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见一个穿着JK制服、看着就特二次元的妹子,正踮着脚尖,高高举着她的水果手机,对着一个银灰色的大家伙喊:-铁蛋!铁蛋!给姐姐比个心心嘛!-
-嚯!哥们儿姐们儿,咱今天唠点啥呢?就唠唠最近车展上那些抢尽风头的-铁疙瘩-——人形机器人!
(时间:某日上午9点47分,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B区3号馆,那叫一个人山人海!)
我跟你说,当时我正挤在人堆里,想找个好角度拍几张新车靓照,结果旁边一阵骚动。
只见一个穿着JK制服、看着就特二次元的妹子,正踮着脚尖,高高举着她的水果手机,对着一个银灰色的大家伙喊:-铁蛋!铁蛋!给姐姐比个心心嘛!-
-铁蛋-是谁?定睛一看,好家伙!一个身高目测得有1米78往上的机器人,通体泛着金属冷光,看着就科技感爆棚。
听到妹子的召唤,它居然真的缓缓抬起了那看着就贼有劲儿的机械臂,两只闪着金属光泽的手指在胸前那么一弯——哎哟喂!一个完美的心形!
这一下可把围观群众给点燃了,快门声、欢呼声、口哨声响成一片,那场面,啧啧,比看演唱会还热闹!我这儿正感慨呢,突然!隔壁展台猛地炸起一阵熟悉的旋律——-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 没错,就是那首统治广场舞多年的神曲《最炫民族风》!扭头一看,奇瑞展台一个叫Mornine的机器人,正跟着这魔性的节奏跳机械舞呢!你还别说,那关节转动的-咔嗒-、-咔嗒-声,居然精准地踩在了每一个鼓点上,动作虽然有点僵硬,但那股认真劲儿,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又有点儿……细思恐极?
说实话,那一刻我脑子是懵的。
我这是在哪儿?上海车展?还是哪个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拍摄现场?咋回事儿啊这是?以前车展,大家不都是围着香车美女咔咔拍照吗?现在倒好,风头全被这些-铁憨憨-给抢走了!
就在我愣神的功夫,旁边小鹏展台一个叫Iron的机器人,摄像头-唰-地一下扫过我胸前挂着的媒体证。
它那金属眼眶里蓝光闪烁了几下,然后,一个带着点狡黠电子颤音的金属合成音响了起来:-莫老师,您好啊!我记得您三年前在专栏里写过一篇评论,标题是‘车企造机器人?我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嘿嘿,三年过去了,您现在瞅瞅这情况,这标题,是不是……得改改了?-
噗——!我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旁边展台的工作人员小姐姐憋着笑,赶紧给我递过来一杯咖啡压压惊。
我的天姥爷!这世界变化也太快了吧?三年前,这些人形机器人还只是车企大佬们PPT里画的大饼,被我们这些媒体人当成是吸引眼球、拉高股价的噱头。
谁能想到啊,这才几年功夫,它们不仅能走会跳、能比心互动,居然还学会了翻-黑历史-来调侃我这个老媒体人了!这智能程度,这学习能力,简直了!
说到这个,车企的老板们,那可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他们心里门儿清,与其等着被别人颠覆,不如自己先跳进来把水搅浑,哦不,是引领潮流。
这不就是那句老话嘛,-打不过?那就加入他们呗!-
你瞅瞅马斯克,老马那家伙,2023年就在那儿吹牛逼,说他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已经能自个儿煮咖啡了。
当时国内不少人还笑话他,说这是现实版的-钢铁侠模仿秀-,不务正业。
结果呢?咱们国内的何小鹏老板,人家不声不响,早就悄咪咪地在东莞的自家工厂里,让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干起了装卸工的活儿。
那会儿,业内还有不少-懂哥-跳出来说风凉话,觉得这是瞎折腾,花架子。
结果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就在今年三月,马来西亚那边一家奇瑞的4S店,传出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他们店里那个叫墨茵(Mornine)的机器人销售,居然能用三种语言(英语、马来语、还有咱中文普通话)跟客户唠嗑、介绍车型,而且!成交率竟然比店里的人类销售冠军还高出15个百分点!当月直接蝉联了门店销冠!
我滴个乖乖!这哪是卖车啊?这简直就是在上演现实版的《西部世界》之汽车人特别篇啊!机器人卖车比人还厉害?这以后咱们销售小哥小姐姐们可咋整?是不是得赶紧报个班学学怎么跟机器人抢饭碗了?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要说-会玩儿-,还得是现代汽车。
他们更绝,直接从波士顿动力那儿买了一批机器狗Spot,然后……给它们办了正式的员工工牌!你没听错,就是正儿八经的-狗员工-!在现代汽车韩国蔚山工厂的那个巨大的监控室里,我就亲眼见过这些四条腿的电子-打工人-。
它们驮着各种检测设备,在生产线上灵活地穿梭巡检,遇到哪个环节出了故障,还会伸出机械爪,比划出一个类似日本动漫里那种-达咩-(不行)的手势来报警。
那小模样,活脱脱就是赛博世界的妲己转世,又萌又靠谱!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哇塞,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未来已来?先别急着激动!咱得冷静分析分析。
这些在展台上跳舞、比心、甚至当销冠的机器人,确实酷炫,确实抓眼球。
但!千万别被这些花里胡哨的表演给忽悠瘸了!
我跟广汽研究院的一位老熟人,姓王,我们都叫他老王。
他就给我算了笔实在账:他们目前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光是硬件成本,再加上软件开发、调试、维护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摊下来,一台机器人的综合成本,足够雇佣八个经验丰富的熟练技术工人,并且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干上三年!
八个熟练工!干三年!这成本,你品,你细品!这就让我想起了雷军雷布斯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话没毛病,现在人形机器人就是那个炙手可热的风口,各路资本、各家车企都往里砸钱,场面确实热闹非凡,好像猪真的要飞上天了。
但是!雷布斯后面还有半句没说但大家都懂的潜台词——-可要是风停了呢?摔下来的,可能就不只是猪了。
-
眼下这场由车企掀起的机器人狂欢,究竟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宏伟序章,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还是又一场由资本催生、媒体炒作、最终可能一地鸡毛的科技泡沫?说实话,我现在也看不透,心里有点儿打鼓。
对了,说到特斯拉,那可是这波人形机器人热潮的始作俑者之一。
在他们那个戒备森严、号称-保密级别堪比五角大楼-的上海超级工厂的某个车间里,马斯克的那些-擎天柱-们,正在进行着堪称残酷的进化实验。
我认识一个在那儿负责调试的小工程师,姓李,小伙子人挺实在。
他偷偷告诉我,老马给这些钢铁战士下达了死命令:每天必须重复进行五千次车门安装的动作!五千次!而且,失误率必须严格控制在0.003%以内!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万次操作里,最多只允许出错0.3次!这精度要求,简直比奥运会射击冠军还苛刻!
小李还跟我说了一件特有意思的事儿。
他说,有那么一台擎天柱机器人,因为它负责的工序需要频繁接触各种润滑油,结果时间一长,它那个用来识别零件的指纹识别模块,居然-变异-了!进化出了一种匪夷所思的能力——能够通过接触,准确辨别出润滑油的原油产地!比如,-嗯,这批油是中东来的,那批是俄罗斯的……- 我的天!这算不算是机器人界的-匠人精神-?还是说,AI真的在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悄悄进化?细思极恐啊!
不过呢,对于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咱们制造业一线的老师傅们,可不都买账。
场景切换到北国春城——长春一汽的某个焊接车间。
一位五十多岁、一看就是老把式的张师傅,正拍着旁边一台名叫-旗小智-(一汽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的金属肩膀,带着点儿过来人的沧桑和自信,跟我唠嗑:-莫老师,你说这些铁疙瘩(指机器人),让它们搬搬箱子、拧拧螺丝,干点傻力气活儿还行。
真要是到了调校悬架参数这种精细活儿,还得靠我们这些老伙计的手感!-
说着,张师傅那布满老茧、指节粗大的拇指,在一个看起来挺有年头的控制屏上,轻轻划出了一道极其优美、极其自信的弧线。
几乎就在同时,不远处一个刚刚组装完成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突然-嘀嘀嘀-几声,亮起了一排表示合格的绿色指示灯。
那一瞬间,这画面莫名地让我想起了故宫里那些修复文物的老师傅。
他们拿着刷子,对着一件破损的瓷器,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修复着历史的痕迹。
有些技艺,有些经验,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感-,或许真的蕴含着一种代码无法复制、机器难以模仿的-温度-和-灵魂-。
张师傅和他手下的-旗小智-,就像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某种奇妙融合,让人看到了传承,也看到了未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让我们把视线从高大上的工厂车间,转向更具烟火气的市井街头。
广州番禺的某个城中村,夜宵摊的霓虹灯闪烁着,照亮了湿漉漉的地面和来来往往觅食的人群。
炒粉摊主阿强,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汉子,正兴奋地把他刚从二手市场淘换来的一个旧机械臂,往自己的三轮车上安装固定。
他那台用了好几年的智能手机,正架在旁边的酱油瓶上,播放着白天上海车展上机器人热舞的视频。
-嘿,莫记者,你看这些电视里的机器人,跳舞是跳得挺热闹,花里胡哨的,- 阿强一边拧着螺丝,一边咧着大嘴跟我说,露出一口被烟熏得有点发黄的牙齿,-要我说啊,还是我这个‘捡漏’捡来的工业臂实在!能干活儿!-
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他的改装成果:只见那只饱经沧桑的机械手臂,末端被他巧妙地焊上了一把大号锅铲。
启动开关,机械手立刻上下翻飞,动作虽然简单,但节奏稳定,力道均匀,在油锅里搅动着米粉和配料。
锅里升腾起诱人的烟火气和-滋啦-作响的炒菜声。
阿强自豪地说:-你看!用它炒出来的粉,火候比我自己掌握得还均匀!还省力气!-
一个只花了三万块(估计还是砍了半天价)买来的报废工业机械臂,在阿强这个民间高手的巧手改装下,摇身一变,成了-深夜食堂金牌主厨-。
这画面,充满了草根的智慧和生命力,简直比展台上那些价值百万的机器人跳舞还要震撼人心!
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和实践,或许揭示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接近本质的真相。
当那些汽车行业的巨头们,还在为了千亿级的机器人市场份额争得面红耳赤、疯狂砸钱搞研发、开发布会的时候;在咱们国家制造业的毛细血管——珠三角那些不起眼的小作坊、小工厂里,老板们早就已经把那些从大厂淘汰下来的、相对-过时-的工业机器人,玩出了各种新花样,玩得风生水起!
你比如说,有的老板把机械臂改造成了街头艺人,让它拿着毛笔在地上写大字,围观的人还不少,打赏也挺可观;有的把它打扮得萌萌哒,放在奶茶店门口,成了吸引顾客拍照打卡的网红新宠;东莞那边有家电子厂更绝,据说老板是个音乐发烧友,干脆用一堆退役的机械臂,自己动手组建了一支电子乐队!用金属敲击、马达轰鸣的方式,演奏了一曲重金属版的《海阔天空》!视频传到B站上,点击量居然瞬间突破了百万!你说这脑洞,这创造力,服不服?
夜深了,站在黄浦江边,回望着不远处国家会展中心那依旧璀璨的灯火,江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我突然又想起了三年前,在某个新势力车企的发布会晚宴上,一位喝高了的高管,搂着我的肩膀,大着舌头说的那句醉话:-老莫!我告诉你!我们将来要造的,根本就不是车!是……是四个轮子的、能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当时在场的人,包括我,都以为他喝多了在说胡话,大家只是哄堂大笑,谁也没当真。
可如今,再看看车展上小鹏Iron那已经相当流畅、灵活的抓握动作,再体验一下蔚来机器人那精准得吓人的语音交互能力,我忽然感到后背有点发凉——当初那句被当成笑话的醉话,竟然在以如此惊人的速度,一步步变成现实!这感觉,真有点儿……毛骨悚然!
但是,一个问题始终像个幽灵一样,在我脑子里盘旋,挥之不去:当机器人真的学会了制造汽车,甚至可能比人类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时候,那我们人类,这些血肉之躯的-打工人-,又该站在流水线的哪个位置呢?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会不会被彻底取代?
或许,深圳龙岗的一家模具工厂,正在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幅既魔幻又充满温情的场景:一群年轻的工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和机器人抢工作,或者被机器人排挤。
恰恰相反,他们戴着酷炫的AR(增强现实)眼镜,正在-训练-他们身边的机器人-徒弟-!
怎么训练?很简单,机器人做一个抓取动作,如果角度不对或者力度不合适,工人就通过AR眼镜和手势控制器,实时进行纠正。
每成功纠正一个错误,或者教会机器人一个新的技能点,工人的系统账户里就能获得相应的积分。
这些积分,可以直接跟绩效、奖金挂钩!工厂的公告栏上,还挂着一条特别醒目的标语,写着:-教不会机器人的师傅,不是好老师!-
你看,这场景是不是很有意思?它不再是冰冷的-人机对抗-,而是变成了温暖的-师徒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大概二十年前,我的姑妈那一辈纺织女工,面临工厂引进自动化设备时的彷徨和焦虑。
很多人都以为她们要失业了,结果呢?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通过学习,成功转型成了新设备的操作员、管理员,工资反而比以前更高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总是在无情地碾碎一些旧的岗位,但同时,也总会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创造出我们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新机会。
所以,对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恐慌。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某一天,当我们走进一家4S店,看到的会是这样一幅景象:一位机器人销售顾问,正用它那毫无感情波动的电子音,精准无误地向你介绍着车辆的各项参数、配置、能耗数据;而旁边,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类技师,则会拍着引擎盖,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跟你聊着这辆车的-脾气-、驾驶感受和保养窍门。
毕竟,冰冷的金属手指,永远也模仿不出老师傅在讲解时,那种饱含经验、阅历和人情味的眼神,那种对机械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理解。
这,或许就是人机共生时代最理想的模样吧?
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上海虹桥机场,准备飞回北京。
在登机口排队的时候,面前那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突然画面一变,跳出了小鹏那个Iron机器人的虚拟形象。
还是那个熟悉的金属合成音,但这次,它好像更调皮了:
-莫老师!还在回味白天的车展呢?跟您商量个事儿呗,您觉得我们这些机器人,是不是也该起个更接地气的中文名儿啊?-
没等我反应过来回答,这家伙居然自顾自地切换成了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的口音:-要不……俺们整个活儿,以后就叫‘铁柱’咋样?你看行不?老铁!-
-噗嗤——-周围排队的旅客们,本来都一脸倦容,听到这突如其来的东北腔机器人段子,瞬间都绷不住了,爆发出一阵哄笑。
我甚至看到,屏幕上那个机器人的金属面罩上,还非常应景地浮现出了一个贱兮兮的颜文字表情包 ( ̄▽ ̄)~* 。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忽然一下子就释然了。
这,或许就是关于机器人未来最答案吧。
当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冰冷神秘的神话,当机器人也会开玩笑、讲段子,甚至能跟着大妈们跳广场舞的时候,所谓的-人机共生-的未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它不过是意味着,在这个加速变化的世界里,每一个-人类莫老师-,和每一个-机器人铁柱-、-机器人翠花-,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价值。
就像此刻,我拖着行李箱,正要走向登机廊桥,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字正腔圆、但明显是电子合成的声音,来自一个正在工作的地面清洁机器人:-前面的老师,您请注意,您的鞋带开啦!-
得嘞!连扫地机器人都这么贴心了!
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车企们现在如此狂热地跨界搞人形机器人,究竟是在-玩票-、-赶时髦-、-讲故事给资本听-?还是动真格的,要掀起一场实实在在的产业革命?
我觉得吧,这个问题,你或许不应该只问那些西装革履的车企大佬,也不应该只听我们这些媒体评论员的分析。
你应该去问问广州城中村里,那个用二手机械臂炒出一锅锅热腾腾炒粉的阿强老板;
你应该去问问长春工厂里,那个一边吐槽-铁疙瘩-笨手笨脚、一边又耐心-调教-机器人徒弟的张师傅;
你应该再去问问,今天在展台上,那个被JK妹子逗得羞涩(?)比心的-铁蛋-……
当冰冷的金属关节,开始浸透了家长里短的人间烟火气;当高高在上的前沿科技,开始融入了街头巷尾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工程师代码的产物,而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性格-(哪怕是程序设定),甚至有了像-铁柱-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
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敢说,这,不是一场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并将深刻改变我们每个人的、实实在在的产业革命呢?
(掏出手机,翻到白天拍的那张-铁蛋-比心的照片,想了想,发了个朋友圈,定位特意选了-上海·未来已来-。
果然,评论区瞬间就炸了锅,几十条留言涌进来:-卧槽!莫老师牛逼!这机器人哪儿买的?--求同款!能帮我写年终总结不?--强烈建议量产男友版Iron!会说情话的那种!--所以,到底什么时候能雇个机器人帮我排队抢茅台啊?在线等,挺急的!-……)
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评论,我忍不住笑了。
看来,大家对机器人的期待,还真是……朴实无华且接地气啊!哈哈!
好了,不唠了,飞机要起飞了。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咱们一起开开脑洞!回见!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小兰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