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北大陈如月学医不成而被迫重新高考,董袭莹凭什么能这么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05:28 2

摘要: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届"4+4"项目毕业生董袭莹,正以规培住院医师身份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轮转,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背景与"火箭式"晋升轨迹,在医疗圈引发轩然大波。

2024年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陈如月,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录取通知书时,距离她第一次参加高考已过去七年。

这位在金融与医学间艰难转轨的"北大才女",用重新高考的决绝诠释着对医学的执念。

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届"4+4"项目毕业生董袭莹,正以规培住院医师身份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轮转,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背景与"火箭式"晋升轨迹,在医疗圈引发轩然大波。

这两个同龄女孩的迥异命运,撕开了中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隐秘裂痕。

陈如月出生于2000年,2017年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市实验学校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尽管学业顺利,她在北大学习期间逐渐发现自己对金融缺乏热情。

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她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更倾向于医学,尤其是医生职业中“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患者直接互动”的使命感。

2020年疫情期间,她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加深,萌生了在急重症医学领域贡献力量的愿望,她反复思考了多种职业路径,最终确定医生是最适合自己性格与价值观的选择。

大四时,陈如月申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试点班项目。为此,她选修了生物学、化学等课程,并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参与科研工作。然而,因竞争激烈,她未能入选。

面对失败,她迅速调整方向,决定通过重新高考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这一选择意味着放弃北大学历的“光环”,以24岁的年龄与应届高中生竞争。她坦言:“很多人觉得我有退路,但我是背水一战。”

2023年9月,陈如月回到母校上海市实验学校复读。此时距离她第一次高考已过去6年,教材全面改版,备考压力巨大。母校老师为她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心理支持,甚至安排她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行职业体验。在急诊和重症监护室的实地观察,进一步坚定了她的决心。

2024年6月,陈如月第二次参加高考,并以优异成绩入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评价批次面试。

7月8日,她确认被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本博连读)录取。该校在2024年中国医学院校临床实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与她期望的急诊或重症医学方向高度契合。

陈如月计划在八年制学习中夯实专业基础,尽早参与科研,并倾向于选择急诊或重症医学方向。她表示:“即使34岁才能正式执业,但从事热爱的事业本身就是幸福。”

董袭莹于2014年至2018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专业。巴纳德学院是哥大附属的女子文理学院,毕业证书为两校联发,但该校并非哥大本部,且未出现在协和“4+4”项目2019年招生简章的生源学校名单中。

留学中介指出,巴纳德学院的学历认证文件可能显示“哥伦比亚大学”,导致国内部分单位误认为其毕业于哥大本部。

但协和招生简章明确要求申请者本科院校需为QS或Times排名前50的高校,而巴纳德学院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存疑。

董袭莹的博士论文《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仅24页正文,被质疑学术“注水”。论文指导老师为骨科院士,但其研究方向涉及妇科影像,学位证书显示为内科,规培在胸外科,执业后转入泌尿外科,跨领域路径引发对其专业能力的讨论。

普通医学生需完成3年规培,但董袭莹仅用1年便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工作。此外,她被指在规培期间因与肖飞的不正当关系,违规延长胸外科轮转时间,甚至被举报因操作失误导致手术延误。

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博士培养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便被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这个借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模式的项目,旨在打破医学教育的专业壁垒,吸引跨学科人才进入医疗领域。

该项目的招生要求明确提出,申请者需来自QS、Times或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且需提供两名生物医学领域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推荐信。

项目设计的初衷,是通过严格筛选与高强度培养,为医疗行业注入复合型人才。而董袭莹事件,暴露出"4+4"项目执行中的漏洞。

协和“4+4”项目仅1年的规培时间,与美国医学教育中至少3-7年的规培期相比,临床能力让人存在很大质疑。

知名医生许超就曾批评此类“速成博士”可能缺乏手术实操能力,后期更多的是转向行政岗位。

自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天才少女"董袭莹,被网友扒出实际就读于巴纳德学院。

这所与哥伦比亚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女子学院,虽共享部分教学资源,但其录取难度与学术声誉均远低于哥伦比亚大学主校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董袭莹的"4+4"申请材料中,推荐信是否符合"两名生物医学副教授"的要求,其40小时医疗志愿者经历是否真实,均存在诸多疑点。

而北大光华毕业的高材生陈如月,为圆医学梦选修了27学分的生物学课程,在李沉简教授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却在"4+4"面试中铩羽而归。她的申请材料显示,推荐信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董袭莹的"逆袭"之路,折射出医疗行业jiecengguhua的残酷现实。其父为某央企高管,其母为北京科技大学某学院副院长,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从巴纳德学院经济学本科到协和"4+4"博士,再到中日友好医院规培,每个环节都展现出资源整合的强大力量。

更令人瞠目的是,她在规培期间竟能跳过脊柱外科轮转,违规留在胸外科工作,这种tequan操作直接挑战了医学教育的GongPingdixian。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如月的艰辛历程。这位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在北大求学期间便明确医学志向,却因"非医学专业"身份处处碰壁。

她曾尝试通过科研路径进入医疗领域,在李沉简教授实验室参与表观遗传学研究,但临床医学的专业壁垒让她意识到,唯有重新高考才能实现梦想。

2023年,她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助理的职位,回到上海实验学校复读,最终以678分的成绩考入上海交大医学院。这种"曲线救国"的路径,暴露出寒门学子在医学教育ziyuanfenpei中的劣势。

这种差异远不止于入学机会。董袭莹的学术成果中,论文致谢名单涵盖多位医学界泰斗,其科研产出远超普通医学生。

陈如月与董袭莹,前者用孤注一掷的勇气,在制度裂缝中开辟出一条血路;后者凭借资源优势,在guize边缘游走。

当"4+4"项目成为jingying阶层的tequan通道,当寒门学子的医学梦想被jieceng壁垒碾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优秀的医疗人才,更是社会对gpzy的信仰。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