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丧葬礼仪中,打鬼驱邪、镇守墓葬是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习俗在考古出土的镇墓兽中也有所体现。镇墓兽是随葬明器“镇墓俑”的典型类型之一,这种功能俑源自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古代丧葬礼仪中,打鬼驱邪、镇守墓葬是重要内容之一,这种习俗在考古出土的镇墓兽中也有所体现。镇墓兽是随葬明器“镇墓俑”的典型类型之一,这种功能俑源自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古人认为墓室是死者在阴间的居宅,在墓室中放置各种俑,让它们在阴间各司其职,起到驱除邪祟、保护主人的作用。
楚国鹿角长舌镇墓兽 信阳博物馆
01
镇墓兽的起源
镇墓兽的起源,现今存在着众多说法,有一种说法是镇墓兽来源于《周礼》中描述的一种名为魍象的木石之怪,也称魍像,这种怪物以死人肝脑为食,状如小儿,全身赤黑,大耳长臂,赤爪。
唐 镇墓兽 左祖明 右地轴
而另一种说法是镇墓兽源于一名为方相氏的神兽,可以驱鬼避邪,尤其能够驱赶魍像。因此有人特地竖方相氏之造像于墓侧,为保护墓主不受侵扰。
汉画 方相氏
方相氏为周代的驱鬼之官,是古人送葬时必不可少的,“入墟驱魍像,魍像好食死人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
方相氏驱邪时头戴面具,形状可怖,镇墓兽的形象最初极有可能依据方相氏的特征所制,之后在各个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
汉 滕州汉画 方相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镇墓兽是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提到的“穷奇”:“穷奇之神物,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
更多的说法还有镇墓辟邪的山神;作为地府主宰的土伯;负责化魂升天的龙;祈禳鬼魂的镇墓神;沟通天地的巫觋;镇墓驱邪的名为坟羊的土神;代表墓主的“祖重”;阴阳结合生殖崇拜的“司命”。也有学者将战国时期的楚式镇墓兽与现代的木质牌位相比较分析,等等。
双头双身镇墓兽(楚制)
从这些起源说来看,镇墓兽目前公认的作用有三。
一是作为驱逐邪祟鬼祟的护卫之神,代表着人们希望亡者不被幽冥鬼怪所侵扰,亡灵能够安息。
另一种是镇压恶鬼,代表着人们不希望逝者的灵魂再驻留人间打扰生者。
还有一种是起沟通天地的作用,能够为亡魂和生者祈禳。
镇墓兽雕塑作为丧葬文化艺术体系的表现之一,镇墓兽是最能映现人们对亡者的情感的雕塑。
单头单身镇墓兽(楚制)
镇墓兽在墓葬中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这一时期的镇墓兽造型较为统一,头似兽,身似人,头部插两个鹿角,两眼睁圆,两耳后竖,嘴部宽大,舌低垂,身上漆彩绘鳞纹,大多爪持长蛇,作吞食状。
西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镇墓兽较少,这一阶段起到压胜辟邪功能的物品可能主要是放置在墓室外的石辟邪。到了东汉时期,古人以方相氏神茶、郁垒等形象为基础塑造出一些变体的镇墓形象。
除此之外,在东汉中晚期个别墓葬的墓门处还发现有陶制独角兽形象的镇墓兽。
东汉虎形独角镇墓兽
魏晋时期镇墓兽较少见,但在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六朝墓中发现有牛形镇墓兽,陶制。
有学者认为,牛形镇墓兽可能是由独角镇墓兽演变而来,体现了古代造型艺术从写意到写实的转变。
南北朝时期镇墓兽的数量有一定增加,造型特征也出现很大变化,多见兽身人面或者人面兽身,头上有角,彩绘鳞片,并由直立状变为蹲卧状,形象表情明显更为狰狞可怕、威严庄重,仍然多为陶制,置于墓门旁,此时期镇墓兽开始成对出现,下有托板,形象基本定型。
后蜀双人首蛇身俑
隋唐时期墓葬中大量出现镇墓兽,特别是中原地区,镇墓兽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演变,并形成了固定的组合模式 。
02
镇墓兽发展历程
镇墓兽于春秋诞生,于隋唐兴盛,而最终消散于五代。具体来说,中国古代镇墓兽是诞生于楚地,有学者认为镇墓兽最初起于楚地与当时的地方巫术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存在镇墓兽的墓葬其规模和制式也与其墓主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财富相对应。
彩漆木雕镇墓兽
先秦
先秦时期的楚式镇墓兽,是先秦时期楚文化异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典型之一,是楚人巫术文化与生死观念的具象化表达。
楚式镇墓兽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象造型上的差别也不小:例如在春秋到战国早期的祖形镇墓兽,在整体上划分为三大部分:头部,身部和底座,没有鹿角,整体简单朴素但象征意味浓厚,其形象与甲骨文“且”(祖)的字形极为相似。
楚国人面吐舌镇墓兽 大英博物馆藏
对此,有学者曾作猜想认为最早的镇墓兽没有“镇压”“威慑”的意义,而是作为祖先神灵的替代而存在的物质载体,并认为最初制作镇墓兽目的是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的,战国中期的镇墓兽出现了兽形头部,身部也出现了变化:形象与龙蛇相似,身部有精美纹饰装饰,最大的变化是头部上等比的鹿角的出现。
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 伯明翰艺术博物馆藏
如此造型上的变化,表现出的是楚人对祖先神灵的情感和其鬼神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祖先亡灵不再是庇佑后代保护族人的神圣形象,有一些甚至变成了恐怖可怕的鬼神。
自此,镇墓兽的造型形象从原先代表祖先亡魂的“且”式镇墓兽逐渐演变为形状样式恐怖狰狞的复合式镇墓兽。
楚国彩绘鹿角镇墓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到了战国晚期,镇墓兽的形象去繁就简变成简单的人形,似乎楚人对祖先的态度又回到最初而自始至终,可以看出楚式镇墓兽一直是作为祖先神灵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的,而其造型上的变化如同上述所说,与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人们的生死观念和鬼神观念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汉晋
中国古代镇墓兽雕塑发展到汉晋时期,在历史上被划分成为一个新的阶段。
汉晋时期的镇墓兽雕塑与战国时期的楚式镇墓兽雕塑比较,造型形象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没有了作为底座的木质方块,“祖”的原始形象不再延续。
北魏 陶镇墓兽一对 元邵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作技艺水平的提高,镇墓兽的制作材料也由木材料逐渐变为了陶瓷、铜等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镇墓兽的造型形象更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对亡者的情感和鬼神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北齐彩绘陶镇墓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汉晋时期的镇墓兽的身部多以模仿某类现实动物的部分特征单独出现,如贵州黔西县汉墓M12中形象似狗的镇墓兽,只保留了狗的部分形象特点;第三种变化是在魏晋时期之后出现的独角镇墓兽,其中角作为具有特殊含义的样式被除了有着鹿角文化信仰的楚人之外的后人认可且继承了下来。
汉代彩陶镇墓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东汉时期的镇墓兽雕塑还保留了一些楚式镇墓兽的形象特征,例如口吐长舌的形象。
汉晋时期的镇墓兽雕塑在造型上更具有辨识度,创作上更多的观察和模仿现实存在的动物形象,且造型变化及内涵更加丰富,相较于楚式镇墓兽,汉晋的镇墓兽增加了翅膀,由等比的双鹿角变为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独角,一些镇墓兽雕塑仍保留了口吐长舌的形象特征。
西晋彩陶镇墓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隋唐
北魏隋唐时期的镇墓兽雕塑继承并发展了汉晋时期的镇墓兽雕塑的造型特点,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俑随葬风俗的盛行,这使得这个时期的镇墓兽出现了新的造型样式:出现了成对的镇墓兽和镇墓俑的组合;或是兽形镇墓兽不再单纯的全部由兽类组合,其造型上出现了人的面貌。
唐代三彩镇墓兽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因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有所发展,以及厚葬文化的流行,致使镇墓兽的发展也达到了兴盛时期,现已出土的大量唐式镇墓兽也可以证明,从初期至晚期,不管是制造技艺上还是从造型塑造上都能够看到唐式镇墓兽逐渐形成了一套其独有的成熟的制式和塑造方式。
唐代三彩镇墓兽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通过梳理出土的镇墓兽雕塑的形象外貌特征,其演变主要表现在其躯体,面部,体型大小以及各个细节部位的装饰程度等。
大概可以归纳为:体型由小变大再变小;躯体以及头部的装饰效果从简到繁再到简;面部神情逐渐生动至狰狞。
唐代彩绘镇墓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塑造技法上,圆雕的运用更为熟练:镇墓兽肩部上的双翅有刻线或至浮雕的形式转变为完整的圆雕,并且有些会灵巧地运用浮雕在翅膀上作装饰纹路,使其整体风格更为复杂华丽。头部角的样式也与魏晋时期有所不同,独角演变成为了双角或者多角。
唐代彩绘陶镇墓兽 敦煌博物馆藏
唐式镇墓兽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其造型外貌上大都狰狞凶猛,在整体造型上结合了多种形象的组合例如鹿角、狮面、人面和鹰翅,这种多种形象的组合糅杂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物”的方式,与古人原始民俗艺术的手法创造出龙、麒麟等神话生物的方法类似,同时各取所需其最神圣或最具有力量的部分,以创作者的理解和审美进行主观处理,艺术加工而呈现出另一种新的面貌的“神物”。
唐代龙面兽身形镇墓兽 乾陵博物馆藏
这种“神物”因人们的需求而存在,人们需要它能够压制鬼怪魔神,又希望它能够保护亡者,同时又能够沟通天地回应生者的祈福,它就变成了镇墓兽。在唐式镇墓兽的繁杂造型上也能看出,当时的创作者对亡者的情感和对镇墓兽的功能有多么复杂和期待。
五代、宋、元
时期很难有统一的丧葬制度。墓中的随葬品明显减少,仅个别墓葬随葬镇墓兽雕塑。
宋代人鱼镇墓俑 九江博物馆藏
甚至在此之后,镇墓兽逐渐被“十二生肖”或“金牛铁豕”所替代。因为南方的长江流域相对稳定,经济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丧葬制度相对完整,现已出土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镇墓兽大多来自于南方陵墓。
南唐人鱼镇墓陶俑 南京博物院藏
造型形象上大多为人首鱼身、人首蛇身、人首龙身或双人首蛇身。
03
镇墓兽都有哪些形态?
各朝各代丧葬习俗文化在发展变化,镇墓兽的形态也在变化,这里着重讲几种。
人面兽身型
这类镇墓兽以人脸(或人面面具)与兽身结合为特征,常见于战国至汉代楚墓。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镇墓兽,头部为人面或兽面,双目圆睁,口吐长舌,颈部细长,身似鹿或龙,背部插有鹿角(象征通灵),足部为蹄状或爪形,整体造型诡异神秘,反映了楚文化的巫觋信仰。
从镇墓兽的头角构造来看,饰一角的,有饰两角的,一角为天禄,两角为辟邪。而往往人面镇墓兽为一角,兽面镇墓兽为两角。
北朝人面镇墓兽
西魏 彩绘人面镇墓兽
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人首兽身型
与单纯的人面兽身不同,这类镇墓兽具有完整的人类头部,但身体为猛兽形态,常见于南北朝至唐代墓葬。如唐代彩绘陶镇墓兽,头部为胡人面貌,深目高鼻,头戴宝冠,身体却似狮虎,四肢强壮,蹲坐于台座之上,兼具威慑与异域风格,可能受到中亚祆教(拜火教)艺术影响。
唐代人鱼镇墓兽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墓出土三彩镇墓兽,胡人面,狮虎身
兽面双角型
唐代三彩镇墓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通常成对出现,一为兽面,一为人面。兽面者形似狮子或虎,头顶有弯曲的尖角,怒目獠牙,肩生火焰状鬃毛,足为蹄或鹰爪,背部常有戟刺装饰。如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兽,釉色鲜艳,造型威猛,体现了唐代工匠对神兽的夸张想象。
楚国木雕双角镇墓兽 上海博物馆藏
复合神兽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将多种动物特征融合,如洛阳北魏元邵墓出土的镇墓兽,集龙首、马身、鸟翼、蛇尾于一体,周身刻有卷云纹,象征其能飞天遁地。这类形态受佛教“迦陵频伽”和道教“飞廉”等神话形象影响,凸显多元文化交融。
唐代彩绘镇墓俑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六朝毒蛇镇墓兽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蹲踞武士型
部分汉代至北朝的镇墓兽呈人形,如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的陶制镇墓武士,头戴盔甲,怒目持盾,半蹲姿态,肌肉线条夸张,兼具写实与神化风格。此类形态可能由先秦"方相氏"(驱疫神)演变而来,强调武力震慑。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镇墓武士俑
来源:麦姐看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