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领域:成人的世界不需要被理解,孩子的世界才需要被理解

摘要:▶从个体心理发展历程来看,成人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积累,他们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就像一位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在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里,已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

大家好,我是 Miss 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成人的世界不需要被理解,只有孩子的世界才需要被理解”这句话的深度剖析。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个体心理学角度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差异。

——————✿——————

在心理学领域,成人通常被认为是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防御机制。

▶从个体心理发展历程来看,成人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积累,他们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就像一位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在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里,已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

例如,面对繁重的项目任务和复杂的办公室人际关系,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经验冷静分析、果断决策,可能就不太依赖外界的理解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因为,他们内心有着足够的自信和自我判断标准,这些皆源于过往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沉淀。

成人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他们熟知社会规则,并且深谙如何在规则框架内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比之下,孩子的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犹如一颗正在成长的幼苗,对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理解相当有限。比如,孩子们在学校遇到挫折后,可能会陷入迷茫与无助,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沮丧情绪,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理解,来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情绪,引导他们正确应对挫折,从而逐步建立起自我认知体系。

▶从群体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在成人的群体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角色分工和社会期待。

▎每一位成人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无论是职场中的员工、领导,还是家庭中的父母等。在履行这些角色职责时,更多的是强调责任和义务。

以一个项目团队为例,团队成员们往往将主要精力聚焦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在紧张忙碌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地围绕工作流程、任务分配、成果交付等方面展开,可能更注重工作效率和成果的产出,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彼此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和深度情感需求。因为在成人的群体协作模式里,角色的功能性和目标的达成占据主导地位。

▎而孩子的群体,比如在学校班级这个小社会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身心全面成长。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相互分享学习的困惑与心得,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

例如在小组学习中,孩子们会因为理解彼此在知识理解上的困难而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种理解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能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再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深入分析,成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注重竞争和独立。

▎社会对成人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他们的成就、地位等外在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人会自然而然地将更多精力倾注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之上。

比如在商业竞争的舞台上,企业家们一门心思地关注市场份额的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更多地是基于市场数据、行业趋势和竞争策略,较少关注竞争对手是否理解自己的经营理念。因为在成人的社会竞争逻辑里,实力和成果才是赢得尊重和认可的关键。

▎对于孩子来说,整个社会都怀着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一个充满温暖、理解与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家庭、学校等社会机构都不遗余力地强调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毕竟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之星,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还在不断地塑造过程中,如同一张白纸,需要外界积极正面的理解与引导,才能绘制出绚丽多彩的画卷,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认知。

▶若从存在主义哲学来看,成人被视为具有完全自主意识与选择能力的个体。

例如,萨特提出“人是自我选择的”观点,她认为成人在经历诸多人生体验后,构建起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与认知框架,其行为和思想多基于自身的主观判断与选择,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能被认为不需要外界理解。

而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与自主判断能力,其成长过程更多依赖外界引导与反馈,所以需要被理解来帮助他们构建自我与世界观。

然而,从人性的共通性而言,成人内心深处也有脆弱与渴望共鸣之处,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对本真存在的追寻,成人在面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等问题时,也会渴望被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日常事务性的理解,涉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层认同。

▶再从社会学角度去看,在社会结构与角色理论框架下,成人在社会中承担着各种既定角色并需遵循相应规范。

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所阐述,成人在家庭、职场等社会单元中扮演的角色是维持社会稳定运行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行动侧重于角色任务的完成,例如职场中的业绩达成、家庭中的经济支撑等,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互动中更注重功能与效率,对情感性理解的需求表现得不明显。

而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与新生力量,社会学家涂尔干强调社会对儿童教育与社会化的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以获得适宜的教育与关爱,促进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融入社会。

但实际上,成人在社会变迁与角色转换过程中,如遭遇失业、中年危机等情况时,原有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受到冲击,也会迫切需要社会理解与支持来重新适应与调整。

▶最后,若从文学角度去看,在文学作品中,成人往往被刻画为具有复杂内心世界与内敛情感表达的形象。

例如,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成人角色面对生活的困境多是默默承受,以坚韧的姿态应对,似乎不需要他人理解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他们的世界更多地通过行动而非倾诉来展现。

而孩子的世界在文学里则充满了纯真、无邪与对世界的好奇,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他的情感与想法直白而纯粹,需要被理解与呵护。

但许多文学作品也深入挖掘了成人内心深处的童真与脆弱,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往事时流露出的对儿时纯真情感的怀念,表明成人内心也有渴望被理解的“孩子般”的角落,只是在现实生活的磨砺中被隐藏起来。

——————✿——————

因此,我就必须要在强调一点,那就是☞在心理学领域中,“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主要是指心理世界,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心理世界来讲,心理学中的“成人的世界”侧重于成人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例如,成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如何深刻影响其心理感受等。这和日常生活中提及的成人世界相互关联,因为日常观念里成人的世界也涵盖了成人应对生活诸多事务的状态表现,但心理学的关注点更深入,更聚焦于背后隐藏的心理运作奥秘。

▶对于“孩子的世界”,在心理学范畴主要聚焦孩子心理的发展变化轨迹,像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自我意识如何逐步形成、情绪表达与调节方式怎样从稚嫩走向成熟等。

而日常所说的孩子的世界可能更多地强调孩子所处的生活场景,如充满欢声笑语的学校、趣味无穷的游乐园等直观的外部环境。

所以,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更具专业性和深度,是从心理的微观视角去细致剖析相应人群所处的“世界”,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则更偏向于对外部环境和表面现象的宏观概括。

当我们能够精准地去理解和区分心理学领域所说的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便能更透彻地理解这句“成人的世界不需要被理解,只有孩子的世界才需要被理解”。其背后的潜台词实则是说,成人的成熟心理世界在常态下似乎不需要被理解,只有孩子的心理世界才渴望被理解,而这里所提及的孩子的心理世界,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成人的心理世界在特定情境下退行成为孩子那个时候的状态,也就是说被内化进自身的那个内在小孩的心理世界。

所以当我们听到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说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觉察一下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究竟是成人还是小孩,我们的心理世界究竟是在成人的世界还是小孩的世界?

此外,成人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往往能凭借着成长过程中精心构建起来的、较为成熟的心理调节机制,丰富的社会经验等有力武器去从容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表面上看起来对外界的理解需求确实没有那么强烈。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那个曾经天真无邪的“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承载着过往童年经历里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情绪、未被满足的渴望等珍贵而又敏感的心灵宝藏。当生活中遭遇一些特殊的触发点,比如突如其来的重大挫折、令人深陷其中的深度情感困境时,这个“内在小孩”的心理世界就会如破土而出的春笋般凸显出来。此时的成人,就如同迷失在黑暗中的孩子,确实像孩子般无比渴望得到外界的理解、关怀与安抚。

——————✿——————

同理,在心理学领域,“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的划分重点在于心理阶段,而非生理阶段。

▶对于“成人的世界”,它指代的是心理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状态。这种成熟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自我认知方面,心理上的成人有比较清晰、稳定的自我概念。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优点和不足,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产生大幅度的自我认知波动。例如,一位心理成熟的职场人士,在面对同事的批评或者赞扬时,能够基于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客观地判断这些评价是否合理,而不是盲目地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在情绪管理上,心理成人有着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来应对不同的情绪。比如,当遇到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情绪时,他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运动、冥想)等方式来缓解焦虑,而不是被情绪淹没,不知所措。

▎在应对问题和挫折方面,心理成人会展现出坚韧和理性。他们不会在遇到困难时立刻陷入无助或者愤怒的情绪中,而是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就像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在面对商业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梳理问题的关键,权衡各种解决方案的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孩子的世界”在心理学范畴主要是指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

▎在自我认知方面,孩子往往还在探索和构建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他人的反馈,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例如,孩子可能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兴高采烈,觉得自己非常优秀;也可能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而难过一整天,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在情绪管理上,孩子还在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会在情绪激动时大哭大闹,因为还没有学会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幼儿在心爱的玩具被拿走时,可能会立刻放声大哭,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失落和不满。

▎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孩子通常比较脆弱和无助。他们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对策略,所以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例如,小学生在考试失利后,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笨,不知道如何去提高成绩,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安慰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

这种划分,强调了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因为心理状态决定了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而且,这种划分也提醒我们,即使一个人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某些心理层面可能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反之,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心理特质上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

所以,从这个独特的角度讲,说成人平时成熟的心理世界看似不需要理解,但一旦涉及到内心“内在小孩”所代表的那部分心理世界时,理解又是无比必要且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成人心理层面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特性,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成人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

——————✿——————

综上所述,在心理学语境中,当出现“成人的世界不需要被理解,只有孩子的世界才需要被理解”这样的表述时,通常是心理学研究者或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所运用的一种判断视角。

若来访者具备成熟的心智,其自我认知稳定、情绪调节能力强且能理性应对问题,在他们的心理世界里,便已构建起相对独立且坚固的内在体系,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理解并处理大部分事务,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其世界不太需要外界过多的理解性介入。

然而,若来访者因压力、创伤等因素致使心智退行至孩子的模式,自我认知模糊、情绪易失控、面对挫折脆弱无助,此时他们便处于类似孩子的心智世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同孩子般渴望得到外界的理解、支持与引导,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安全感,促进心理的修复与成长。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分享再见。

来源:黄仙僧带你瞅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