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真|《在希望的田野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2 20:52 3

摘要:当第一缕春风掠过松花江平原,广袤的黑土地开始苏醒。在哈尔滨周边的农场,无人机群如候鸟般掠过田垄,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将玉米种子精准撒入冻土。年轻的农机手陶哲站在智能终端前,指尖在屏幕上滑动,2000亩土地的墒情数据实时跳动——土壤湿度8.2%、温度5.6℃,系统提

《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信 真

一、黑土地的轰鸣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松花江平原,广袤的黑土地开始苏醒。在哈尔滨周边的农场,无人机群如候鸟般掠过田垄,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将玉米种子精准撒入冻土。年轻的农机手陶哲站在智能终端前,指尖在屏幕上滑动,2000亩土地的墒情数据实时跳动——土壤湿度8.2%、温度5.6℃,系统提示“可播种”。他轻点启动键,20架载重40公斤的无人机同时升空,每小时完成200亩播种,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

此刻,在百公里外的绥化,65岁的老支书张建国正指挥着无人驾驶拖拉机编队。这些钢铁巨兽沿着北斗定位的轨迹匀速前行,犁铧切开板结的土层,冰碴碎裂的脆响与远处无人机的嗡鸣交织成雄浑的交响。“去年玉米价格低,很多人转种大豆,但咱黑土地不能撂荒。”张建国摩挲着新领的农机补贴存折,37万元的国家补助让他一口气购置了3台智能播种机。

东北大地的春耕,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吉林榆树,百年粮仓的保管员们正将新研发的耐密型玉米种子装入真空包装;而在辽宁盘锦,物联网传感器正在监测稻田里螃蟹苗的生长——这里的“蟹稻共生”模式,每亩增收2000元。当暮色降临,田间的太阳能杀虫灯次第亮起,宛如银河坠入黑土地,照亮2025年的丰收愿景。

二、江南的水墨画卷

长江南岸的油菜花海尚未谢幕,水乡的春耕已在烟雨朦胧中展开。在江苏兴化的垛田上,72岁的“垛田王”徐正龙划着木船,将育好的秧苗移栽到棋盘般的水田里。他的腰间别着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和动作——这是农业农村局免费发放的健康监测设备。“现在种田不比从前,得学会和机器打交道。”老人说着,掏出手机打开“智慧农田”APP,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等数据一目了然。

在浙江安吉的白茶山上,无人机正在喷洒生物农药。茶园主人李娟轻点手机,无人机便沿着预设航线精准作业,每小时完成50亩茶园的植保。“以前雇人采茶,每天成本3000元,现在用机械采茶机,效率提升8倍。”她指着漫山遍野的智能温控大棚,“今年新种的黄金芽品种,靠这套系统能提前15天上市。”

江南的春耕是诗意的革新。在安徽芜湖的智慧农场,10万亩稻田的灌溉系统与长江水位实时联动,当江水上涨至警戒水位,自动排水阀便会开启;而在江西婺源的梯田里,农户们正用手机扫码追溯每粒稻种的基因档案。当清明雨落,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与智能农机相映成趣,千年农耕文明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

三、高原的生命礼赞

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春耕是一场与地心引力的较量。贵州从江加榜梯田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苗族妇女潘玉花已背着竹篓走向梯田。她的脚下,1500级台阶般的水田泛着波光,每块田不足半亩,却种着从海拔300米到1467米的12个水稻品种。“这些老种子耐旱耐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她蹲下身,将红米种子撒入泥浆,手指划过水面,惊起一群细鳞鱼。

在云南元阳,哈尼族汉子李扎黑正驾驶着微型旋耕机开垦陡坡。这台专门为山地设计的农机仅有80公斤重,却能在45度的坡地上自如作业。“以前靠牛耕,一天只能犁半亩地,现在机器一响,效率翻了5倍。”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望向层层叠叠的“天梯”,那里的云雾正在散去,露出新插的秧苗,宛如绿色的琴弦。

高原的春耕是生态的智慧。在四川凉山,彝族同胞将花椒苗与青冈树套种,既保持水土又增加收入;而在西藏墨脱,门巴族农民用无人机播种红米,让“高原孤岛”的粮食自给率提升至90%。当布谷鸟的啼鸣回荡在峡谷,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在这片土地上达成和解,续写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传奇。

四、大河的馈赠

黄河“几字弯”的河套平原,春耕是与母亲河的对话。在内蒙古巴彦淖尔,黄河水通过10.36万条灌渠滋养着1154万亩农田。68岁的水利工程师王占海站在三盛公水利枢纽的中控室,盯着实时流量数据——每秒150立方米的黄河水正通过总干渠流向田间。“我们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他轻点鼠标,智慧闸门自动调节开度,实现“浇地不浇路,灌水不漫田”。

在宁夏中卫的硒砂瓜地,农户们正用无人机铺设反光膜。这种可降解的薄膜不仅能保持土壤湿度,还能反射阳光促进糖分积累。“以前人工铺膜,一亩地要两天,现在机器一响,半天搞定。”瓜农马建国拍了拍无人机,“今年国家给补贴,我一口气买了3台。”

大河的春耕是文明的延续。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治沙英雄们将无人机播种与飞播造林结合,让黄沙披上绿装;而在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民们用黄河水养殖大闸蟹,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当夕阳染红河面,古老的水车与现代化的扬水站并肩而立,见证着中华民族与土地的千年契约。

五、青春的田野

在湖北武汉的永旺智慧农场,00后新农人陶哲正通过多光谱传感器分析麦苗长势。他的手机里存着1000多个农业APP,从病虫害识别到市场行情,指尖轻点便能获取信息。“去年我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每亩增产150斤,合作社给我发了3万元奖金。”他擦拭着无人机的螺旋桨,眼神里满是骄傲。

在重庆巫溪的辣椒基地,返乡青年何正祥正在调试智能温控大棚。这座投资500万元的大棚里,辣椒苗在LED补光灯下茁壮成长,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通过物联网实时调控。“以前种辣椒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套系统,亩产从3000斤涨到6000斤。”他掰着手指算起账,“带动40多户村民就业,每年发工资40万。”

青春的田野是希望的火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90后”连长张晓宇用无人机播种棉花,让亩产突破500公斤;在海南陵水的南繁硅谷,“00后”育种员李想正在培育抗盐碱水稻,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当晨曦染红地平线,这些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土地相遇,书写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新篇章。

尾声:大地的心跳

当暮色降临,全国20亿亩耕地渐次披上星光。在东北的粮仓,智能仓储系统正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在江南的茶园,物联网设备记录着每片茶叶的生长轨迹;在云贵的梯田,卫星遥感监测着每一滴水的流向;在河套的灌区,智慧闸门守护着母亲河的馈赠。而在无数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正在上演,他们用科技赋能土地,用创新点亮希望。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春耕,从神农氏的耒耜到智能农机,从《齐民要术》到数字孪生,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从未改变。当第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当第一株秧苗舒展新绿,我们听见大地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永恒的中国。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