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范围(拇外翻角>15°)的一种足部畸形,是前足最常见的足病之一。由于拇外翻常伴有足部的其他病变,如:锤状趾、跖痛症、小趾滑囊炎、扁平足等,因此又有人称拇外翻为拇外翻复合体或拇外翻综合征。民间俗称为“大脚骨”或“大觚拐”。
概述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范围(拇外翻角>15°)的一种足部畸形,是前足最常见的足病之一。由于拇外翻常伴有足部的其他病变,如:锤状趾、跖痛症、小趾滑囊炎、扁平足等,因此又有人称拇外翻为拇外翻复合体或拇外翻综合征。民间俗称为“大脚骨”或“大觚拐”。
流行病学
2024年7月的数据,引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8-65岁23%,65岁以上36%,男女比例约为1:9。
遗传因素影响占比约50%-70%。
中国人群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0%-20%,约1亿多患者。
穿鞋者比赤脚者的发病率高约3-5倍,长期穿高跟鞋、尖头鞋者发病率显著增高。
病因
遗传占主要因素
足部结构异常:前足或拇趾的旋前、跖骨头的形态、扁平足、第1跖骨过长或内收等。
创伤引起肌腱附着点损伤或者关节囊损伤,造成跖趾关节内侧软组织不平衡,引起拇外翻。
全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一些遗传性韧带松弛疾病(Down综合征、Marfan综合征等)、脑瘫引起的足部肌力不平衡等。
症状表现特征
外观畸形变化
拇外翻初期,拇趾关节处会出现轻微肿胀,随着病情发展,拇趾明显外移,与第二趾交叉重叠,形成典型的畸形外观,严重影响足部整体形态。
疼痛症状特点
疼痛是拇外翻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主要就诊原因。据统计大约有70%的拇外翻病人伴有疼痛症状:
拇囊炎:骨赘处因摩擦出现滑囊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积液,穿鞋或行走时疼痛。
胼胝(脚茧):第二、三跖骨头下方因异常负重形成硬茧,引发足底疼痛。
转移性疼痛:前足横弓塌陷导致第二、三跖骨头下方疼痛。
足部畸形加重:如足趾骑跨、锤状趾,甚至小趾疼痛或溃疡。
关节炎:晚期出现第一跖趾关节退行性变,活动时疼痛显著。
病理
骨性结构改变:第一跖骨内翻、籽骨系统脱位、骨赘形成。
软组织失衡:韧带松弛、肌腱偏移。
弓弦样改变:第一跖骨内收(翻)或/伴旋前,严重者跖骨头上抬;拇趾外展、外翻、外旋;拇趾外侧关节囊、拇内收肌与拇短屈肌外侧头挛缩,进而使籽骨向外侧移位。
X线检查
正位片:拇外翻角(HVA)、近端关节面固定角(DMAA)、第1.2跖骨间夹角(IMA)等。
侧位片:Mearys角、pitch角、第1、2跖骨关系、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前弓角等。
籽骨切线位:通过胫侧籽骨在第一跖骨平分线的位置确定胫侧籽骨的位置等。
足负重与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负重是足的基本功能,很多足的畸形在负重状态下表现的更为明显。
物理查体
物理查体
非负重位:观察皮肤和局部红肿、压痛、胼胝、转移性跖痛、足趾骑跨、锤状趾畸形等;活动度检查;被动纠正拇外翻实验。
负重位:查看拇趾抓持力及负重后足趾畸形是否加重;检查腓肠肌挛缩、跟腱挛缩等;关节松弛症评分(Beighton评分≥6分可诊断为关节韧带过度松弛症)。
分型
(一)按外翻的严重程度分类
Mann分类:轻、中、重度(基于HAA、IMA、籽骨位置等)。
Palladino分期:1-4期(基于HAA、IMA、关节关系变化)。
(二)国内王正义教授分类
单纯型拇外翻(单一指标异常,如HVA、IMA、DMAA等)。
复合型拇外翻(多指标异常)。
骨关节炎型拇外翻。
特殊类型拇外翻(青少年型、跖内收型等)。
治疗
一、保守治疗
穿宽松鞋,减轻局部压力。
消肿止痛,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矫形支具。
功能锻炼。
☆ 非手术治疗只能延缓畸形发展或减轻疼痛,无法彻底纠正。
二、手术治疗
软组织手术:Silver手术、McBride手术。
截骨术:Chevron、Mitchell、Scarf、Ludloff、第1跖骨基底截骨术等。
融合术:Lapidus术
微创手术:第三代、第四代微创技术。
三、术前评估
需全面检查足部整体情况,明确手术指征(非单纯美观需求)。
在对整个患足而不只是第一跖列进行完整的评估前,不要进行手术决策,临床上应对足的站立位、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如有可能)进行彻底的检查。应特别注意检查前足,注意有无鸡眼、胼胝、疣、跖间神经瘤、小趾滑囊炎、锤状趾及爪形趾。虽然拇外翻矫正后疼痛和畸形可以缓解,但是治疗效果也会因第2~5足趾或跖骨的症状遗留而受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在术前向患者解释清楚,以避免患者术前有不合理的预期及术后失望。最后,在确定前足手术方案前必须仔细检查中足及后足。
单纯因为追求美观而进行拇外翻手术治疗通常不是手术指征,除非是青少年患者畸形呈进行性加重的情况。在青少年中,即使是非常轻微的症状都常常加重,尤其是有家族性拇外翻病史的青少年。但是青少年拇外翻的矫正可能比较困难,而且常不尽如人意,对于初学者要尤为注意。
小结
拇外翻手术需综合考虑术前测量、手术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
术后疗效评价需关注患者主观满意度、功能恢复及美观度,而非仅追求影像学矫正。
注重足部生物力学功能恢复,避免矫枉过正。
展望
患病率:中国约1亿患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35.7%。
疼痛:50岁后发病率接近糖尿病,疼痛多因骨骼变形或鞋子摩擦。
就诊情况:女性居多,多因疼痛或畸形就诊。
作者:淄博四季青医院 黄运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来源:人的尊严在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