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鸟类双面性。其实,大部分鸟类都具有双面性,既能是捕捉害虫的益鸟,还能是窃食粮食作物种子和茎叶的害鸟,没有明确分类标准。
鸟害,是玉米种植过程,要重点关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新播玉米刚冒头,动辄成千上万的害鸟就全面出动,按苗获种,窃食玉米种,致使玉米出苗率大降。
面对突如其来,乌央如海的害鸟,猖獗的害鸟放肆为祸幼嫩的玉米,普通的基层农业生产者只能望鸟叹息。
这样的鸟群攻击,威胁着植株正常成长,轻则缺苗,要及时查漏补缺,浪费精力,重则减产降质,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为减小鸟害威胁,就要明确鸟害的特征,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深度掌握,成熟应用这些原理,就能高效应对鸟害。
玉米,春播到秋获期间,完成粒粒种子到捧捧穗棒的轮回,过程中鸟害的紧密伴随,表现出的灾害特征有丰富。
鸟类双面性。其实,大部分鸟类都具有双面性,既能是捕捉害虫的益鸟,还能是窃食粮食作物种子和茎叶的害鸟,没有明确分类标准。
如是森林区域,鸟类就能捕捉相当数量的害虫,而在玉米田,就要造成较大危害,且即使是益鸟,饥饿状态中,同样啄玉米植株。
危害过程复杂。胁迫危害玉米植株成长的鸟类种类庞杂,有鸦科、雀科和文鸟科,特别是种群规模庞大的麻雀。
过程中的危害,不仅是玉米植株遭毁受损,成长发育过程缓慢,更能充当传播病虫害的媒介,形成潜在威胁。
阶段性危害。鸟类危害,不完全贯穿玉米的各生长期,集中危害是播种出苗期和灌浆期,经常把植株啃咬的七零八落,颗粒无收是常态。
播种期,种子刚播进土壤,鸟雀成群结队到田间刨食,还啃咬幼嫩茎叶,造成缺种漏苗,植株器官受损;
灌浆期,指的是经过光合作用,玉米嫩粒积累干物质过程,期间鸟雀们虎视眈眈,趁无人看管,就纷纷偷啄籽粒,造成玉米缺粒。
经济损失高。鸟类体型弱小,给人的感觉人畜无害,完全构不成丁点威胁,但是积羽就能沉舟,众鸟就能成害,鸟类危害不容小觑。
虽然鸟类对玉米的危害大,但防治要谨慎,不能随意捕捉,干预鸟类自主生存权,这主要是因:
鸟类能保护庄稼。玉米种植中,最使人头疼的就是虫害,如玉米蓟马、玉米螟和粘虫等难防难治难根除,用药不当虫害就产生抗药性,还容易出现药害。
而鸟类最喜欢吃的就是害虫,其次才是植物的籽粒茎叶,麻雀为例,整自然年中捕食昆虫的时间有11个月,因缺粮缺食损害玉米生产的就1月时间。
维持着生态平衡。野生鸟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链条,起着维持生态平衡的效用,乱捕乱捉,会致使生态环境恶劣。
针对鸟害,要辩证看待,充分认识到鸟类的生态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得物能尽其美,鸟能尽其用,发挥出深层潜在价值。
除上述外,国内相关法规中,明确指出野生鸟类资源不能随意捕捉,违反该规定,就要承担责任,轻则经济处罚,重则锒铛入狱。
因此,玉米鸟害的防治原则,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监测预警,以不伤害为基础,采取物理、声学和光学等措施防治鸟害。
目前,国内针对鸟害的防治措施系统全面,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能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安全的方案。
架设防鸟网。防鸟网直接网上就能订购,使用年限2-3年,搭建要注意鸟类活动方向,加固重点区域,就能有效阻挡害鸟侵扰植株。
缺点是要定期检查玉米植株成长情况,调整高度适应植株长势,且如面积过大,耗费人物力成本高。
声音驱鸟。这是指利用能发出较大声音的驱鸟器,震慑鸟类,使害鸟群体紧张恐慌,落荒而逃,达到驱赶效果。
驱鸟器可网上购买,声音可选用鞭炮声响,还可选用鸟类天敌声音,需要不定期间断性播放,别让害鸟养成习惯。
视觉驱鸟。能通过玉米田布置的稻草人,模仿人的活动动作,身上悬挂废旧玻璃瓶,遇风碰撞发出声响,能起震慑效果;
能通过放置猛禽的照片、风筝,混淆害鸟视觉,迷惑害鸟;能通过悬挂防鸟的彩带,彩带能闪光、爆鸣,部分彩带还能散出特殊的驱鸟味道,驱赶效果翻倍。
药剂驱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药剂驱鸟逐渐占据更大的消费市场,网上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驱鸟剂,喷雾或者悬挂到田间。
要说明的是,驱鸟剂中含的大都是香精,能使鸟类感到不舒服,逃离田间,对玉米植株和人畜都无害,注意安全规范用药。
人工驱鸟。玉米种植田面积不大,就通过人工和牲畜的方法驱赶鸟类,可选晨间、中午和黄昏中鸟害最重的时间段,定期驱赶2-3次。
最后要说,玉米种植生产过程中,坚决不能轻视鸟害防治,要高度重视预防,充分利用各项措施遏制鸟害扩张,防患于未然,防灾害于未显现。
来源:原生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