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届上海车展经历了一些波折,还是正常开幕了,内容也比较精彩。其实我是担心居多,毕竟毗邻节假日,更改行程确实不容易。至于为什么这么晚才发文,原因其实是来看车的KOL们没几个买车的,想看真实的消费者喜好还得等最后几天。
本届上海车展经历了一些波折,还是正常开幕了,内容也比较精彩。其实我是担心居多,毕竟毗邻节假日,更改行程确实不容易。至于为什么这么晚才发文,原因其实是来看车的KOL们没几个买车的,想看真实的消费者喜好还得等最后几天。
配这图只是让车企不要太玻璃心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加大的现在,即便是燃油车也开始部署所谓的“智驾”,当然是挂引号的。目前来说,各家的产品都有局限性。平常开发布会也没少喊什么吊打友商,这次上海车展居然少了以往的隔空喊话,其实还是受到了几个“智驾”事故的影响。市场遇冷,消费者也更加理性,而主管部门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就像足球裁判员的红黄牌一样让车企回归到老实讲解技术的赛道。
其实网上的段子说的也不无道理,电影里开变形金刚擎天柱都得手握方向盘,厂家都不敢担责的产品居然敢睡觉。
所谓的辅助驾驶系统,其实在我看来属于锦上添花,绝非什么解放双手。毕竟我和工程师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坦言自己肯定不会躺车上睡大觉。尤其是当我和一家南方车企交流后,工程师的疑惑让我深刻理解了车企标定的地域差异。工程师对我的质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们那重卡拉的都是这么沉的东西么?”
当时的我心不在焉的回了句:“那必须啊,你们这难道不是这些东西么?”工程师说:“我们这只有晚上的后八轮才可能拉这么沉,平常路上都是拉农产品的车或者集装箱车居多。”我差点两眼一黑,这他家老总也敢让我放心使用辅助驾驶啊,我们这白天就有拉钢卷的大车在跑。车企尚且做不到适应全部路况,居然有车主敢信所谓的NOA。
本次车展的变化是展台上的车企物料都口风更加严谨,销售也一字一顿的说车辆是辅助驾驶系统,有时候口误还立刻更正。这次出来解释技术的也不只是各家高管,也有部分车企由技术负责人来讲解。打个比方说就是大白菜回归蔬菜本身,汽车应该做到安全,这是厂家的本分。
看到这台纯电小车武装到牙齿的样子,确实挺好看,但我并不对它的性能抱有多大期望。在赛事观赏性方面,燃油车仍旧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毕竟这不是游戏,燃油车可以用秒计时快速补能,新能源车的沉重和频繁进站还是颇为无聊。新能源车的比赛除了汽车博主和相关从业者,吸引的车迷寥寥无几,甚至还不如足球,当年男足的票卖不动好歹送康师傅泡面的。
尽管知道陈总没有造车的想法,我还是默默去B站的展台看了看那台童年时期的巨无霸。
上海车展不只有汽车,还有互联网大厂和制造业。
尽管有些厂家并不会在上海车展拥有展台,但是他们的服务却一点也不会少的出现在车主的周围。就比如说很多同行经常写的XX带着皮尺来到了XX展台,这些就是副厂件的厂家。甚至有的时候,这些厂家比原厂造的配件更结实。就比如说老212的车主都知道,网购的零件更耐折腾。宝马车主也知道,老批次的内饰把手在夏季容易发粘,上网换个副厂件就没有这种苦恼。
B站展台除了有情怀,年轻人喜欢的痛车也在展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记得几年前有一辆AMG GT 涂了初音未来还成功通过备案,让车圈和二次元圈都挺惊讶。一些没有展台的大厂则拿一些类似冰墩墩的小玩偶来吸引用户,或者和车企联名推广新产品。比如说腾讯就在车机方面和不少车企有过合作,阿里的斑马智行也是个例子,百度的carlife装车量也有不少。其实我挺开心,比起来北京车展的环保手提袋,至少上海车展有烤肠和咖啡可以享受。
其实现在的合资车已经改变了外方单纯输出技术的局面,互补性合作才是现在的主流。就比如这台略有争议的东风日产N7,和本土伙伴的合作让它成为一台本土化的车型。但如果说是某款自主车同款那就大可不必,毕竟只要趴地上看过底盘结构和电池包就知道,这玩意其实是北美车型的本土化。换句话说,它就像肯德基一样,美式炸鸡和中式餐饮的结合体就是老北京鸡肉卷。
其实中国市场的合资车是全世界最豪华的,没有之一。比如说别克世纪这大屏幕,在通用北美市场就不好找。奔驰的工程师自己都承认中规车更舒适豪华一些,空间比短轴距的车型大得多。其他市场的车型基本是偏向于驾驶或者空间的,配置和舒适度并没有中规车那么豪华。
合资车仍有一战之力的原因就在于头部自主车大厂有流量就躺平了,反正年轻人只在乎车机。就拿外观来说,能看过去的基本是合资新能源车,大众的ID.3、马自达EZ-6、日产的N7,虽然称不上多漂亮但是和燃油车时期相比毫不逊色。但有些自主车越造越赛博朋克,甚至和街上的老头乐相比都没啥战斗力。比如BAW小猫到他们家的豹200,不仅是长得丑,开起来也不如人家的车。
智能化不是新能源车的专利,但燃油车也需要电动化和智能化加持。
我在行业观察里面多次阐述过,燃油车拥有了智能化加持会更方便使用,电气化的加持会让能耗水平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说在老旧小区,很容易发生鬼探头现象,有360°环视系统和毫米波雷达的加持就会事故的发生几率变低。
燃油高端汽车的豪华,肉眼可见,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那豪华程度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虽然很多新能源车品牌自己说是豪华,但是到了街上仍然被视为网约车。真要是低调,那还不如整个ID.BUZZ自娱自乐去了。
正如我以前在行业观察里面写过的,车企只能造车,对于基础设施和大自然,车企是无力回天的。举个例子说,西部虽然有充电桩,但是原住民很多人都在继续购入燃油车。一方面是冬季高寒高海拔因素叠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能源车一直对自己的车重讳莫如深。电机和电池虽然带来了动力的爆发性,但是对于流沙地和冻土区的居民来说,车子太过沉重简直是累赘。
新能源车具有电子快消品和机械耐用品的双重属性,这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换一台全新的iPhone,苹果用户可以直接闭眼入,那么为了最新款芯片换一台车,那大家就得掂量着办了。一台电脑可以换CPU、主板、显卡等零部件实现性能升级,但是汽车怎么办?有钱都没地方升级。我想把新能源车老旧的650芯片升级成8255P可能么?再加上程序因为新功能的增加,软件包体是越来越大,运行内存占用也是越来越多的,终身OTA和终身维护一样听听就得了。高合汽车的客户都不知道上哪兑换当初的承诺呢,找得到副厂件就谢天谢地了。燃油车长期不用无非是花几百块买个新电瓶,而新能源车的电池要定期充放电,如果长期不用需要更换动力电池,个别厂家甚至有动力电池价格比新车还要贵的神奇操作。
榛名总结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市场不止需要的是理性,而需要的还有驾驶技术。
现在的新能源车动力水平动辄相当于AMG GT 这类百万级豪华车,但是我想路上的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是没有国际汽联职业车手A级赛照的水平。那么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是无力驾驭这类这种狂暴的动力,速度需要敬畏。这也不是说轿车,越野领域新能源车只会踩油门闹出的笑话更多,越野不只是要一辆车,还得要高超的驾驶技术。我至今没搞明白厂商为什么在越野里面推广所谓的智驾系统,这又没有多大用处,还徒增风险。
每个人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负责人,把好方向盘,系好安全带。
顺便说句,上海车展不看车模,看厂家搞才艺展示也挺有趣,敢当场秀组装工艺的都是好样的。念PPT说自己工艺的,有一个算一个,不如去景点门口卖生煎包。话说到这了,我们下期见,预告下车型是个很可爱的“宝宝巴士”。
来源:榛名说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