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顶级”生活方式,是这3个方面做到“极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13:41 2

摘要:就像《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懂得在物质、信息、精神三重维度做减法,方能活出"顶级"的人生境界。


寒山寺的钟声破开晨雾时,拾得和尚正用竹帚清扫满地银杏。

有香客见他衲衣百衲,问:"大师何故如此清苦?"

拾得笑指山门:"你看那云卷云舒,可曾带着半两碎银?"

这则禅门公案,恰似当头棒喝:

当世人都在追逐"加法人生"时,真正的智者早已在"减法"中悟得大道。

极简,不是苦行僧的自我折磨,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就像《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懂得在物质、信息、精神三重维度做减法,方能活出"顶级"的人生境界。

且让我们循着千年智慧的星光,探寻极简生活的三重门径。

《庄子·逍遥游》中明确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此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

鹪鹩,这种小巧玲珑的鸟儿,当它在幽深广阔的森林中寻觅栖息之所时,所需要的也不过是一根树枝而已。想想那茂密的森林,无数的树木枝丫交错,然而对于鹪鹩来说,再多的选择也抵不过那能给予它安身之处的一枝。就如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众多的诱惑所包围,但真正能满足内心需求的,可能只是那极为简单纯粹的一点。

偃鼠,身形弱小,当它面对滔滔不绝的河流想要解渴时,所饮的水也不过是填满自己的肚子罢了。河流奔腾不息,水量无尽,可偃鼠所需的仅仅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人类社会,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然而,真正能让心灵得到慰藉和满足的,或许并非无尽的物质堆砌,而是那源自内心深处的简单与纯粹。

这则寓言揭开了物质极简的真相:当欲望的洪流退去,生命的本真方才显现。

日本禅宗大师铃木俊隆曾说:"完美不在添加,而在剔除。"

他终生只穿一袭僧衣,却让禅宗智慧在西方世界开出并蒂莲。

这让我想起终南山那位修行的隐者。

十年前他弃商入山,随身仅携《金刚经》一卷、粗布僧袍一件。

有游客见他以山泉煮茶,问:"大师不嫌清苦?"

他指了指檐角新燕:"你看那雏鸟学飞,可曾背着巢穴?"

物质极简的极致,是连"极简"的执念都要放下。

就像王维在辋川别业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真正的丰盈,往往藏在留白之中

反观现代人,在"双11"的狂欢中囤积用不完的纸巾,在直播间抢购穿不过来的时装,恰似《红楼梦》中王熙凤屋里的自鸣钟,滴滴答答数着欲望的倒计时。

殊不知老子早有警世恒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当我们学会为生活做减法,方能在《心经》"心无挂碍"的境界里,触摸到"一箪食,一瓢饮"的至乐。

《淮南子》有云:"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在这个算法推荐编织信息茧房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息极简的智慧。

就像达芬奇画鸡蛋时,先要清空画布上的杂色;

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辩论,必先驱散认知中的迷雾。

想起那个著名的"禅堂收手机"实验。某禅修中心规定,学员入山需将智能设备封入木匣。

七日后,有人望着满天星斗流泪:

"原来北斗七星从未消失,只是被我的屏幕光遮蔽了。"

这让人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信息极简的终极,是让心灵重获"采菊东篱下"的自由。

但信息极简绝非与世隔绝,而是如庄子所言"虚室生白"。

就像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时,既研读《易经》又体察民瘼,在信息筛选中建立认知坐标。

当我们学会关闭无用的推送,像修剪盆景般梳理信息源,便能在《菜根谭》"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的智慧里,听见内心真正的声音。

《金刚经》有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精神极简的至高境界,是穿透现象看本质的澄明。

就像六祖慧能初见五祖时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当剥离所有精神标签,本自具足的佛性自然显现。

这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那卷《六祖坛经》。

当年王道士打开洞门时,可曾想到这些泛黄的经卷,藏着破解精神枷锁的密钥?

精神极简不是愚钝,而是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的智慧。

就像苏轼在《定风波》中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们放下分别心,在得失取舍间保持超然,便能在精神极简中触摸永恒。

但精神极简绝非麻木不仁,而是如孟子所言"养浩然之气"。

就像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在至暗时刻依然保持精神挺立。

当我们学会在情绪风暴中保持观照,像《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在精神极简的境界里,活出"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磊落。

物质极简让我们挣脱物欲枷锁,信息极简助我们突破认知迷障,精神极简引我们抵达澄明之境。

这三重极简如三股清泉,最终汇成生命的活水。

就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当我们不再被表象迷惑,不再被信息淹没,不再被情绪裹挟,便真正读懂了《心经》"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玄机。

在这个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的时代,在AI生成内容真假难辨的当下,重审这三大极简,恰似在沙漠中遇见绿洲。

当你学会在物质上做减法,在信息上建藩篱,在精神上修篱种菊,便能在《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里,活出属于自己的"顶级"人生。

那些在深夜刷着短视频感叹命运不公的灵魂,该当抬头看看星空——那些穿越千年的星光,正在见证着每个觉醒的生命如何将三大极简,谱写成属于自己的《广陵散》


当你在物欲横流中守住本心,在信息洪流里保持清醒,在精神迷雾中点亮心灯,便真正悟透了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此刻,且让我们放下所有挂碍,因为极简的明镜中,早已映出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