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小标签”,撬动食品“大安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2 12:49 2

摘要:曾有条视频,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农妇在菜市场购入普通鸡蛋,转头便以农村自家土鸡蛋之名售卖。且不论这视频真假,却反映出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的追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原生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备受欢迎。而一些不良商家瞅准商

图源:央广网

曾有条视频,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农妇在菜市场购入普通鸡蛋,转头便以农村自家土鸡蛋之名售卖。且不论这视频真假,却反映出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的追捧。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原生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备受欢迎。而一些不良商家瞅准商机,在食品的标签标识上“做文章”,打着“不添加”“零添加”的幌子,肆意炒作,误导消费者。“不添加”“零添加”等宣传广告语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击中消费者的心,让他们在选购食品时趋之若鹜。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话术背后,实则暗藏着诸多营销套路,与食品安全底线背道而驰。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些误导性宣传标语、营销噱头很快将迎来终结。

4月28日,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带领200余家大型食品企业,举办优化食品标签标识公开倡议活动。参与企业表示,将主动优化标签设计,让食品日期一目了然;规范食品名称,不使用“零添加”等用语;科学严谨进行声称,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全面标示营养信息,引导合理膳食;加强标签审核,确保食品合规上市;充分刊载食品信息,让网购食品更安心;避免过度包装,让食品标签更低碳环保。

今年3月,《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00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发布,相关规定给予企业两年过渡期,从2027年3月16日开始执行。其中,最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这一规定,直击当下备受消费者诟病的食品“零添加”标注乱象,可谓是给食品营销敲响了一记警钟。

在新规出台前,不少食品厂商和企业深谙消费者厌恶食品添加剂、崇尚“天然”的心理,将“不添加”“零添加”当作吸睛的宣传噱头,其中的“机巧”却让人防不胜防。

就拿“不添加蔗糖”来说,蔗糖不过是糖类家族的一员,声称“不添加蔗糖”,不代表产品不含其他糖类,消费者以为躲开了糖分,实则面临存在更高升糖指数风险。如,市场上有些豆浆粉产品标称“无添加蔗糖”,但实际添加了麦芽糖浆。

有的食品宣称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暗地里却用其他甜味剂取而代之,表面看似乎“零添加”,本质上换汤不换药,食品成分并未有实质性改变。

有的食品甚至还“另辟蹊径”,突出标注不添加相关标准法规中本就不允许添加的成分。

还有的食品“零添加”随意标注。少数企业全然不顾消费者知情权,肆意滥用“不添加”“零添加”营销话术,误导消费者以为购买了健康的食品,对大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甚至,部分企业利用“0”“其他没了”等商标打起了“零添加”擦边球。如,此前被媒体曝光的“千禾0”酱油检测出含危害人体的镉。有网友称,“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

食品的标签标识虽小,但却是对食品相关信息的重要展示,有助于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是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的关键小事和必要之举。

此次预包装食品标签国家标准的更新升级,有着深远意义。一方面,极大提升食品标签标识的精准度与规范性,避免消费者被不实宣传迷惑,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为食品行业树立起清晰的规则导向,推动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

新规虽设有两年过渡期,但生产厂商和企业理当具备迅速推行新规的自觉性。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重要的不是不含什么,而是添加了何物。食品添加剂也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合法、合规、安全剂量使用。生产厂商和企业应主动给食品添加剂使用套上“紧箍咒”,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严守使用红线,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唯有诚信经营,以真材实料、过硬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企业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远发展。

同时,监管部门在治理食品标注乱象、食品添加剂乱象上,也肩负着重要职责。需要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等进行全程式、常态化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力震慑。通过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为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筑牢坚实壁垒,让食品添加剂在阳光下规范使用,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此外,改变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媒体,需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科学、全面认识食品添加剂。在符合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消费者摘掉对食品添加剂的“有色眼镜”,不再谈之色变,那些靠“不添加”“零添加”制造的营销噱头便会失去生存土壤,食品安全的市场环境也将大大改善。消费者自身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被五花八门的食品营销噱头“套路”了。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需要厂商坚守底线、监管部门履职尽责、消费者理性认知,多方协同发力,用实实在在的“良心”,打破虚假宣传的“套路”,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文/隐心斋)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