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春日的阳光穿透玫瑰大棚的塑料薄膜,平阴县玫瑰镇的田间地头正上演着独特的“议事盛景”。在这里,妇女们不再只是田间劳作的身影,她们围坐在大棚里、廊亭间,用带着泥土芬芳的讨论声,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从产业发展到乡风文明,一场场妇女议事会,正让“她力量”在乡土
当春日的阳光穿透玫瑰大棚的塑料薄膜,平阴县玫瑰镇的田间地头正上演着独特的“议事盛景”。在这里,妇女们不再只是田间劳作的身影,她们围坐在大棚里、廊亭间,用带着泥土芬芳的讨论声,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从产业发展到乡风文明,一场场妇女议事会,正让“她力量”在乡土间绽放出别样光彩。
花棚议事:指尖玫瑰绽放致富新路径
四月的玫瑰大棚里,潮湿的泥土混合着馥郁花香。在玫瑰镇陶庄村的玫瑰盆景大棚内,讨论声此起彼伏。“咱们能不能把玫瑰花盆景和其他盆景进行嫁接,在造型上进行创新!”种植户周大姐的提议打破了棚内的宁静。话音刚落,一旁的刘大姐立刻接过话茬:“这个主意好!但嫁接技术要求高,得找专业老师培训。”你一言我一语间,有人担心成本,有人提出联系镇玫瑰特色产业中心合作,原本模糊的思路在讨论中逐渐清晰。
这样的场景在玫瑰镇早已成为常态。依托“中国玫瑰之乡”的金字招牌,玫瑰镇妇女议事会提出了很多“金点子”都结出了“金果果”。
4月20日,在翠屏丽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为期5天的“玫瑰鲜花饼制作”公益性培训落下帷幕。30余名未就业女性、农村转移劳动力围在操作台边,跟着资深烘焙师学习馅料调配、酥皮制作等核心工艺。“没想到真的能在家门口学一门手艺,这种议事真不错!”学员张梅捏着刚出炉的鲜花饼,笑得合不拢嘴。
这只是玫瑰镇妇女议事会推动产业升级的缩影。玫瑰镇妇联联动劳保所、职业培训学校,围绕玫瑰特色产业,开设电商运营等课程,将“理论教学+实操培训+结业考核”融入日常,通过技能培训,超200名女性掌握了新技能,带动人均年收入增长1.2万元。如今,在玫瑰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产业环节,都活跃着妇女们的身影。她们用勤劳的双手,让玫瑰绽放出致富的新路径。
廊亭议事:花香调解绘就文明新画卷
走进玫瑰镇北石硖村,紫藤缠绕的“议事廊”里飘来阵阵笑声。村妇联主席刘磊端着一杯玫瑰花茶,加入了闲聊的人群。不要小瞧廊下闲聊,很多矛盾都是在这里化解的。
“谁家要评‘最美庭院’,先看看葫芦藤上的红绸!”刘磊指着廊下随风轻摆的葫芦,上面系着的红绸代表着一次次成功调解。去年,王婶和李姨因宅基地边界闹得不可开交,就是在这架葫芦藤下,在一场“远亲不如近邻”的闲聊中,双方重归于好。
在刘磊看来,北石硖的妇女议事廊可以用“花香调解”来形容。议事廊种植着紫藤、月季、丁香等花卉。有矛盾时,双方在花香中舒缓情绪,再由议事会成员引导沟通。有对婆媳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隔阂,在丁香树下,媳妇闻着花香感慨:“连不同的花都能和谐共处,我们为啥不能?”婆婆则指着带刺的月季回应:“再带刺的关系,用心经营也能开花。”如今,这家人的户牌上,“花香满院不如心香满家”的家风家训,成为村里人人称赞的典范。此外,玫瑰镇妇联还将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发起“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组织“家风故事会”,让村民在唠家常中传承美德。廊下议事会成立以来,北石硖村矛盾纠纷下降40%,“文明积分制”参与率达95%,议事廊真正成为乡风文明的“加油站”。
机制创新:绽放乡村振兴“她能量”
“玫瑰镇妇女议事会的蓬勃发展,源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据玫瑰镇妇联主席张海燕介绍,该镇妇联议事会采取“自下而上”的组建模式,由各村女性自愿报名、民主推选产生成员,确保议题贴近群众需求。每月固定开展“花棚议事日”“廊亭拉呱会”,同时设立“线上议事群”,让外出务工女性也能参与讨论。
走进玫瑰镇妇女议事会办公室,墙上贴满"金点子"便签:"开发玫瑰精油护手霜""打造玫瑰主题民宿""电商直播技能培训"……这些“金点子”便签,经镇妇联议事专班筛选后,联动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合作社推动落地。去年落地的"玫瑰电商孵化基地",培训出10多位女性带货主播。如今,玫瑰镇已经形成“收集议题—分类梳理—民主协商—跟踪落实—反馈评价”的议事闭环。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女性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张海燕介绍,议事会还建立了“导师帮带制”,邀请农技专家、创业能手与女性结对,提供技术、资金、渠道支持。
从花棚到廊亭,从技能培训到矛盾调解,玫瑰镇的妇女议事会不仅让女性找到了人生新赛道,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花香与乡村交融,这片土地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她力量”,书写更多属于她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