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以为,“女乘客可选女司机”是滴滴出行为女性量身打造的人性化新功能,是姐妹间互帮互助的贴心安排,结果现实迎面一巴掌——这设计直接成了女司机们口中的“噩梦开关”!
原本以为,“女乘客可选女司机”是滴滴出行为女性量身打造的人性化新功能,是姐妹间互帮互助的贴心安排,结果现实迎面一巴掌——这设计直接成了女司机们口中的“噩梦开关”!
不少女司机在网上吐槽:“订单多了倒是真的,但投诉跟着飞涨,钱没多挣多少,反倒给自己找了一肚子闷气,简直就是‘花钱买苦吃’!”
滴滴用技术手段强行敲开性别大战,不光没真解决大家的安全焦虑,反而在网约车这片红海里撕开了职业女性的生存痛点。
当初这个功能可是4.8万人投票支持才上线的,怎么现实体验这么拉胯?是女乘客太难伺候,还是平台规则本身有大坑?“girls help girls”的美好愿景,为啥落地变成了各路吐槽?
这几年,顺风车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女性乘客的安全感成了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滴滴也响应呼声,上线了女乘客可以专门选择女司机的新功能。
数据上看,高达64%用户投票支持,女性用户热情拉满。乍一看,这本是多赢选择:乘客觉得安全,女司机订单增多,平台赢好感。
有女司机分享:“最近80%以上订单都对上了女乘客,单量翻倍不说,平台显示‘女性专属订单量暴增300%’。”一切看起来是女司机春天要来了,没成想,很快就杀出了“甜蜜的负担”这拦路虎。
订单是多跑了,女司机们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诉潮”——“投诉率直接飙到45%!”甚至有的女司机感叹:“这两天收到的投诉,比过去一个月都多。”
而且很多投诉理由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 闻不得:“师傅,车咋这么臭!”司机苦笑,明明刚洗车,有时香水味惹急乘客,结果一查,居然是客人自己拎的卤味外卖味大。
· 空调难题:“冷了嫌冷,热了嫌闷,调了半天都不对温。”
· 不搬行李被说“服务差”;红灯咳嗽两声,被投诉“传播病毒”,直接扣了150块流水,“一顿饭钱都飞了!”
· 定位不准、上桥下桥,女司机耐心解释规则,对方反手一个投诉,还拒绝自己取消订单,让司机在系统背黑锅。
· 有的乘客怀疑绕路,明明导航是这样走也要生怨气,甚至情绪失控动手推搡抓挠司机,场面一度“失控”。
这让女司机日子异常难过:不仅收入不涨,还因低星差评流水减少、账户被扣停。数据统计,女司机接女乘客投诉率是男司机的2.3倍。流水分每掉0.1分,日收入能掉87块钱。对家庭成唯一经济支柱的女司机来说,这叫人怎么活!
噩梦般体验很快在女司机群体炸开了锅:
· “感觉被平台强制匹配,全靠‘指派’,麻烦单还没办法拒绝。”
· “订单多了,可都是短途低价单,流水不见多还天天被扣分,真的越干越亏。”
· “每天活在投诉阴影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行。”
· “滴滴安排乘客挑司机,那有问过司机愿不愿意吗?我们难道没有选择权?”
而与此同时,不少男司机居然“看热闹而不嫌事大”:功能上线后拍手称快:“以后有事吵自己去吧!”有的甚至喊出:“本来就是保护了我们男司机嘛!”现实的无奈、吐槽与冷眼旁观,构成了网约车职场一幅性别怪圈。
面对巨大压力,滴滴方面出面回应,表示“后续会继续优化功能,调整评价体系,防止恶意投诉,提升女司机待遇,加强安全保障”。但能否真正平衡乘客安全和司机权益,短期内还看不出答案。
自带争议的“女选女”功能,其实揭开了更多社会伤疤:
· 一刀切的性别划分加剧了服务矛盾,也放大了部分乘客对女司机的“不切实际”期待;
· 平台为了快速满足乘客端的需求,却没给司机足够选择和申诉权,女司机被动成服务业最脆弱的那一环;
· 恶性投诉零门槛,司机却要承担全部后果,评价体系本身也有很多漏洞;
· 用“算法+标签”试图制造人造安全感,最后反噬给整个平台和司机群体;
· 很多“投诉”其实不过是人与人之间互不体谅,最终单子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累。
网友说:都是厌女症的人在YY,滴滴这功能太好了,我是女乘客就想找女司机,女司机开车稳又守规则,我也是个正常乘客,多好的事
强烈支持乘客可以选司机性别。 同时也强烈支持司机可以选乘客性别。
感觉这就有点愿望滴滴女司机了,混口饭吃的女司机大概率不会魔法,她们也是正常思维习惯与正常人交流。
滴滴的“女选女”原本是好事,但现实把一腔好意变成了尴尬和无奈。技术想搞出“性别隔离墙”,然而安全感从来不是选出来的,而是彼此尊重、合理规则和共同努力守出来的。
如果把焦虑和风险甩给最辛苦的那群女性司机,真的文明吗?一味满足用户表层的“安全感”,是不是在制造更深的矛盾?
你怎么看“女选女”风波?
来源:阿雪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