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1:50 2

摘要: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收视率持续提升,学校组织同学们探究《大国基石》热播背后的流量密码,下面是小语和小文的探究成果。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活动一 “家国情怀”《大国基石》探究】

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收视率持续提升,学校组织同学们探究《大国基石》热播背后的流量密码,下面是小语和小文的探究成果。

《大国基石》系列纪录片记录了无数一线员工无怨无诲的奉献,如攀登技术巅峰的科学家、工程师,又如夯实运营之基的调度员、检修员。通过一个个镜头,展现了一线员工的精神事迹,诠释了家国情怀!

俯瞰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沃野雄峰交相辉映,陆地与海洋紧密相连,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仰望缈远无边的穹顶,强国之翼呼啸展翅,北斗卫星巡天逐梦,以“歼-20、运-20”等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工业 (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彰显泱泱大国的综合实力, (发扬/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自信和底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大国基石》的流量背后,难道是国之重器的雄厚底气,民之命脉的血肉根基?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夯实(hāng) 攀登 无怨无诲 B. 俯瞰(gǎn) 诠释 纵横交错

C. 穹顶(qióng) 缈远 交相辉映 D. 呼啸(xiào) 彰显 泱泱大国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披肝沥胆 发扬 B. 披荆斩棘 激发

C. 披荆斩棘 发扬 D. 披肝沥胆 激发

3. 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西藏,因为空气里含氧量少,生存环境恶劣,加之过去交通不便,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

B.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大,人口猛增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C.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当以身许国!”

D. 我国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近日成功完成万米海试任务,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国基石》的流量背后,不是国之重器的雄厚底气,就是民之命脉的血肉根基。

B. 《大国基石》的流量背后,难道是民之命脉的雄厚底气,国之重器的血肉根基吗?

C. 《大国基石》的流量背后,是国之重器的血肉根基,是民之命脉的雄厚底气。

D. 《大国基石》的流量背后,难道不是国之重器的雄厚底气,民之命脉的血肉根基?

【答案】1. D 2. B 3. D 4. D

【活动二 “书香中国”名著阅读交流】

5. 阅读经典书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青少年从小树立起爱国情怀。小语和小文精读了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 下面开展的系列活动,请你也参与。

【片段一】

行者道:“施甘雨,落庆云,也是好意思,你却这等伤情烦恼,何也?”那老者跌脚捶胸,哏了一声道:“老爷啊!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只因要吃童男女,不是昭彰正直神。”行者道:“要吃童男女么?”老者道:“正是。”

【片段二】

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

【片段三】

张铁臂道:“二位老爷请坐,容我细禀:我生平一个恩人,一个仇人。这仇人已衔恨十年,无从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颗人头。但我那恩人已在这十里之外,须五百两银子去报了他的大恩。……我想可以措办此事,只有二位老爷。”

(选自《儒林外史》)

(1)小文不知道何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小语对他们说,“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就如孙悟空听说妖怪吃童男女后 _______;又如鲁达听见金翠莲哭诉后,________

(2)小文发帖问是否该助人为乐?跟帖如下:

帖一:我们应该助人为乐……

帖二:不能帮,你看《儒林外史》中的两位娄老爷帮助了张铁臂,结果却 _____

你跟帖发表了这样的看法:_________

【答案】(1) ①. 示例:和八戒化作小儿,诱妖怪出来大战 ②. 掏银子资助金氏父女还乡,然后打死镇关西这个欺男霸女的恶霸

(2) ①. 示例:遭遇了一场骗局 ②. 当然应该助人为乐!帮助别人不仅能解决他人的困难,还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但是,在助人为乐时,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活动三 “青春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

6. 春光明媚时节,某中学拟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同学们趁青春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读终生受益的整本书!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1)为了解同学们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活动小组对4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某中学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表

读书规划情况读书笔记情况有无规划百分比是否做读书笔记百分比有完整规划15.6%每读必做笔记18.7%有时有规划30.3%凭兴趣做笔记33.6%没有规划54.1%从不做笔记47.7%

请根据上面的调查表,探究某中学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任务二]

(2)小渝同学在论坛里发了下面的帖子,请你在“回贴”中劝说他正确对待整本书阅读。

小渝的帖子:我觉得整本书都是长篇大论的,读起来太累太费劲,还是看看漫画书刷刷短视频比较轻松。

我的回帖:

【答案】(1) ①. 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 ②. 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少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2)小渝,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轻松愉快,我们还可以在书里体验不同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你和我们一起阅读名著,享受快乐,好吗?

【活动四 “心系祖国”古诗文朗诵会】

7. 爱好诗词的南星同学,归类整理了有关家国情怀的古诗文名句,请你补写完整。

很多古诗文充满家国情怀,饱含爱国精神。王湾的“乡书何处达?①”(《次北固山下》),借北飞的大雁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富贵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写出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范仲淹的“③,④”(《岳阳楼记》)通过“先”“后”对比,抒写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北朝民歌“⑤,寒光照铁衣”(《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的战斗生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⑥”(《黄鹤楼》)直抒胸臆,抒发思乡之情;杜甫的“⑦,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舍己为人的博爱情怀。

【答案】 ①. 归雁洛阳边 ②. 贫贱不能移 ③.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 朔气传金柝 ⑥.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⑧.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阅读赏析(46分)

(一)(6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南堂①五首(其四)

[北宋]苏轼

山家②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注释]①南堂: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②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

8. 下列对以上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下片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南堂五首(其四)》的前两句写出苏轼山居田园时喜获丰收的美好画面,清新自然又充满意趣。

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缺月”“疏桐”等意象奠定情感基调,诗以想象和感叹笔触点明题目。

D. 苏轼的诗词兼具精炼的语言与深厚的情感,这源自于他的性格和跌宕的人生。

9. 以上诗词均写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但两者的情感却大不相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 A 9.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苏轼初到黄州之时,当时他刚被贬谪难免心情忧愤,在陌生的环境中无人倾诉,因而感到寂寞凄凉。而《南堂五首(其四)》写于苏轼定居黄州多年之后,他逐渐适应了闲适的田园生活,而且又有众多好友往来疏解心结,苏轼又恢复了以往的乐观与旷达。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人也。良少诞节①,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②。或问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③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夫食旨不甘,故致毁容之实。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论者不能夺之。

良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同郡谢季孝问曰:“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良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举孝廉④,不就。再辟司空府⑤,弥年不到,州郡迫之,乃遁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优游不仕,以寿终。

初,良五女共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有删减)

【注】①诞节:纵放不拘。②毁容:面容憔悴。③佚:放纵。④举孝廉:举孝廉制度源于汉朝,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途径。⑤司空府:古代官署名。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的理解或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味不存口”的“若”与“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若”意思不同。

B. “夺”有“强取”“失去”“胜过”等义项,“论者不能夺之”的“夺”应为“失去”之意。

C. “再辟司空府”中的“辟”与成语“开天辟地”的“辟”意思相同。

D. “皆有隐者之风焉”与“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这两个句子中的“之”用法一样。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

B. 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

C. 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

D. 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

13. 班级开展以“走近古代奇人”为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戴良在被推荐之列,请你结合上文,具体说说戴良“奇”在何处。

【答案】10. A 11. C

12. (戴良)把妻子孩子全带上,走到半路,借机逃到江夏山里。

13. 戴良的“奇”表现在:①行孝独特、不拘礼法:母亲喜欢听驴的叫声,戴良就经常学驴叫以愉悦母亲。/戴良的母亲去世后,哥哥住帐篷喝粥,而戴良却吃肉喝酒。②自恃才高、议论新奇:戴良自比孔子、大禹,并扬言天下无人可与他相比。③淡泊名利、终生不仕;戴良被举荐为孝廉,却不去任职,被州郡强迫去应召,他行至半路上却带妻子儿女逃走。④育女有方;他的五个女儿都是贤能之人,也能遵循父亲的教诲,颇有其家风。

(三)(14分)

熬清守淡

刘建兵

①《初刻拍案惊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金陵城中一名叫陈衍的秀才,自恃家资丰厚,出手阔绰、耗费无度,没几年,家财挥霍一空,连自己的宅邸也抵押给了别人。看到丈夫悔不当初,陈衍的妻子拿出私房钱让其赎回房子。陈衍惭愧不已,说道:“陈某不肖,将家私荡尽,赖我贤妻熬清守淡。”成语“熬清守淡”意思是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②熬,形声字。从火,敖声,本义为用文火慢煮或干煎。《说文》:“熬,干煎也。”《周礼·地官·舍人》:“共饭米、熬谷。”由慢煮引申为忍耐、勉力支撑。

③与清淡吃苦相比,吃喝玩乐似乎更有诱惑力。但对君子来说,熬清守淡是对人心性的磨炼,在清苦生活中,人能有更高的追求,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味道。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学习圣贤之道获得的快乐远远超过别人讲究物质享受带来的满足,“清苦”人生活出了精彩。

④熬,一般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困顿中支撑的状态,这种状态看似艰难,却也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莱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人生总会遇到坎坷,越是逆境和低谷,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人生的艰难时刻,不消极应对,不轻言放弃,这种对人生积极的态度与在挫折中勇进的精神自古以来激励着人们。

⑤熬,表面看很苦,实则是厚积薄发。面对困境,在“熬”中磨砺意志,在“熬”中苦干实干,才能让清苦的生活熬出甜味,迎来柳暗花明。唐代名臣马周,自幼失去双亲,孤苦伶仃。二十多岁时,他辞掉官学助教的工作,前往长安谋生。身无分文、孤贫无援的马周投奔中郎将常何门下做门客,为常何起草文稿。他做事谋虑周全,一丝不苟。一次,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常何列举了20多件事,件件切中时务,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马周自此入值门下省。此后,他无论做什么官都尽心竭力,政声斐然。

⑥熬的背后是信念在支撑。能否耐得住熬,考验的是一个人定力是否强大、信念是否坚定,能否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熬”意味着甘于寂寞、勇于吃苦,熬的过程很难,但是只要坚持,结果总会让你焕然一新。熬是一种蜕变的成长,看似痛苦,实则是苦中有乐,苦尽甘来。

⑦只有熬得住,才有真功夫,只有熬得起,方有大境界。耐得住熬,不是被动地等待,“混日子”“熬时间”,而是主动地作为,蓄势待发。要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干实事、做学问,用恒心毅力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磨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应变处变的魄力、攻坚克难的能力。在艰苦的淬炼中,积极主动地把本领“熬”出来、把耐心“熬”出来、把品质“熬”出来,积微成著、百炼成钢。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熬清守淡是对人心性的磨炼,人在清苦中常常有更高的追求。

B. 熬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蜕变成长,看似痛苦,实则苦中有乐。

C. 第①段在文章中起到了引出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D.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一般”删掉后,不影响该句的意思表达。

15.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6. 请联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7. 小语想用一句诗来表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你认为下面哪句诗最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我认为______句合适,理由是:

18. 小文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人生还是要及时行乐,请你举例反驳他的观点。

【答案】14. D 15. 举例论证,借马周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名臣的事例,具体论证了“熬,表面看很苦,实则是厚积薄发”的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16. 示例:在学习中要能熬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用恒心和毅力去磨炼意志,不断学习;在艰苦的淬炼中,获得丰收。

17. ①. 乙句合适 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熬清守淡,指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能熬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乙句强调成功需要经受住困难,耐得住煎熬,付出努力和耐心,更贴合文章的中心论点。甲]句强调我们要不怕困难,具有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勇气,与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符。

18. 示例: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煎熬,在煎熬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最终才有所成就。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吃饭和睡觉都要舔尝苦胆,时时警惕自己不忘苦难,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称霸。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成功研发青蒿素,经过了十几年的煎熬,不断地反复实验最终才获得成功。古往今来,所有的辉煌成就都需要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地奋斗。

(四)(15分)

石榴花开

纪明涛

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

③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据《广群芳谱》记载:“石榴,一名丹若,本草云,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颊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石榴树。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

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⑦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

(《人民日报》2023年6月25日8版)

19. 小语认为品读本文应关注引用的作用。本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用诗句、《广群芳谱》,请思考其用意。

20. 读散文应品味其语言美。请根据小文的疑问式批注,解答问题。

(1)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小文批注:运用叠词有何妙处?)

(2)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

(小文批注: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1. 小语认为文中的母亲具有一种朴素的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22. 小语将本文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勾连阅读,请你结合链接资料,探究两文结尾的抒情方式和情感有何不同。

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

链接资料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19. ①段引用诗句突出石榴花的灿烂、绚丽的特点,引出下文对石榴花及往事的回忆;③段引用《广群芳谱》详述石榴的来历、命名由来,生动翔实,具有说服力;引用诗文资料,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20. (1)运用叠词“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突出石榴花绽放的繁多、绚丽、蓬勃、充满生命力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花”比作“火苗”“晚霞”,生动形象地描绘石榴花开得火红、烂漫、充满生机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21. ①乐于分享或乐于助人,从文中母亲把石榴树幼苗慷慨相赠给有需要的左邻右舍可以看出;②勤劳能干、勤勤恳恳,从文中她静心呵护石榴树的成长,做针线活可以看出;③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从文中她操持农活和家务,从未有怨言可以看出;④重视教育,善于教育,从文中她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可以看出。

22. 本文运用直接抒情

方式,抒发对石榴树、童年美好往事、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秋天的怀念》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方式,绽放的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作者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菊花是母亲的象征,作者借此赞美母亲的淳朴、高洁、坚强的精神品质;菊花也象征美好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要积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

三、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