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有一位影星名叫“邱淑贞”,可能是受了她的影响,当我们用拼音法输入“zhushuzhen”的时候,往往打印出来的字是“朱淑贞”。对于这个名字,我个人更喜欢“真”字。朱淑真,人如其名,她活得很真实,就连她的词,也写得很真实。
香港有一位影星名叫“邱淑贞”,可能是受了她的影响,当我们用拼音法输入“zhushuzhen”的时候,往往打印出来的字是“朱淑贞”。对于这个名字,我个人更喜欢“真”字。朱淑真,人如其名,她活得很真实,就连她的词,也写得很真实。
我们学易安居士的词居多,那是因为李清照有个开明的父亲,对她的童年和少女时期,没有那么多的礼教束缚。所以,易安居士早年的词,都是写的少年生活,十分活泼,适合现代的孩子们学习。而朱淑真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则没有那么幸福,所以,朱淑真完全没有李清照那样的同类型诗词。
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的词,除了“真”字,还有一个特点是“知性”。就是那种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但人一点都不偏激,而是活得通透,充满了传统文化中,中国女性的知性,文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一般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不忧愁的很少,只有少数像易安居士这样的女子,少女时代少忧愁。但知性女子一般充满了智慧,即使是忧愁,她们也善于自我排解,朱淑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首《清昼》,就是这种“淡淡的愁绪”的典型代表: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翠竹摇曳,清冷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棂;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下喧闹啼鸣。
所谓“两两时禽”,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海棠也凋谢了,柳絮也飘尽了,春天归去了。初夏昼长,闷热的天气,令人困倦。
一个“困人”,带着闺房特有的语气,是一种“知性”的感觉。她知道不是“天气”困人,而是“礼教”困人,但也不点透,带着一种对“礼教”的蔑视。
相同的情感,来自这首《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恼人光景又清明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小院里的竹帘(“湘帘”)终日垂挂,无人卷起。而幽深的房间(“曲房”),朱门长久紧闭(“长扃”)。
这是赤裸裸的对封建礼教的申诉,但词人的“知性”又表现在了最后一句。
“恼人光景又清明”,一个轻飘飘的“恼人”,而且是“光景”恼人,没说是“礼教”恼人。这种对“礼教”的蔑视,她都不想理它了。
这两首诗词,虽然都带有“淡淡的愁绪”,但毫无疑问,都写得非常唯美。一点都不比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只是没有李词那么活泼,也没有那么好理解,就没有选入课本罢了。
易安居士的童年和少女,一直处在美好生活中,也就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说法。但朱淑真是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婚姻不幸。但她也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过年这种辞旧迎新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比如,这首《除夜二首·其一》: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穷冬(深冬)即将过去,但似乎还在徘徊不舍。诗人独自坐着,频繁地斟酒,守着岁末的时光。
这里,冬天要去未去,而自己又是“独坐”,可见词人的现状是不太好的。但即使这样,词人对未来依旧充满了期望。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除夕夜到新年的过渡。一夜的腊月寒冷随着漏壶的滴漏声渐渐消散,而新年的春色在破晓时分到来。
一个“十分春色”,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乐观期盼,让读者也充满了乐观情绪。
同样的感情,在这首《除日》中,也是正能量满满:
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春光不一般。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春光不一般
这首诗的特点是整首诗都充满了“正面”情绪。
“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腊月已经只剩下残留的一点了;而烛花虽然还是有点寒冷,但喝过了酴酥酒,温暖了这一点点的寒意。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春光不一般”,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春光无限,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朦胧的晨曦中,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降临。
整首诗,非常乐观。写得既唯美,又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望。千年以来,每当人们读到这首诗,都会被她的乐观情绪所感染。
朱淑真虽然“知性”,但依然对封建礼教充满了反抗精神。这首《黄花》,是所有“咏菊”诗词中最别具一格的一首: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菊花可以是白色,也可以是红色,即使到了晚秋时节,诗人依然喜爱菊花的美丽。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宁可带着香气在枝头老去,也不愿随风飘落,特别是不愿意像黄叶那样在秋风中飘舞。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歌颂了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气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以菊自喻,表达了对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和对独立人格的不屈追求。
这首诗,开创了“咏菊”诗词的一个先河,首先抓住了菊花枯萎枝头,而不是随秋风落下的特点。宋末遗民诗人郑思肖在《寒菊》中引申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不同的是,这首诗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歌颂的是民族气节,就使得这首诗在宋后就一直广为流传。而朱淑真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民族气节同等重要。但在宋朝以后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广为流传的。
这对朱淑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公。即使菊花的这个特点,是她首先写出来的,是原创,但也没有郑思肖的那句名气大。可悲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实在是太长了。
毫无疑问,这首《生查子·其一》,是宋词的巅峰之作,完全可以媲美唐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去年元宵夜,花市上的灯光亮如白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轮圆月,刚刚从柳树梢头露了一个头出来,成双成对的人儿,就开始在黄昏后幽会。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今年元宵夜,月光与灯光依旧如故,明亮如白昼。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因不见去年的恋人,主人公悲伤落泪,泪水湿透了衣袖。
这首词,不需要过多解释,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唯一有争论的是这首词的作者,一说是大文豪欧阳修。理由是朱淑真的才情不够,写不出这么好的词。以这个理由来解释朱淑真不是这首词的作者,完全站不住脚。
比如说,唐代诗人崔颢,他的代表作是《黄鹤楼》。除了《黄鹤楼》,我们还学过他的其他诗作吗?我们是否也可以以他的其他作品远远逊于这首《黄鹤楼》,就可以说《黄鹤楼》不是他写的?
又如,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唐代诗人张若虚,我们又见过他的其他作品吗?没有,肯定有人会说,他只流传下来了这一首诗。那么,他的其他作品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我猜一定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其他诗比不了。这样说来,也可以推论出这首《春江花月夜》,也不是他的作品?
说醉翁是这首词的作者,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连他自己都没有把这首词收录进他的集子?
所以,我以为,朱淑真是这首词的作者,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朱淑真特别喜欢“桂花”,写了众多的“咏桂”诗词,而且是精品迭出。比如,这首《菩萨蛮·木樨》,重点是突出“桂花”的香气,充满了女性的知性美:
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
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
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
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
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
“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桂花既没有梅花和柳树那样新颖的格调,也没有桃李那样娇艳的颜色。
这是“知性美”的特点,她强调的是“内在美”。
“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内在美”表现在哪里?它只有那专注的、那浓郁到"恼人"的香气,这一点,群花没有敢与桂花相比的。
一个“恼人香”,是正话反说,表面说香气扰人,实则表达了词人对桂花香气的极度喜爱。这也是女性“知性美”的一种表现,她们不喜欢直接的吹棒人,喜欢通过侧面的烘托来赞美别人。
另外,这首《咏桂四首·其一》,也非常有特点: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君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君忙”,在西风的打压下,桂花傲然挺立、力抗专权,并且擅长播撒更多的芳香;整个的秋天,十分的秋色,都在忙着点缀桂花。
这句表现了桂花的反抗精神。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我摘下一枝淡淡的桂花,放置在书房的窗户下;桂花幽香与读书人翰墨之香的和谐共存,也表明了诗人与桂花在精神品格上的共鸣,展现"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一句,“人与花心各自香”,点睛之笔,别出心裁的“咏花”名句!
朱淑真对待“爱情”是真诚而大胆的,这一点,易安居士跟她是不谋而合的。我们来看这首《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表达了词人对幽会时间短暂的珍惜。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我们在长满了荷花的湖边路上携手而行,突然下了一阵细小的黄梅雨。
一句,“一霎黄梅细雨”,其实是象征了词人当时的心情,那种感觉,就像突如其来的小雨一样猝不及防。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倒在人怀”,热恋中女子的娇痴情态,毫无掩饰,不用情郎来猜。不管不顾,就倒在情郎的怀中。
这,放到今天,也是非常热烈的。
而易安居士也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展现女子微妙的嫉妒心理,实则是对自身魅力的绝对自信。
这句也展现了词人的泼辣特点,其实上是,你敢说说看!
一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斜簪"的随意姿态,与刻意"比并"的矛盾,生动刻画女子娇俏的挑衅神情。
李清照的“爱情”,也是十分大胆,但她又充满了泼辣,充满了挑衅,而不像朱淑真的柔情。
来源:快乐品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