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麦唐唐水哥”陈茂贵的剪刀落下,银亮的糖丝牵起琥珀色的麦芽糖,花生碎的香气混着麦香在百年古厝间飘散。这个曾跟着父亲挑糖担走街串巷的手艺人,用十年时间将记忆中的甜味酿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甜蜜风暴——从长乐东渡村的三间老作坊,到城市非遗体
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麦唐唐水哥”陈茂贵的剪刀落下,银亮的糖丝牵起琥珀色的麦芽糖,花生碎的香气混着麦香在百年古厝间飘散。这个曾跟着父亲挑糖担走街串巷的手艺人,用十年时间将记忆中的甜味酿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甜蜜风暴——从长乐东渡村的三间老作坊,到城市非遗体验店;从街坊邻居的怀旧零食,到央视镜头下的“东方巧克力”,麦唐唐手工麦芽糖的破圈之路,藏着一位手艺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时代的应答。
一、长乐东渡:甜味记忆里的传承密码
麦唐唐水哥的童年,是被父亲的拨浪鼓唤醒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乐东渡村,家家户户在门前支起熬糖的铁锅,清晨的阳光里总飘着麦芽糖的焦香。“父亲凌晨四点就起床泡大麦,等麦芽长出嫩黄的芽尖,就和糯米一起发酵熬糖。”他回忆道,“那时的麦芽糖是‘万能零食’,能换旧物、哄孩子,更是全家人的生计。”
2018年,当麦唐唐水哥回到东渡村,却发现曾经热闹的“甜蜜村庄”已风光不再:工业化生产冲击下,全村麦芽厂从鼎盛时期的数十家锐减至3家,年轻一代嫌熬糖辛苦,老匠人的手艺面临失传。“父亲对着空锅叹气的样子,让我突然意识到,这口甜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他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微商生意,跟着村里最后三位老师傅从头学艺,这一学就是7天——大麦用山泉水浸泡48小时,在20℃恒温培育室避光生长4天,直到麦芽长到3-4厘米;蒸好的“象牙粘”糯米与麦芽糊混合,在陶缸里发酵6小时;最后倒入铁锅,猛火熬煮12小时,期间需不停搅拌,直到糖色变成透亮的琥珀色。“老师傅说,熬糖靠的是‘看天、看火、看糖’,机器熬得出糖的形,却熬不出手作的魂。”
这段经历让麦唐唐水哥决定创立“麦唐唐”品牌,将父亲的糖担故事转化为可触摸的非遗体验。2019年,第一家门店在三坊七巷开业,他把麦芽培育箱、老式熬糖铁锅搬进店里,让游客亲眼见证106小时的古法工艺——从一颗大麦到一颗麦芽糖的蜕变,从此成了店里最吸引人的“活态展览”。
二、三坊七巷首秀:当非遗手艺撞上文旅风口
三坊七巷的门店不到10平米,却成了游客的“打卡圣地”。麦唐唐水哥支起小铁锅现场扯糖,琥珀色的糖体在手中反复拉扯,渐渐变成乳白色,空气里弥漫的甜香吸引游客驻足。“有位北京来的老太太说,她找了三十年,终于在这里尝到了儿时的味道。”
让门店爆红的,是麦唐唐水哥的“透明化策略”:每盒190克的麦芽糖(10粒*2盒)包装上,印着SC11335018201181食品生产许可证和溯源码,扫码即可查看麦芽培育日期、熬糖师傅编号;店里陈列着《本草求真》中关于“饴糖补脾润肺”的记载,将传统零食与养生文化结合。更巧妙的是体验式消费——游客可以亲手裹花生碎、印上自己名字的专属包装,“带走的不仅是糖,更是一段非遗记忆”。
产品端的创新同样精准:在原味基础上推出花生、芝麻、椰蓉等口味,铝箔纸包装解决了常温保存问题;针对年轻群体设计靛蓝底色的礼盒,手绘熬糖匠人、三坊七巷古建筑与麦芽糖分子结构,让传统美食变身“国潮伴手礼”。开业首年,门店成为三坊七巷“非遗活化”的标杆案例,许多游客专程为体验古法熬糖而来。
三、破圈密码:从街巷小摊到全国网络的三重突围
麦唐唐的走红,源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融合:
(一)线下:把门店变成“非遗教室”
除了三坊七巷,麦唐唐陆续在上下杭、烟台山等福州文化地标开设体验店,每家店都设置“手工课堂”:周末下午,家长带着孩子围坐木桌,跟着师傅学习扯糖、裹馅,最后把印着自己名字的麦芽糖装进礼盒。“有个小朋友在作文里写,‘原来麦芽糖是大麦变的魔法,手艺人的手会变甜’。”麦唐唐水哥展示着顾客发来的照片,眼里满是自豪。这些体验课不仅让非遗手艺在亲子互动中自然传播,更成为游客了解福州文化的窗口。
(二)线上:让甜味搭上数字快车
2020年起,麦唐唐与朴朴、淘宝等平台合作,推出“现做现发”套餐,确保新鲜麦芽糖48小时内送达;在抖音、小红书发布“麦芽糖的106小时诞生记”系列视频,镜头对准麦芽发芽的过程、师傅扯糖的手部特写、糖丝在阳光下的拉丝瞬间,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百万,#东方巧克力#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品牌独创的“合伙人机制”,让消费者扫码加入“甜蜜社群”即可获得手工教程、养生食谱,优秀分享者可申请成为“甜蜜大使”,参与产品推广。这种模式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订单覆盖全国各省,甚至收到来自新疆、黑龙江的咨询。
(三)文化:让甜味承载时代记忆
麦唐唐深挖麦芽糖的“药食同源”属性,在包装显著位置印上《本草求真》中“补脾润肺”的记载,针对都市人群设计“麦芽糖浆泡蛋”等养生食谱;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出艾草味、桂花味限定款,将节气文化融入味觉体验;与福州本土文创品牌联名,推出“坊巷记忆”礼盒,把林则徐故居、严复书院等标志性建筑印在糖纸上,成为游客必买的“福州名片”。
四、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甜蜜背后的传承哲学
在长乐东渡村,麦唐唐的非遗传承基地里,三位老匠人正带着年轻学徒熬糖。“这是村里仅剩的三位老师傅,现在成了我们的技术顾问。”麦唐唐水哥介绍,基地免费向村民开放,提供麦芽培育、熬糖、扯糖等核心技术培训,已带动3家老作坊复产,解决了2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不收学费,只希望手艺能传下去。”
这种“反哺乡村”的模式,让麦唐唐从商业品牌升华为文化载体。2023年,品牌登上央视财经频道《匠心》栏目,镜头对准麦唐唐水哥在熬糖间的背影:“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机器熬糖?我说,每一次拉扯都是手艺人跟糖的对话,机器做不到。”节目播出后,品牌关注度飙升,许多非遗爱好者专程前往长乐考察古法工艺。
如今的麦唐唐,已形成“原料种植-手工制作-文化体验-线上零售”的完整链条:大麦来自长乐本地合作社,包装设计融入福州非遗脱胎漆器元素,客服团队在订单里附上手写卡片,画上可爱的扯糖小人。“我们卖的不是糖,是让现代人慢下来的理由。”麦唐唐水哥说,“当你撕开包装,闻到麦香,就像打开了童年的时光胶囊。”
五、下一站:从全国到世界的甜味长征
站在三坊七巷的石板路上,麦唐唐水哥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眼里闪烁着新的光芒。麦唐唐的全国开城计划正在推进,更多城市的体验店已进入筹备阶段,延续“前店后坊”模式,让各地消费者近距离感受古法魅力。团队还在研发麦芽糖浆、低糖版麦芽糖等新品类,甚至计划推出“麦芽糖烘焙套装”,让传统食材走进现代厨房。
“你知道吗?在唐朝,麦芽糖就跟着商船从福州港出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麦唐唐水哥指着不远处的闽江,“现在我们的糖跟着华侨走向世界,成为连接海外乡亲的味觉纽带。”
从长乐东渡村的一口铁锅,到全国消费者的餐桌,麦唐唐的奇妙之旅,本质是一场关于“连接”的冒险——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手艺与生活,连接地域文化与世界视野。正如麦唐唐水哥常说的:“麦芽糖是中国人最古老的甜味记忆,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份记忆在新时代继续甜蜜下去。”
当暮色降临,三坊七巷的灯笼亮起,麦唐唐水哥的剪刀再次落下,糖丝在暖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颗裹着花生碎的麦芽糖,承载的不仅是106小时的匠心,更是一个手艺人对传统的承诺:只要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糖丝断裂时那声清脆的“啪嗒”,属于麦芽糖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
来源: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