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盗跖》:真正领悟的人,不被世俗束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0:54 2

摘要:庄子会告诉我们,许多我们所遵循的规矩,只会扭曲我们的本性,并不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缮性》中,庄子提到:以世俗的学问来修身养性,企图回归本真;沉迷于世俗欲望,追求外在的标准,而不去努力找回内心的真实,这种人被称为蒙昧之民。庄子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最终

庄子会告诉我们,许多我们所遵循的规矩,只会扭曲我们的本性,并不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缮性》中,庄子提到:以世俗的学问来修身养性,企图回归本真;沉迷于世俗欲望,追求外在的标准,而不去努力找回内心的真实,这种人被称为蒙昧之民。庄子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最终总结道:那些因物而失去自我、因俗而迷失本性的,称之为倒置之民。为了追逐外物而丧失自我,因追随世俗而迷失本性,都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在《盗跖》一文中,庄子揭示了世俗所求对人的束缚与伤害,读后我们会明白:真正领悟人生的人,不会被世俗所困。这并不是说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他们遵循的法则不是外在的世俗,而是内心的真实。

01 在《盗跖》中,庄子编织了一个故事。孔子与柳下季是好友。柳下季有个弟弟,名叫盗跖,此人乃是千年难遇的大盗,手下拥有九千人,横行霸道,侵犯诸侯,掠夺财富,强抢妇女,令人闻风丧胆。盗跖贪恋财富,与家人疏远,甚至不祭祖。他的所作所为,让追求仁义、试图拯救天下的孔子难以忍受,他指责柳下季,作为兄长,竟未能好好引导自己的弟弟,简直辜负了亲情。他尖锐地说:你明明是世上少有的才俊,却任由弟弟堕落,我为你感到羞愧。他进一步表示,如果你无法教导他,我就来代替你教导。孔子的言辞犀利,但柳下季却辩解道,父亲有责任教育儿子,但儿子不听话;兄长有责任引导弟弟,但弟弟不愿听从。此外,柳下季还警告孔子,千万不要试图说服盗跖。因为盗跖意气风发,身体强健,口才流利,顺着他的意愿他会高兴,违背他的意愿他会愤怒,随时可能口出恶言,让你怀疑人生。然而,孔子自以为口才无人可敌,自以为推行的仁义道德能让所有人信服,他不听柳下季的劝告,带着颜回和子贡前去见盗跖。庄子笔下的孔子,行为与当今许多人相似,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好,就想让别人也如此,带着自己的标准四处宣扬,遇到不同的人就试图说服。然而,这个世界若只有一种人,那该多么单调啊。一个真正开明自由的世界,应该允许每个人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自己。当然,我并不是说成为盗跖是好的,只是想为生活的多样性辩护一下。

02 此时,盗跖正在整顿部下,孔子在山下停下车,前去拜访盗跖,见到守卫便自我介绍:鲁人孔丘,前来拜访。盗跖得知孔丘来访,怒火中烧,眼如星辰,怒发冲冠。在他看来,孔丘不过是一个玩弄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他对部下说:你告诉他,标榜仁义,追捧古人,树立世俗标准的人,自己却不耕作、不织衣,空口说白话,专门制造是非,使天下人追求虚无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罪恶。被拒绝后,孔子仍不死心,表示希望能拜见盗跖。孔子始终认为,只要见到盗跖,就能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他,让他明白羞耻与是非。简而言之,就是让盗跖屈从于世俗的规矩,用世俗的成功与失败、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一次,盗跖答应了。孔子自认为口才犀利,善于辩论,凭借自己的言辞已经让很多人折服,收服了不少追随者。然而,在盗跖面前,孔子遭遇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失败。面对盗跖这样的“不义之人”,孔子试图以仁义道德来规训他,告诉盗跖天下有三种美德。第一种,上德,天生高贵,美好无比,人人爱戴;第二种,中德,才智超群,能够洞悉天地;第三种,下德,勇猛果敢,能够统率军队。一般人拥有这三种德性中的一种,已然出类拔萃。然而你,盗跖,竟幸运地拥有这三种德性,身高八尺,双目有神,英俊潇洒,却被称作盗跖,我都为你感到羞愧。如果你愿意听我劝,我愿为你游说诸王,给你建一座大城,封你为万户侯,与天下各国并立,让你有机会兄亲弟爱,供奉祖宗。如此,才是圣人智士应做之事,也是天下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啊。孔子认为,天下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盗跖必然无法拒绝。然而,世间本是平静的,一旦有了标准与利益,就有了追逐。

03 故事达到高潮,盗跖听了孔丘的话,非但没有动容,反而愤怒不已。他愤怒地指责世人所遵循的规矩。盗跖愤怒地说:那些可以用利益去驯服、用言辞去劝导的人,都是愚蠢而浅薄之人。我长得高大英俊,别人见了喜欢,这是父母的恩德,不需要你在此夸奖,难道我不被夸奖就不知道自己长得好?而且我还听说,喜欢当面夸奖人的,背后也常常会诋毁人。你用为我建大城来诱惑我,用功名利禄来规训我,想让我像常人那样甘愿被这些东西束缚,但我不屑一顾。城池再大,也比不上天下的广阔。尧舜拥有天下,他们的后代却无立锥之地;商汤、武王贵为天子,但后代都灭绝,这不就是因为利益过大吗?他接着说,上古时代,人们不知羞耻,夏天积柴,冬天取暖,躺着舒适,醒来浑浑噩噩,彼此之间没有伤害。到了黄帝,才与蚩尤一战,流血百里;尧舜自称天下共主,设立百官,人与人之间有了高下,权力有了大小,因而人们为了权力无恶不作,互相残杀,甚至亲情也被割裂。从此,天下道德败坏,强者欺负弱者,多者欺负少者。如今,你,孔丘,却专门将这些看似仁义道德的东西挑出来,让人们跟随学习,天下的读书人,穿着儒服,不去劳作,反而用虚伪的言辞取悦君王,获得名利。你,孔丘,才是天下最大的盗贼,为什么人们不称你为盗丘,而要称我为盗跖?你说我残害天下人,然而你对天下人的伤害,绝不逊色于我盗跖。你用仁义道德蛊惑子路,让他跟随你,他解下长剑,接受你的教育,结果却被杀害,成为肉酱,这都是你没能教导好他的结果。孔子听得脑袋嗡嗡作响。有些人用武器伤人,而有些人却用言辞与文章来伤人。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用嘴杀人的人,实在太多。一个个标准从人们口中说出,宛如一颗颗射向他人的子弹。

04 盗跖的话还未说完。既然孔子一直标榜仁义道德,他就让孔子看看,那些被公认具有这种品德的人,都是什么下场。人们称赞伯夷叔齐,因为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犯上作乱;申屠狄劝诫无效,选择沉河而死;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肉给主子,最后却被背叛,愤而离去,最终被烧死。这些人都是以贤名著称,却为了虚名不惜牺牲生命,都是不顾本性、不要命的人。再看看那些以忠心著称的人,比干忠心,却被纣王剖心;伍子胥忠心,却被沉尸江中。这些忠臣,都是死于非命。你,孔丘,来到这里,如果给我讲些鬼神之事,我或许不太明白,但你给我讲这些人间的事情,那就无所不知,耳熟能详。现在我来告诉你关于人的一些事情,人们喜欢炫目的东西,喜欢美妙的音乐,喜欢美味的食物,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满足。人的一生,长命的活百岁,其次八十,其次六十,除去病痛和对死亡的忧虑,欢乐的日子,一个月之中不过几天而已。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你告诉我的那些东西,那些追求,那些仁义道德,都是我抛弃的东西。你走吧,你的那套,既然无法保全真性,还会损害人的真性,那有什么用呢?孔子行礼后,匆忙离去。出门上车,神情恍惚,几次试图拉住马缰绳却未能成功,面色苍白,浑身颤抖。盗跖的话虽粗糙,却是庄子专为抨击孔子而作。庄子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们追求外在的名声,不仅损害真性,还可能危及性命。人不应为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活,但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却在强调人应该追求什么,努力向上,却忘了说,人应该追随自己的真性,为自己而活。

05 子张是一个极为重视名声的人,而满苟得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有一天,这两人聚在一起。子张问满苟得:为何不努力学习,修养品德?子张认为,没有品德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无法被重用,自然也无法获得名利,践行仁义。在他看来,活得仁义,比什么都重要,人生天地间,不可不仁义。满苟得则说:不知羞耻的人最富有,常常宣传自己诚信的人,多是显贵,名利大的人,几乎都是无耻且满口仁义诚信的人。在满苟得看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积累财富,满足欲望。子张不同意满苟得的观点。为何呢?桀纣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当你说某人行为如桀纣,他们便愤怒,认为自己并非如此;而孔子、墨子虽然穷困潦倒,但当你说某人行为如孔墨,这人便会感到自豪。因此,在子张看来,权势为天子未必可贵,穷困为普通人未必低贱,贵贱的区别在于品德的好坏。然而满苟得却认为,就世俗而言,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满苟得做了一个精彩的论述:你追求名,我追求利。实际上,名利既不顺于理,也不合于道。小人为利而死,君子为名而死,尽管所求不同,但在损害真性上却是相同的。因此,不要做小人,要反求自然,做真实的自己;也不要做君子,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是非曲直,不是人说了算,而是看其自然规律。从历史来看,那些追求仁义的人,最终都被仁义毒害了真性,甚至失去了性命。庄子通过这两人的争论,指出追求仁义与追求利益同样都是在残害真性,让自己失去真实。因此,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什么,而是看自己想如何生活。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从今往后,不要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而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是外在的标准,想做的事,是内心的渴望。人不应为标准而活,而应为自己而活,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灵魂。

06 无足是一个贪心的人,从不知足。有一天,他对知和说:人们没有不追逐名利的,你要是富有,人们就敬重你,现在你难道还无心于此?还是智力不足?知和回答:人们追名逐利,认为名利与自己相伴而生,彼此紧密相连,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混迹世俗,舍弃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胡作非为。

然而,有些人却觉得追逐财富可以长寿,可以免除烦恼,这实在是荒唐。即便尊贵如一国之主,依然难免人生的诸多烦恼。然而无足却认为,钱是万能的,无所不利,追逐名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天下人虽然看不起我这样追求利益的人,但谁又不是我这样的人呢?无足说得没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终究会有一些人看清利益的虚妄,去追求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知和告诉无足:人因为不知足而追求财物,四处争夺却不会觉得自己贪婪,这都是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标准。看待自身的标准不同,生活方式也会不同。知和还说:智者的行为,是顺应百姓,不违背其度,因此足而不争,无所作为,自然不求。

真正的智者,懂得知足,从不追求多余的东西。因此,多余的财富,买不来多余的幸福。然而在无足看来,离开物质享受,人生便是一种折磨。知和说:持平就是幸福,过多则会产生危害,事物皆如此,尤其是财物。太多人不懂得知足,拼命积累财富,追求物欲的享受,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却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背负着财富,如同负重登山,苦不堪言。有些人拼命挣钱,只为在生病时有钱看病。然而,那些真正智慧的人,却是“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庄子提到,像许由一样,尧打算将帝位让给他,但他也不愿接受,因为他不愿为了外在之物而损害自己的真性。真正领悟人生的人,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困,对他们而言,规矩、物质、名利,超出生活所需的部分,都是多余的。

07 人生如同一片广袤的旷野,而我们的人生却处处被轨道、规矩与标准所束缚。这些年,尽管我生活在山中,内心有时也难免感到恐慌,随着年龄增长,有时会为年纪焦虑,这些年做事,有时也会因效果不佳而焦虑,害怕自己被同龄人抛在身后,害怕自己成为失败者。我感受到,规矩与标准编织成的网络,铺天盖地而来,试图将我困住。

此时,庄子出现了,他告诉我们: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他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本没有规矩,所有的规矩都是人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你不必遵循外在的标准,只需保护自己的真性,顺应本性而活。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