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各地贵族最开始实质是武力,对外的招牌是血缘,手里握着的是财政、军事和人事。比如汉初的封国是实打实的独立王国。
大清早完了,血统论在中国不吃香
世界各地贵族最开始实质是武力,对外的招牌是血缘,手里握着的是财政、军事和人事。比如汉初的封国是实打实的独立王国。
他们与皇族共治天下,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编修家谱、遵循繁杂的礼节。但到了后来军队、人事、财产统统缩编。逐步变成皇家的服务者和奴仆。地盘越来越小,合理性越来越低,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最初一批贵族是那个时代的一批勇敢与好战的人,同带头大哥一起建立了新的秩序,从而获得了一系列的特权。世界上其他贵族的演化也是如此。
跟着刘邦造反的人全是上不了台面的角色,这份名单如果送给秦二世说他们会推翻秦朝,秦二世都会觉得莫名其妙
印度种姓制度
像印度的刹帝利阶层,是掌握了暴力征服者的后代。欧洲各日耳曼蛮族建立的国家,贵族都是外来蛮族后后代。我国西周分封的诸姬、西汉、东汉的开国团队、北周隋唐的关陇集团,明朝的淮西勋贵们。第一代贵族都是打天下的一代人。
开创汉朝和明朝的刘邦与朱元璋,他的团队中很多都是纠纠武夫
一个王朝初期团队全是挥洒血汗夺得天下,他们的子嗣成了天皇贵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当年祖上的那份勇气与好战能战的品质慢慢消逝了,大部分成了酒囊饭袋的货色。
“绝对力量”不足,就要通过话术掌控人心
控制意识形态让其他人认同他们高人一等的统治技术更重要了,所以印度拥有宗教解释权的婆罗门上位了。
在中国汉末的经学世家横空出世,汉末你要是没有这些大家的点评都不好出来做官,当时曹操请桥玄点评自己就获得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语。那时高门子弟都要拜师学艺,刘备、公孙瓒曾经就拜师河北的大儒卢植为老师。
到了东汉,一般地方上的人要冒头必须找一个名士“点评”自己,刘备、公孙瓒均是如此
所以中国的贵族基本也是两类人,开国几代打天下的的军功贵族,和连绵多年依靠垄断知识、通过掌控意识形态和互相联姻巩固地位的门阀贵族。
中国先秦时代已经有记载于文献的贵族阶层,那个时候留下”X氏“的人都是3000年前的贵族。不过中国各个时期的贵族不同于西方的贵族,中国没有万世一系的贵族,他们子孙最后的结局都是归于平淡。
英国王室的祖源——诺曼底公爵威廉
今天的英国王室的祖源可以追溯到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日本的天皇更是宣称”万世一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1500年。而如今中国人说自己来自千年望族,多半是自我调侃。夏商时期的文字记载太少了,从周代开始,我觉得中国的贵族经过了三轮嬗变。
日本的天皇宣称的”万世一系“
一是先秦时代的贵族随着秦末农民战争灰飞烟灭。
二是东汉时兴起的门阀世家,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后在唐末五代时消亡。
三是北宋以后,这个每个朝代都有对应的特权阶级,但是此时的特权阶级相对于门阀世家对于皇权的影响力已经很小。
西周推翻殷商统治后不久,周公旦建立了周礼制度,让中原的各个诸侯国遵循同一套礼仪制度典范。周礼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礼乐制度,是区分华夏和蛮夷的标志。华夏这个概念从中原一隅开始扩散到更大的范围。这个时候周天子子侄、功臣们建立的诸侯国的领导阶层即先秦时期的贵族。
周公旦建立周礼
春秋时期的国战特别讲究规矩,就是要遵循这套礼乐制度。只能是贵族参于战争,注意规则不能偷袭。比如左传里面记载的鞍之战,齐晋两国各派一辆战车出来”决战“,双方你射完一箭,我再射一箭。充满了现在竞技体育的观赏感。贵族们的吃喝、祭祀、战争都是一整套复杂的仪式,非常有仪式感。而一般平民连姓都没有。
春秋时期的编钟,当时的贵族生前死后都极其讲究仪式感
当时各诸侯国实行国野制度。国野制将自由民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种。那些不够当贵族,也不算奴隶的群众,大部分是野人。这个野人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政治权利不如国人的一群人。野人只配种地,国人不仅能种地,还能当兵,甚至能给贵族当家臣,也就是成为士。打仗是贵族和国人的特权,平民只能参与后勤和辅助工作。
秦公大墓,秦汉时期贵族视死如生,一般采用厚葬
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战争烈度的增加,大家都开始不讲武德,都开始动员全民进行国战。战国时期的记载动不动就是斩首万人的记载。比如白起在伊阙之战斩首24万,长平之战更是坑杀了40多万赵军。战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要想在纷乱的世道中生存,各国都做出改革尽可能的动员全部的力量进行战争。
战国杀神白起
姓氏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属。
“先秦时期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专属于贵族的“x氏"也不再是他们的专属。战国末期只属于贵族的姓开始普遍的向民间普及,大部分中国人有了姓名。姓氏也开始合流混而为一。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攻伐,让不少平民有了掌握暴力工具的机会,而有组织的暴力恰恰是贵族之当初成为贵族的最重要因素。
秦始皇扫平6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6国,各国的王子王孙们(除了韩国、燕国)都被迁徙到关中。但秦始皇死后不久,农民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第一场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秦末战争中,各国的贵族纷纷起兵复国,还有一些跟着更有希望的队伍。比如韩国的贵族后代张良、韩信等。
在秦末的高强度对抗后,大部分六国贵族要不粉身碎骨了,要不泯然众人。刘邦的团队是带着强烈平民色彩立国的,刘邦自己就是一个带着强烈反精英色彩的人,曾经对着儒生的帽子撒尿,先秦的贵族和他们繁琐的贵族文化都随风消散了。
沛县开国集团
西汉开国估计全国人口1500万,跟着刘邦的30万军人和他们的家人估计占了总人口的1/10。其中丰沛集团和刘氏、吕氏的血亲更是顶级的贵族。
西汉这些开国功臣的后代、吕氏诸侯王、刘家诸侯王,在一代代的帝王反复掺沙子和削权下和暴力屠杀下,到了西汉中期就没啥影响力了。
刘家皇帝摆平了一切可见的皇权威胁,但中国的门阀氏族在汉代慢慢萌芽。这些坐落在河东、河北、关中、颍川、江左的大家族,将在汉末到唐代的800多年时间中和皇权反复博弈,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
没有印刷术只能靠手抄经典的时代,知识话语权很容易被家族垄断
当时由于知识传播途径比较小众,没有印刷术的时代,知识很容易被少数人垄断。这些人能够解释儒家经典给皇权背书为自己的家族添势。大部分世家只靠着家学就能世世代代入朝为官。从经学世家变成政治世家,比如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
弘农杨氏崛起的起点,先祖杨喜抢到了楚霸王项羽的小腿,因功封侯
其实东汉的门阀能兴起,也是当时庄园经济重新取代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多佃农甚至直接依附于庄园主,从国家的户籍统计中消失。所以两汉后期官方的5000万人口可能不准的,世家大族隐藏了大量的纳税人口。
东汉时期从颍川崛起的陈、庾、荀氏等门阀
当时的大族自己养的私兵有几千人之多,皇帝多半只能默许。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胡人入侵,门阀的坞堡,动则能纠集几万人。胡人也要敬畏三分。
有了经济基础和武力保证,门阀的政治地位手到擒来。但结果南方的门阀先一步腐败堕落,纷纷脱实向虚。他们卸下兵甲,一味谈玄论道起来。
南北朝时门阀大族的坞堡。大族一般能纠集几千家丁
北方的门阀日子没那么好过,北方的皇权实力更大一些。门阀要小心的和君主打交道。少不了被皇帝打压。比如5世纪的崔浩国史案,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都到了大霉,不少家人受到牵连。
崔浩被拓跋焘族诛,但清河崔氏没有断种
不过北方的世家大族还是有不少“灾备系统”,一支受到了打压,家族影响力就会转移到另外一支上。
北方的门阀士族子孙繁衍众多,枝繁叶茂很难被一网打尽
6世纪崛起于六镇之乱的武川军事集团进入关中,开启了统一全国之路
融合、通婚,关陇集团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
北方的门阀士族扛过了北朝激烈的斗争,并在北魏六镇之乱后和凛凛有生气的武川武力勋贵们结合成了关陇军事集团。这个集团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而且勃勃有生气。
而南方那些嗑药、谈玄、崇佛了几代人的南朝贵族们在侯景之乱中彻底现了眼,很多世家被这场风暴扫清。绝对武力面前家世、渊源都不值得一提。
李唐的开国历史波澜壮阔,唐太宗有底气看不起任何世家大族
唐高宗麟德年间,唐朝版图趋于极盛
终于到了隋唐大一统时期,门阀的部曲家丁被严格限制,门阀也抛弃祖籍前往河洛。各大家族努力在权力核心留下一席之地。这些都为后来黄巢能将他们一扫而进埋下了伏笔。
唐代李世民重修了氏族志
唐初编撰氏族志时,第一版依旧把清河崔氏列为第一等,这部书惹毛了李世民,所以氏族志得重编。
老李家是南北朝几个朝代中,开国武力最强盛的,打压门阀是毫不手软。但是从东汉延续至今的血脉不是这么容易被斩断的。
唐高宗原配王皇后,出自太原王氏
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排定门阀等级。李治、武则天时代出台多项政策打击门阀,甚至李治还弄死了出身高门的原配王皇后(太原王氏)和萧淑妃(兰陵萧氏),下旨不让顶级门阀相互通婚。进一步强化科举制度,但是朝堂顶层依旧是门阀把持。看看清河崔氏出了多少宰相就可知一般。
利用唐代的科举制度走入权利中心的1门阀后人依然数量很多,图为唐代的科举试卷
崔元综,出自郑州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知温,出自许州鄙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纬,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唐昭宗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武则天宰相;
崔龟从,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郸,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宪宗宰相;
不过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去的一幕,微小的变化也积小成多。
因为农具的进步和几百年来中原持续的水利建设,育种优化等工作。让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得以成熟。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几千、几万人的大庄园来保证粮食生产了。大庄园这种生产方式趋于解体。
尽管土地兼并还是很严重,但是负债的农民也只是把土地的产出交给豪族地主,不一定要参与到地主家的生产体系里面去。虽然唐代还是有人身依附,但是比前几代那种家丁可以为了主人悍不畏死的情况则消失了。
唐中期宰相李德裕
唐末门阀的势力依然很大,门阀公子哥们有着目空一切的巨大优越感。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甚至瞧不起科举上来的官员(李德裕人是狂了一些,但是能力也相当出众)。说寒门没政治底蕴。
“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
门阀大姓在唐代被削弱,但是依旧有特权
觉得这些人天天忙着一日三餐,怎么能和门阀一样把精力投入到治国中。就算是科举制度打开了寒门小地主的上升通道,但门阀家的子弟考科举还是略胜一筹。门阀的悠哉日子直到黄巢出现才终止。
黄巢来了
记载门阀生前荣耀的墓志铭在黄巢起义后断崖式下降
黄巢和后面的朱温等人在两京的屠杀,让五姓七望再也不能左右朝堂。唐朝崩溃后是军阀征战,权力顶端的人全是从市井阶层爬上来的人。宋代之后高层不再有唐代之前门阀后代的位置。
唐末的乱世让五姓七望的辉煌彻底终结
另外民间开始大量编修家谱,我们大部分人的族谱大部分是宋代以后才能修起来,宋代之前修家谱只是门阀大族的特权。
唐末见证了千年大家族衰亡的人们也开始用“耕读传家”的思想来延续家族传承。
吴越钱家的铁卷,钱镠最初只是一个私盐贩子
中国历史进入公元 1000年后,社会上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在东汉到唐纵横近千年的门阀士族在唐末到五代的乱世中陨落。
新生北宋是一个以职业官僚为行政主干的王朝,后面的明朝也是如此。清代有些特殊,因为是满人入住中原,八旗勋贵在很长时间都压制了职业官僚是朝堂中的重要力量。
宋代以后像之前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那样连绵多个朝代的贵族是不存在了,代表了文官最高层次的宰相很多都出自寒门地主甚至是平民家庭。而唐代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京兆韦氏出了不少宰相。
唐代宰相很多出自清河崔氏,京兆韦氏
而宋代宰相地域来源也比较广。比如福建和江西都有人在宋代当上宰相,而唐代大部分是北方士族出身。这个时候很多小地主、小姓也开始修族谱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族谱是从宋代开始的,特别是明代以后修谱达到了一个高潮。
目前可信的族谱大部分是明代编写的
高等级的官僚,地方上的大地主拥有特权。这时期的“贵族”用特权阶层来形容比较准确。他们大部分发家的路径是出身地主家庭,通过科举中第进入中央,慢慢爬到高层。他的家庭同时也收益。
大明内阁首辅大臣徐阶,他背后的是松江地区的大地主
比如明代嘉靖后期和隆庆朝的内阁徐阶,他的老家就是松江府的大地主,自己聪明绝顶。科举殿试考了第三名,最后一路做到内阁首辅。他的家族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地方政府收税都需要他们家配合才行。
明代松江地区特产优质棉布
这些特权阶层虽然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但是持续时间,影响力都远远不如南北朝的门阀大族。
明代藩王和清朝八旗子弟也是如此。明代在朱元璋的恩养体系下,加上后来朱棣为了防止藩王有样学样。把朱家子孙全都当猪养,积累了巨量的社会矛盾,最后在明末被愤怒的农明军和清军一勺烩了。
农民军杀一波,清军再杀一波,朱家子孙毫无反抗之力
清朝八旗子弟在中前期每隔十几年就是一场硬仗,经常打的北京城家家披麻戴孝,表现不好还动辄被皇帝取消待遇。
晚清时完全躺平的八旗子弟
乾隆中期之后战争烈度下降,大批八旗子弟马上就躺平了批量向社会输出听曲的,看戏的人,武力一落千丈。辛亥革命时各地满城面对革命军完全无法招架。
新中国的建立就是摧毁了旧中国那个勾结国外势力,欺压广大普通人民的一群“人上人”。
但直到今天还有人怀念民国甚至晚清,歌颂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很多人其实祖上三代就是贫下中农,这么给阶级敌人唱赞歌是特别奇怪的事情。
处决国王路易十六
不单单是中国,法国在经历了大革命后,大量贵族上了断头台,新的一代法国人成长起来,这一代人告别了封建压迫,能乘着法国殖民的东风过上比波旁王朝好不少的日子。但是不少人要为死掉的波旁王朝招魂。
很多人反感贵族,但是本能的希望拥有贵族的特权和高人一等的感觉。
“一旦贵族没有了,对美的崇拜也就消失了。”
面对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如此捍卫贵族的地位。在他看来,贵族是道德、智慧与美的载体。但是大革命之前那些穷奢极欲、看不起平民,甚至不愿意施舍一块面包的贵族他都视而不见了。
不久前我看这样一句话:
改革或者革命越成功,其后的人就距离之前的痛苦越遥远,就越难理解改革或革命的动机。他们是历史的主角。他们是人民。他们平时吃什么?工作之余都如何娱乐?他们如何养孩子?这一切的一切比任何王侯将相的家史重要的多。波旁王朝近三百年的传承与法统,不应该比平民餐桌上的一根法棍更高贵。
正是革命太彻底,革命对象消失了,所以后人对腐朽贵族底子里的肮脏和不堪因为有一层滤镜反而看不见了。
中国自从门阀贵族在唐末消亡了,持续千年的贵族不再出现,不过有不少家庭秉承着耕读传家的理念,不断的给民族输出人才。
近代大师辈出的钱家
比如吴越钱家,他们的始祖钱镠虽然是草根出身不过眼光倒是穿越千年,他知道武力、政治影响力这些都不可能经久不衰。只有知识才能穿越千年,他的后代很多捧起了书本,一代代的把知识传递下去,到了近代钱家的后人在国防、科技、文学都做出了极大贡献。这样的家族才真的是耕读传家的典范
人哪有个三六九等,这些也只不过是利于统治阶级的话术罢了,更别说什么天生蓝血,新中国不需要贵族。
来源:宇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