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马丽转型关键之作,惠英红朱亚文等众星捧月没打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1 14:37 2

摘要:五一档院线电影,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水饺皇后》。喜剧演员马丽的正剧转型之作,讲述“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从摆摊小贩成长为一代企业家的女性励志创业故事。此外,《无间道》导演刘伟强执导,惠英红、姜大卫、朱亚文等一众知名演员加盟。再考虑到五一国际劳动节与母亲节即将到来

五一档院线电影,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水饺皇后》。喜剧演员马丽的正剧转型之作,讲述“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从摆摊小贩成长为一代企业家的女性励志创业故事。此外,《无间道》导演刘伟强执导,惠英红、姜大卫、朱亚文等一众知名演员加盟。再考虑到五一国际劳动节与母亲节即将到来,从角色到题材来说,都十分应景。

整部影片看下来,作为传记片来说影片基本尊重了历史真实,广为流传的几段故事都被忠实呈现。与此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有闪光点、进步点,尤其是前半段让人找回那种久违的港片市井烟火气。然而,在叙事节奏上看,影片明显“前松后赶”,对于臧健和母女三人异乡孤苦无依艰难求生与众人相助温情脉脉的铺陈,较为稳健。这之后臧健和水饺生意如何做大做强,却只有浮光掠影地带过。这令观众前半段积累的情绪无处安放,最终在臧健和作为企业家的“宣讲”中草草收场,难免留有遗憾。

不出错,也难出彩。或许是对传奇与好演员的期待过高,作为观众,难免有种盼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大快朵颐,结果却等来速冻饺子没下锅的失望。

“臧姑娘”臧健和的故事谈不上家喻户晓,但她的品牌速冻水饺却是很多人的家中常备:是加班回家饿肚子的深夜抚慰,异国求学没能回家的除夕夜仪式,也是小时候父母出差留在冰箱里的存粮……但对于不少老港人来说,臧姑娘水饺的味道不只存在冰箱里,也飘在湾仔码头与街巷。

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因为接受不了泰国华裔丈夫“一夫多妻”的安排,她带着两个女儿,辗转停留在了当时的香港。因为语言不通、身份不受认可,为了养育孩子她一天出三份工,早上帮人打针白天洗碗晚上洗电车。由于过分操劳她患上腰伤而丢掉了工作。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最终走上了摆摊卖饺子的道路。很快生意兴隆,铺子越开越大,大家都亲热地叫她“臧姑娘”。不久后,她的水饺被日本百货公司看中,邀约合作。推进过程中,臧健和意识到成立品牌、开设工厂的必要性,最终在香港经济腾飞与内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与国际厂商合作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速冻食品品牌。

之所以花些篇幅聊聊真实的故事,是因为盘点影片的主要情节,就会发现与真实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与1995年香港本土拍摄的同名电视剧有了很大不同。后者将臧姑娘的故事搬到了香港本土,并将其改成了TVB擅长的家庭剧,发展发展“三角恋”,捎带着捋捋包饺子的事业线。励志仍算是励志,但臧姑娘本人的个性与身份传奇被抹去了,也就失却了故事最有魅力的部分。

不过,遵循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未必就一定导向“好看”。母女三人前半段初到香港蜗居的戏不错,主要得益于群像的刻画,犹如一部微缩版“72家房客”:从房东红姐的“刀子嘴豆腐心”到裁缝夫妻为清晨赶工臧姑娘留灯的温柔,再到做暗娼养家的太太陪女孩们上厕所的细心……既反映着上世纪70年代香港底层百姓艰难求生的众生相,同样也在母女得到的善意。

但在这之后,群像退场,徒留房东红姐勉强支撑臧姑娘的社会关系。而此后与之在生意场打交道的配角们——百货公司老板、秘书、洋厂商代理等等如走马灯般轮流登场,可不过是品牌大事记的工具人注脚,毫无记忆点。这也就是首批观众反馈“像品牌广告宣传片”的症结。

在编剧对于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浮皮潦草之外,导演在二度创作中也出现了志趣偏移。导演刘伟强更似乎更瞩意于展现香港这个故事发生场域,而不是探求主角事业抉择、教养女儿、异乡打拼背后的深层心理活动与个人思考。因而电影无限量提供具有年代感的服饰、场景、道具、新闻播报与流行歌曲的展陈,却始终无法聚焦于这个大时代下那个具体的人。这令观众无法真正感知到人物的成长弧光,只能突兀地接受臧姑娘由一个悲情母亲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意气风发的女企业家。

这种创作的遗憾,或许也来自主角原型与品牌。这一点,从主角与原型名字一字不改,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湾仔码头”招牌特写等处理,便可以想见。这样一来,人物的缺点瑕疵与品牌所走过的弯路,或许都会被严苛审视。

当然,不管这种掣肘是否真的存在,都不是讲不好故事的借口。毕竟,在这个“旧故事”里,有一样东西是跨越世代、应当被浓墨重彩地书写的:臧健和虽是山东姑娘,但却能成为“狮子山下精神”最好的代表,说到底,依靠自己双手勤劳奋斗的美好品质不分南北,同样无问历史与当下。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