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有咱石河子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08:47 2

摘要: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物资部部长、特级技师杨建立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杨建立:像焊花一样绽放光芒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物资部部长、特级技师杨建立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天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杨建立,先后在2002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02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2024首届“兵团工匠年度人物”。

杨建立的职业生涯始于四十年前,那时的他怀揣着对焊接工作的热爱,踏入这一行业。从最初的普通焊工,到如今的行业领军人物,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炼。期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与突破,于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匠心,是不忘初心、是不断突破、是一种坚持的倔强、是一份探索的精神。”这段摘自杨建立工作笔记扉页上的话,就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写照。

1986年6月,天富热电安装工程现场,杨建立参与了价值几千万元的3台130吨锅炉的安装焊接,并承担了工程主体部件近一半的焊接任务,所焊的五千多道焊口,创造了千道以上焊口一次检验合格率100%的奇迹。

此后十多年间,杨建立带着西北工匠特有的执着,先后代表新疆参加全国10多次焊接大比武。在一次手工电弧焊小管表演项目中,他独创的“呼吸式运条法”让评委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获得该焊接项目的“优秀选手奖”荣誉。

在焊接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与革新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杨建立始终关注国内外焊接技术的发展动态,工作中大胆尝试新方法,优化焊接工艺,提升焊接的精度与安全性。

一次,杨建立应邀去一家番茄酱厂帮助完成薄壁不锈钢管接头焊接任务。当时意大利专家福兰克对杨建立持怀疑态度,但看到杨建立娴熟的技术,福兰克检查后高兴地伸出拇指说:“中国人了不起......”

多年来,杨建立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积极与身边的同事分享经验和技术,举办技术交流会,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在杨建立的带领下,一批批优秀的焊接技工脱颖而出,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杨建立的学员代表兵团参加世界奥林匹克职业技能竞赛中国赛区选拔赛,取得第22名的好成绩;代表师市参加兵团第八届“天富杯”职业技能大赛,包揽了职工电焊组大赛团体和个人第一,杨建立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沉下心留在一线钻研技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苦练技能扎根兵团,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杨建立说。

在过去的数年中,杨建立大师工作室累计带教焊工超过1500人,其中培养出的焊接技能骨干达到86名。这些骨干不仅在技术上有了显著提升,还成为了各自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

“未来,我的工作室将继续发挥好带头作用,致力于新疆乃至全国焊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焊接技术人才。”杨建立坚定地说。(通讯员 曾兴合)

“全国先进工作者”郑炫:让群众用上“兵团造”好农机

4月28日,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研究员郑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

30年来,郑炫扎根新疆兵团农机科研第一线,始终坚持以满足农户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持研发了10余种适应兵团农业生产需要的机具,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系列液压翻转犁的研发,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测试深度在40厘米,整个深度还是很稳的。”4月初,正是新疆农田开始犁地筹备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郑炫带着耕种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调研去年推广应用的液压翻转犁使用情况。

郑炫不断测量着翻转犁作业深度,仔细收集数据,为下一款犁具的更新做准备。

郑炫正在研究的这款液压翻转犁有着自动过载保护功能,是郑炫团队在2022年针对砂石地或是有障碍物的地块研发设计的。2023年,这款液压翻转犁推广应用到阿勒泰、塔城、石河子周边等地,极受欢迎。

新疆宏基农机农业合作社社员王登强一直关注着新疆农垦科学院研发的犁具,这款产品刚推出来,他就赶紧将其用于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王登强说:“以前用的犁具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这款新犁具有过载保护,性能特别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天可以耕作近500亩地。”

“它碰到障碍就弹起来,迅速回位,无需停机即可继续工作,这样一来,作业效率可以大幅提升,耕作的稳定性也有保证了。”郑炫介绍。

经过实地调研,郑炫这次察觉了一些细小的问题,这款犁刚进地的耕深比平均值多10公分。“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它仍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一样一样逐步解决,进一步完善。”郑炫说。

兵团的屯垦戍边史就是一部犁耕作业的发展史,从最早的人拉牛拽到机械作业,兵团人种地都离不开犁。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使用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零配件不通用,维修成本高。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郑炫牵头承担了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液压翻转五铧犁国产化研制”的任务。

通过消化、吸收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郑炫成功研制了调幅式液压翻转双向犁。郑炫回忆这段历程,直言太难了!

“真的很难!一开始,没有人信任我们,我们第一代样机出来的时侯,要四处去找、去求农机具大户帮忙做生产试验。当时,师市的农业、科技等部门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提供了很多条件和便利,让我们有了继续研发的信心,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我们产品的性能,使得后期的实验推广顺利开展。”郑炫说。

多年来,郑炫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十余项,特别是围绕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系列液压翻转犁的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当时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系列农机装备的研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中国农机走向国际舞台作出了贡献。

在科研工作中,郑炫总是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如此。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耕整团队副研究员李帆说:“郑炫对大马力犁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对机具的要求特别高!无论是从材料、加工精度还是工艺方面都精益求精。我们都很钦佩她认真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事农业机械研究30年来,郑炫几乎走遍了兵团各团场,针对农户的需求不断对研发产品进行改进提升。从120马力至18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转犁到与200马力至30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转调幅犁;从手动操控液压翻转到能带自动换向阀自动翻转……郑炫结合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牵头研发了十几种适应兵团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机具,并将其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需要迭代升级,我们也要思考,如何研发形成系列产品,让产品能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作业环境,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郑炫说。

多年来,郑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团先进工作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但荣誉加身的郑炫始终低调做事,全身心投入技术研究。

今年,郑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我们现如今在围绕机具智能化、绿色化开展攻关,进一步减少机具工作阻力,减少燃油消耗,并改良传统控制方式,将其与电控的新能源拖拉机‘并轨’,争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郑炫表示。(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赵瑞 融媒体中心记者 邵博越)

来源:富鑫小哥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