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其先祖为周武王所封宋国君主微子。天圣二年(1024年)与兄宋庠同登进士,礼部原定宋祁为状元,但章献太后以弟不可先兄为由,改宋庠为第一,祁列第十,世称“二宋”或“双状元”。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其先祖为周武王所封宋国君主微子。天圣二年(1024年)与兄宋庠同登进士,礼部原定宋祁为状元,但章献太后以弟不可先兄为由,改宋庠为第一,祁列第十,世称“二宋”或“双状元”。
宋祁初任复州军事推官,经孙奭(shì)举荐升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后历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天章阁侍制等职,累迁至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谥号“景文”。
本文宋祁的五首诗作:《凉蟾》以“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深刻描绘了月下思妇苦等征人、孤寂无告的心境;《一雨》的“归期只觉刀头远,别恨偏教带眼长”生动刻画了离人眼中归期渺茫如刀尖之远,别恨绵长如目光之深的愁绪。《大像阁》“天光白毫际,山色钿螺边”将佛像眉宇间的光芒与发髻边的山色精妙结合,展现了宏伟壮丽的景象与深邃意境。
《春望杂咏·远树》用“故障千里目,剩作一重愁”点明远树阻碍了望远的视线,由此平添一层无法排遣的乡愁或思念之苦。《晚冬行园》的“城鸦栖已定,无事莫惊啼”,看似浅淡的嘱咐,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的珍视和渴望,余味悠长。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wǔ)。
鹊鸦依空墙,蠨蛸(xiāo shāo)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偿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思念远方征人的场景。开头写景,清冷的月亮(凉蟾)穿行在破碎的云层(啮残云)间,月光影子投射到西边的廊屋(西庑)上。这景象本身就带着几分凄凉和寂静。接着写周围环境,喜鹊乌鸦栖息在空寂的墙头,小蜘蛛(蠨蛸)已经在门上结网。这些细节都渲染出一种人去楼空、无人打理的荒疏感,暗示着家中男主人的长久缺席。女主人独居的环境显得格外冷清。
随后,诗歌直接点明了思念的对象和原因。她的丈夫(君)已经离家三年(阅三岁),在边关苦战(确战亦云苦)。时间漫长,战事艰辛,寥寥数字包含了无尽的担忧和牵挂。接下来两句是全诗情感的一个焦点,“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新做的衣服放久了自己也会开线破损,旧的衣裳又有谁来缝补呢?这既是实写衣物的破旧,更是象征着生活的无人照料和内心的孤苦无依。丈夫不在,不仅无人为她缝补旧衣,连崭新的衣服也因无人欣赏、长久放置而自然损坏,其中蕴含的幽怨和凄凉感非常深厚。
思念至此,女主人公把希望寄托于风。从北方刮来的万里长风(朔风),也许(偿或)会经过丈夫征战的地方吧?她多么希望风能带来一点点关于丈夫的消息。然而,“风过无传音”,朔风吹过,却什么消息也没有带来。最后一句,“徘徊独谁语”,她独自一人在月下徘徊,满心的愁绪和思念又能向谁诉说呢?这结尾将人物的孤独无助、失落彷徨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歌从景物入手,层层深入,细致描摹了征妇的心理活动。语言质朴,情感真切,尤其通过衣物细节和对风的期盼与失落,将那种独守空闺、望穿秋水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十分动人。诗歌以妻子的孤独和无望的等待收束,情感真挚深沉。
一雨初收细细凉,碧云西畔见残阳。
归期只觉刀头远,别恨偏教带眼长。
梅驿使稀谁托信,蕙盘烟冷不成香。
酒泉已是三千里,何竞关门未得望。
这首诗写的是雨后黄昏的思乡之情。开篇点明时间和环境,“一雨初收细细凉”,一场雨刚刚停歇,带来了丝丝凉意。这样的天气往往容易勾起人的愁绪。“碧云西畔见残阳”,西边的天空,碧云缭绕,夕阳正慢慢落下。雨后残阳的景象,绚烂中带着消逝的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诗人触景生情,思乡之念油然而生。
接下来两句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归期只觉刀头远”,回家的日期感觉就像在刀口上舔蜜一样艰难遥远。“刀头远”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强调了归途的艰险和归期的渺茫,可见诗人盼归之心何等迫切,却又深感希望渺茫。离愁别恨反而使得眼界拉长(带眼长),这可能是因为长久地凝望远方,也可能是愁绪满怀,眼中所见都带上了主观的拉伸感,更显路途遥远,归家无望。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感对比强烈,将内心的愁苦和视觉感受巧妙结合。
中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思念的困境。“梅驿使稀谁托信”,古代有折梅寄情的说法,“梅驿”代指传递书信的驿站。如今驿使稀少,想要托人带封家信都变得困难重重。这反映了诗人所处之地交通不便,与家人联系断绝的苦闷。“蕙盘烟冷不成香”,蕙草是香草,放在盘中焚烧本应香气弥漫。但如今香烟冷了,也凝聚不成香气。这既是写实,可能香料燃尽或受潮,更是以香气的消散比喻心情的冷落、希望的破灭,以及与家乡温馨气息的隔绝。
最后两句点出具体的地理距离和内心的失落。“酒泉已是三千里”,诗人明确点出自己身在离家三千里的酒泉(古代西北边地)。如此遥远的距离,是客观的现实。“何竞关门未得望”,就连那通往家乡的必经关隘(关门),极目远眺也望不到。这个“望”字,饱含了诗人多少的期盼和最终的绝望。连一个象征性的地标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回到真正的家了。
全诗围绕“远”和“恨”展开,从雨后凉意、残阳景象,到归期难盼、音信难通,再到具体地点的遥远和望乡不得,层层递进,将远行在外的游子那种浓烈的思乡愁绪和归家无望的苦闷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凝练而情感深沉。全诗情景交融,将远行者的愁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追碧被层颠,灵姿映大千。
天光白毫际,山色钿(diàn)螺边。
海客供鬘(mán)贝,江神捧坐莲。
衔花驯鹿往,投钵(bō)毒龙眠。
影压中流浪,香飘万里船。
慈威济终古,何止一长川。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宏伟佛像阁的壮丽景象。诗歌开篇即展现了佛阁选址的高峻。“追碧被层颠”,佛阁紧依着翠绿的山峦,覆盖在高高的山顶上,仿佛追逐着蓝天,气势非凡。“灵姿映大千”,佛像庄严神圣的容姿(灵姿),其光辉映照着整个佛家所说的大千世界。这两句奠定了佛像阁雄伟壮观、神圣超然的基调。
接下来具体描绘佛像的细节和周围环境。“天光白毫际”,天空的光芒仿佛都汇聚在佛像眉宇之间的白毫(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处,显得佛光普照。“山色钿螺边”,周围山峦的青翠色彩,如同镶嵌在佛像轮廓边缘的钿(diàn)螺装饰,衬托出佛像的精美与庄严。这里将自然山色与佛像巧妙融合,画面感极强。
中间四句则通过想象和传说,展现佛像的无边法力与受到的尊崇。“海客供鬘(mán)贝”,远道而来的海外客商(海客)也来敬献花环(鬘)和珍贵的贝壳。“江神捧坐莲”,就连江河的水神也虔诚地捧着佛像的莲花宝座。这说明佛像的影响力超越地域,远达海外,遍及神界。“衔花驯鹿往”,温顺的麋鹿会口衔鲜花前来供养。“投钵毒龙眠”,凶猛的毒龙也被佛法感化,放下屠刀,安然地将宝物投入佛的钵中(或在佛旁驯服沉睡)。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佛像的神圣感和慈悲度化众生的力量。
最后四句进一步描绘佛像的巨大影响和永恒意义。“影压中流浪”,巨大的佛像影子甚至能投射到江河中流,镇住汹涌的波浪,显示其无比的体量和镇慑力。“香飘万里船”,寺庙中飘出的香火气息,能随着江上来往的船只传到万里之外,象征着佛法传播的广远。“慈威济终古”,佛陀的慈悲与威严(慈威)将永远救济世人,贯穿古今(终古)。“何止一长川”,佛的恩泽哪里仅仅局限于眼前这条长长的江河(长川)呢?这是对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理念的升华。
全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意境宏大。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大像阁及其佛像的雄伟、神圣和深远影响,表达了对佛教力量的赞叹和敬畏。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佛像的庄严神圣和普度众生的力量。
如帷复如荠,历历映沧洲。
故障千里目,剩作一重愁。
这是“春望杂咏”组诗中的一首,写的是远眺所见的树木。诗歌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远树的形态和位置。“如帷复如荠”,远处的树木连绵成片,看起来像是一道帷幕(帷);又因为距离遥远,单棵树木显得渺小,如同地面上丛生的荠菜(荠)一般。这两种比喻,一个写其整体的连贯性,一个写其个体的细小感,非常形象地捕捉到了远树的视觉特征。“历历映沧洲”,这些树木清晰可见(历历),倒映在水边的陆地(沧洲)或水面上。诗人观察细致,画面清晰。
然而,这清晰可见的远树,在诗人眼中却带来了负面的感受。“故障千里目”,这些树木虽然在目力所及之处,却也成为了视线的障碍,阻碍了诗人想要看得更远的目光(千里目)。“千里目”是化用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开阔视野、极目远眺的愿望。但这愿望被眼前的远树所阻断。
最后一句“剩作一重愁”,是全诗情感的落脚点。这被阻碍的视线,没能带来心旷神怡,反而(剩作)增添了一层新的忧愁(一重愁)。这个“剩”字用得巧妙,说明诗人心中本已有愁绪,而远树的阻隔,使得愁上加愁。也许诗人本想通过登高望远来排遣内心的郁结,但视线的受阻反而加重了这种郁闷。春日远望,本应是舒畅之事,却因景物的“故障”而生愁,这种由景生情的转折,颇有意味。
这首小诗语言简洁,意脉清晰。诗人从对远树形态的客观描摹,巧妙地转向了由此引发的主观感受。远树本身无情,但在特定心境的诗人眼中,它们成了阻碍视线、增添愁绪的“故障物”。诗歌借景抒情,将视觉的阻碍转化为内心的愁绪,构思巧妙。
官舍同山舍,萧然日杖藜。
饥鸥守冰沼,寒荠犯蔬畦。
霜逼晴空迥,霞牵晚照低。
城鸦栖已定,无事莫惊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冬时节,于官舍庭园中散步所见的景象和感受,流露出一种清冷、闲适而略带萧索的心境。开头两句点明了环境和诗人的状态。“官舍同山舍”,虽然身在官场,但这官邸却如同山野中的隐居之所一般简朴宁静。“萧然日杖藜”,诗人每日拄着藜杖,在园中独自行走,显得有些萧索,也透着一份悠闲自得。“萧然”一词,既写出了环境的清静,也暗示了诗人可能心境淡泊,或是仕途不太得意的状态。杖藜而行,是古代文人雅士常见的姿态,带有一种与自然亲近、随性而为的意味。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园中景物的细致观察。“饥鸥守冰沼”,饥饿的水鸥守在已经结冰的水池边,等待着什么,或许是冰面融化,或许是偶然出现的食物。一个“守”字,写出了水鸟在寒冬里生存的不易和执着。“寒荠犯蔬畦”,耐寒的荠菜长到了蔬菜畦里。“犯”字用得很有意思,仿佛荠菜是有意侵入,表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两句写天色。“霜逼晴空迥”,严霜使得晴朗的天空更显高远空旷,寒气逼人。“霞牵晚照低”,绚烂的晚霞牵引着夕阳渐渐落下。这两句描绘了晚冬黄昏时分,天空澄澈、光线变幻的景象,色彩对比鲜明,意境开阔而冷峻。“逼”和“牵”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妙,前者写出了霜气的寒冽感,后者则赋予晚霞和落日以动态和关联,画面生动。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心语,也是全诗心境的落脚点。“城鸦栖已定”,城墙上的乌鸦已经归巢安歇了。“无事莫惊啼”,希望没有什么事情去惊扰它们,让它们安静地栖息吧。经历了白日的喧嚣或公务的烦扰之后,诗人在这晚冬的庭园中,寻找到了一份难得的平静。他不希望这份平静被打破,无论是对于栖息的乌鸦,还是对于他自己。这种“无事莫惊”的愿望,反映了一种历经世事后寻求安稳、不惹是非的心态。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观察细致入微,意境清冷幽静,通过对晚冬园景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官场却向往山林、渴望宁静的心绪。
来源:墨先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