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新品被喷“巴黎逝家”,巴黎世家喊冤:专治有钱烧得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1 22:16 1

摘要:从2017年模仿宜家购物袋的1.4万元的手提包,到2022年售价1.2万元的“垃 圾 袋”Trash Pouch,再到2024年的胶带手镯,巴黎世家“以丑为美”的价值观不断挑战公众的认知底线。

巴黎世家,又又又整活了!

最近,“巴黎世家”的一款标价2700元的金属发卡冲上热搜。

是的,你没看错,一对发卡卖2700元,还是限量款,而且发售即售罄。

而这样的发卡,在义乌几块钱一斤。

网友们不禁纷纷吐槽:

“到底是谁在买又丑又贵的东西啊!”

“巴黎世家,专治富人‘钱多烧得慌’。”

“坑不到我这样的穷人,挺好的。”

但这魔幻的消费场景,只是巴黎世家近年来“黑红营销”的一个缩影。

从2017年模仿宜家购物袋的1.4万元的手提包,到2022年售价1.2万元的“垃 圾 袋”Trash Pouch,再到2024年的胶带手镯,巴黎世家“以丑为美”的价值观不断挑战公众的认知底线。

当“丑”成为流量密码,不禁让人怀疑:奢侈品究竟是艺术还是智商税?

其实,早在2017年,巴黎世家就开始整活了。

2017年5月,巴黎世家打着“将日常产品奢侈品化”的旗号,推出了一款2145美元的手包。

由于外貌酷似宜家原版卖6块钱的购物袋,而引起大家的极度关注。

从此,巴黎世家在这条“又黑又红”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2022年,巴黎世家推出一款与垃 圾 袋长得一模一样的包包,起售价12104元。

一款售价为1.2万元的破烂鞋,限量100双。由于像极了刚刚从垃 圾桶里捡出来的鞋子,被网友戏称为“乞丐鞋”。

巴黎世家官方称,这传递着“自家品牌鞋子能穿一辈子”的环保理念。

2024年,巴黎世家还推出一款奇葩大衣,牛仔裤骑在脖子上,走在人群中,实在分不清是头还是屁股。

不要以为这是秀场上的搭配,这件大衣的本身就长这样!

还有5000美元的“一分裤”;9.4万元一件的姨妈裙;售价4000元的钥匙发带;13000元的乐事薯片手袋……

巴黎世家,简直就是奢侈品界的“疯批美人”,怪不得现在有个梗,凡是丑到极致的,都很“巴黎世家”。

前几天,日本品牌Setchu,推出“披麻戴孝”款系列。男模身穿衣服,头顶麻布,满脸肃穆,让人看了瘆得慌。

网友起初以为是巴黎世家又在发疯了,后来才扒出是一日本品牌。

这画面,网友建议,穿这身,可以直接来村里吃席了。

除了巴黎世家喜欢整活,GUCCI也曾推出过一款“避免接触氯”的泳衣。

由于该材质容易受到泳池中用于消毒的氯化物的影响,因此官方建议避免接触氯水。

一款泳衣却不能穿着下水,多少有点难评。

GUCCI与Adidas联名推出了一款“不防雨”雨伞,售价约为人民币11100元,特点是不防水,也不防晒。

Supreme出过一款印有品牌logo的红砖,看起来一点用都没有的东西,售价人民币2000元。

蒂凡尼还推出过价值1500美元相当于9900元人民币的回形针、1500元的婴儿汤匙、81000元的钢丝球……

产品实用不实用另一说,主打的就是博眼球、赚流量。

不过即使又丑又贵,这些奢侈品的产品还是不缺买家,甚至一件难求。

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些奇葩产品自带流量。

大众的关注度越高,产品越是限量,“饥饿营销”就越是成功。

就拿巴黎世家2700元不锈钢发卡来说,当它在引发全网嘲讽的时候,富二代们却说这产品“丑得独一无二”,一定要买到。

因为对于富二代人群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和别人不一样、限量且有故事、丑到不容易撞款,能够营造一种“反媚俗”的优越感。

其次,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在特定场合,通过佩戴和使用奢侈品可以展示其时尚品味和经济实力,换取别人对自己的高估值。

即使产品本身很普通,但只要加上logo,身价立马就会不一样。

正如巴黎世家吹捧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为高阶层人群,并扬言“只有愿为品牌高溢价买单的人,才配进入富人圈”。

另外,奢侈品还可以进行阶层区分。

奢侈品通过“高溢价”制造圈层优越感,以价格和稀缺性完成阶层划分。

制造高昂的价格为一种门槛,买得起的人被自动归位“上层”,犹豫和质疑价格的人则被排除在外,从而产生“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差异感。

而无论是限定款、联名款,亦或是“异类”的单品,都不是为了日常使用,而是为了彰显身份。

当我们嘲笑富人们花2700元买个发卡,9000元买个回形针时,却忽视了一点:

“我有钱,可以随意把钱花在没意义的东西上”。

品牌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把普通产品包装成“通往上流社会的入场券”,从而让高溢价显得“更合理”。

不过近几年,很多人对奢侈品的滤镜慢慢破碎,已经能够看清它们的真实模样:

无非是通过制造有争议的产品,加上过度包装和过度营销来圈钱。

但其实质量差强人意,有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几乎为零。

比如1.2万元的拖鞋穿两次就掉皮,2.4万元的眼罩无法遮光,6万元买的衣服是一次性的。

奢侈品过度营销出来的高价值感,就像一场“国王新衣”的游戏。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贵”不等于“值”,对品牌光环的信任也开始崩塌。

2024-2025年间,众多奢侈品品牌纷纷遭遇滑铁卢。

巴黎世家母公司净利润暴跌62%;Gucci营收暴跌23%;LVMH时装与皮具业务下降3%;Prada主品牌增长疲软。

从贝恩数据显示中看出,2024年全球奢侈品消费仅增长-1%至1%,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差的数据表现。

面对颓势,多个奢侈品品牌尝试多重商业策略。

Gucci为了提振销量,短期内降价10%,但长期看这样会损伤品牌溢价,进入“越降价越平庸”的恶性循环。

而LV为了扭转局势加速开店并开启数字化转型,店铺装修呈现工业风被顾客评价为“形式主义”。

在这样低迷的奢侈品市场中,以往通过打造“社交筹码”的来提升品牌溢价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随着人们对奢侈品的了解越来越多,全世界都对奢侈品祛魅。

而且随着消费降级,这种“炫耀式的消费”已经很难收割消费者。

奢侈品品牌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还是需要让价格与品质真正对等。

奢侈品可以被追捧,但不能让消费者沦为“大冤种”。

-END-

参考资料:

凤凰网财经《“巴黎世家,专治富人钱多烧得慌”》

华人研究室《1元发卡卖2700,某大牌又开始搞事了?》

首席品牌观察 《巴黎世家的“天价发卡”,太毁童年了》

来源:心学z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