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08:00 3

摘要: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为我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

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为我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企业是能源保供的“顶梁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增强国内供给能力,把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国内原油产量2.13亿吨、消费量7.56亿吨,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油气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自有资源是保障安全的底气所在,增强国内供给能力始终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撑和可靠途径。中国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央企,必须勇担重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

  坚决扛起保障油气安全的使命。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石油天然气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近年来,中国石油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聚焦重点盆地重点地区加大风险勘探力度。2024年在鄂尔多斯、塔里木等地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和重要发现,全年国内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当量2亿吨以上,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其中,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达到6666万吨,保持国内油气生产领先地位。

  创新理论技术,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是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是国内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中国石油抢抓发展机遇,持续强化非常规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富集成藏理论、水平井钻完井配套技术、高效压裂技术和装备、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化设计等理论技术,有效指导和推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鄂尔多斯盆地庆城等陆相页岩油勘探突破与规模建产。2023年,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成功投产世界上第一口深5煤水平井——大吉气田吉平2H井,填补了我国深层煤岩气开发的又一层系空白,大吉气田成为我国最大深层煤岩气田。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岩气年生产能力超过15亿立方米。

  近年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着力打造老油田负碳开发示范区,创新形成集中采油、集中注水、集中输送的运行模式。图为2024年9月11日拍摄的中国石油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3号平台集约化绿色开发现场。 中国石油供图

  发展新能源,增强“新”力量。新能源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破解发展制约、保障能源安全的新型力量。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中国石油致力于成为清洁低碳能源贡献者,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部署,坚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疆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吉林大型集中式风电、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24年,中国石油新建风光装机504万千瓦,年发绿电48亿千瓦时、增长1.2倍。公司上游业务正从传统油气生产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生产供应稳步转型。

  中国石油将坚持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持续推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保持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不断提升油气保障能力;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努力以多元高效的能源供给能力确保常态情景下供得足、供得好、供得稳,极端条件下顶得上、顶得住、顶得久。

  二、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密不可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绝不能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必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积极当好“走出去”的排头兵,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区域布局,增强能源资源利用能力,完善能源运输通道建设,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加快能源革命提供重要支撑,为全球能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夯实保障油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资源基础。中国石油积极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以重大油气项目为抓手,开展国际化经营,形成集投资、贸易、管道和工程等业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和运营一批重要油气投资项目,西北、东北、西南、东部海上四大跨国油气通道持续扩能,国际油气贸易网络拓展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多元化供应保障能力有效提升。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海外累计生产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超14.5亿吨,完成贸易量超71亿吨,2019年开始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始终保持在1亿吨以上。

  打造紧密的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深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注重强化与共建国家和合作伙伴战略对接、政策协调,持续推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兼容互认。不断深化国际能源治理机制下的对话交流,成功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圆桌会议、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等高端平台,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

  积极履行企业海外社会责任。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多元文化,注重维护各方利益,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和技术市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道路、学校、医院建设等“小而美”民生项目,让项目所在国社区民众共享发展成果。近10年海外累计公益投入超过7亿美元,支持当地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设施建设,惠及人口超1000万人。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个别国家挥舞关税、制裁大棒,严重冲击投资、贸易正常秩序,部分项目所在国政局动荡,投资与营商环境恶化,这些风险给全球能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将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力军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国石油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战略,从“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针对油气勘探开发、炼化、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需求,中国石油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2025年1月5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批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在深地塔科1井钻至10910米深并成功完钻,成为我国继深空、深海探索大自然的壮举后,在深地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实现物探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和大型工业软件自主可控,2024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气相法生产聚烯烃弹性体技术、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大型柴油吸附制芳烃原料及芳烃下游利用技术、绿氢制备储运技术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相继涌现。

  完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中国石油立足全球能源发展大势,加快布局和推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发展。在吉林查干湖畔,建成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在黑龙江大庆、新疆塔里木等11个油田,部署近20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先导试验,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性开发面向石油石化产品的合成生物学底层工具,生物制造技术取得新突破。

  2025年1月5日,中国石油在深地塔科1井钻至10910米深并成功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直深度井,圆满完成科学探索和发现油气两大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具备万米钻探能力的国家。图为2025年2月19日拍摄的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 中国石油供图

  加快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数智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趋势。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数智石油”战略举措,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着力建设世界领先的智慧能源和化工企业。国产昆仑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所属企业实现单轨运行并不断扩大应用试点,“云梦泽智慧平台”为产业链提供统一的交易、物流、金融、数据和技术等综合性生态服务。自主研发的加油站智能视频识别系统在全国18个地区700多座站点上线运行,一批智能巡检、智能生产、智能销售设备和智能运营中心投入应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不断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着力建强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石油将“人才强企”确立为公司五大战略举措之首,构建和落实具有石油特色的“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了由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首席(高级)专家为代表的300余名高层次专家领衔,6万余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国石油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伏喜胜,成功攻克高铁润滑油研发难关并广泛应用于“复兴号”列车,传动效率、高速抗擦伤性能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中国润滑油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POE(聚烯烃弹性体)创新团队实现催化剂、溶液聚合工艺自主研发,建成千吨级溶液法高端弹性体中试装置,解决了国内高端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技术难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能源与化工领域进入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期,CCUS、电化学储能、氢能开发利用等技术快速突破,全球能源科技正在向更高效、更清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中国石油将坚持从国家所需、产业所趋、转型所急、公司所能出发,进一步聚焦万米超深层油气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规模效益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业务创新等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强化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引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关键。近年来,中国石油坚持战略引领,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公司治理发生深刻变化,活力动力得到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愿景目标强化战略引领。着眼提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石油确立了“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合规治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兴企方略和“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精益化管理、一体化统筹”治企准则,形成“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强企、提质增效、低成本发展、文化引领、数智石油”五大战略举措,明确“两个阶段、各三步走”的战略路径,2030年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朝着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稳步迈进。

  围绕主责主业优化体制机制。坚持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大力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构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价值型国际化总部建设,优化调整总部机构职能,顺利实施三轮总部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组织体系优化提升专项工程,油气田企业新型采油气管理区作业区建设、炼化企业业务归核化和机构扁平化、销售企业大部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生产组织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组织运行质量、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建设,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保障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持续转变观念推进精益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作支撑。中国石油坚持把“转观念”作为推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益化的前提,在公司牢牢树立“从严管理出效益、精细管理出大效益、精益管理出更大效益”、“经营上精打细算、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等理念,持续推进依法合规治企和管理提升,在投资、财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质量健康安全环保、基层基础管理等各个方面实施一系列变革性举措,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石油将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以完善公司战略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持续激发和增强企业活力,为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来源:求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