发。结果曹操手下的将领不放行,关羽一路上过了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滑州渡口,每关都斩了人: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一共六个。这一路砍过去,简直是“关二爷闯关东”,既显了忠义,又秀了武力,看得人热血沸腾。

但正史里压根没这事儿。《三国志》就一句话:“关羽把曹操赐的东西全封好,留了封信就走了,去袁绍那儿找刘备。”曹操手下有人想追,曹操说“各为其主,别追了”,所以根本没追兵,自然也不用斩将。而且您琢磨琢磨这“五关”的路线,从许昌到河北,直线距离也就200多里,走东边的兖州是最近的,可演义里关羽偏要往北绕,先去洛阳,再往东到滑州,绕了个大弯,多走了几百里路。为啥?没冲突啊!小说得有戏剧性,要是顺顺当当就走了,哪有看头?所以罗贯中故意设计了五关,让关羽一路斩将,突出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狠劲。

还有这六个被斩的将领,您去查《三国志》《后汉书》,根本找不着名儿。孔秀、韩福这些人,全是罗贯中编出来的。有人说,这是不是为了呼应关羽“忠义”的形象?您想,关羽为了找大哥,啥阻碍都不怕,连曹操的将领都敢杀,这份忠心,可不就是儒家提倡的“义”嘛。所以虽然故事是假的,但关二爷的“义”,就这么被刻进了老百姓心里。

您可能要问,既然正史里关羽已经很厉害了,为啥还要编这些故事?其实啊,小说和正史不一样,正史讲究真实,小说讲究好看。关羽在正史里是“万人敌”,但老百姓需要更具体、更有画面感的故事来记住他。比如“温酒斩华雄”,短短几个字,就把关羽的快、狠、傲全表现出来了,比正史里干巴巴的“斩颜良”更有传播力。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推崇“忠义”。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非要去跟着穷途末路的大哥,这份义气,正是老百姓最看重的。所以罗贯中给关羽加戏,其实是在塑造一个“忠义”的符号,让后人有个榜样。就像戏台上,关羽总是红脸长髯,穿绿袍,拿青龙刀,这形象一出来,不用说话,大家就知道这是“义”的化身。

说白了,历史上的关羽是“万人敌”的猛将,演义里的关羽是“忠义”的神话。两者虽然不一样,但都不妨碍咱们喜欢他。您看现在,不管是庙里的关老爷,还是影视剧里的关羽,大多带着演义的影子,这说明老百姓心里,早就把这些传奇和真实的关羽揉一块儿了——他是不是真的斩了华雄、过五关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那股子“义薄云天”的劲儿,永远让人热血沸腾。

最后说句题外话,咱读历史也好,看演义也罢,图的不就是个乐子吗?知道了正史的真相,再回头看演义的故事,反而更有意思——就像吃火锅,正史是底料,演义是涮菜,缺了哪样都不够味儿。关二爷的故事,还得继续传下去,因为咱们老百姓,就爱听这样的传奇。

来源:雨竹泉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