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愿三十载:凡人微光,山海回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3:04 2

摘要:1994年寒冬,23支青年服务队在车站码头燃起“新春热心行动”的星火,义务理发、行李搬运、热水供应,这些朴素的善举开启了青岛志愿服务的序章。次年成立的青岛青年志愿者协会,如同播种者将星火撒向更广阔的田野——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志愿三十载,心火照星海。

三十年前,当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旗帜高高飘扬,青岛这座海滨之城的街头巷尾,也悄然生长出青春志愿的萌芽。

1994年寒冬,23支青年服务队在车站码头燃起“新春热心行动”的星火,义务理发、行李搬运、热水供应,这些朴素的善举开启了青岛志愿服务的序章。次年成立的青岛青年志愿者协会,如同播种者将星火撒向更广阔的田野——

“周末志愿行动”让每个休息日成为爱心流动的节日,开启了青岛周末常态化志愿服务先河;“朝霞重晚晴”项目首次提出“一助一”结对机制,以定期探访和标准化服务流程织就助老志愿网络;“爱心敲门”则有序开展入户敲门送暖的活动,敲开一户户家门的同时,也打开更多困境群体的心门……

青年志愿者开展“朝霞重晚晴”志愿服务项目

这些凡人微光不仅成为青岛志愿精神的起点,更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着鲜活的范本案例。三十载星火燎原,凡人微光已成山海回响。

奥帆赛、残奥帆赛志愿者誓师大会

奥帆赛的多语种志愿者向世界递出“青岛名片”,当世园会志愿者为“爱心海”志愿服务品牌彰显神韵,当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志愿者们用专业服务赢得各方赞誉,当海军节志愿者在如织的宾客中展示着志愿青春,当乡村振兴计划中青年志愿者的足迹遍布陇南梯田与胶东村落,当牵手关爱的志愿者将温暖的双手拥抱住一位位留守儿童……这片土地上跃动的“青春志愿”早已超越简单的善意传递。

站在三十年坐标点上回望,那些车站码头的热水暖茶已化作润泽万家的制度清泉,那些入户敲门的质朴关怀已蝶变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范式。这份由近百万青年志愿者共同书写的“山海答卷”里,有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担当,有温暖市井烟火的柔软力量,更饱含引领时代潮流的青春光芒。

萤火聚星河,行者皆向阳。让我们致敬每一份平凡微光里的山海力量。

服务大局:在时代坐标中锻造青春引擎

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承办权,青岛随之成为奥帆赛承办城市。紧接着次年年初,青岛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联合发起“五环小蓝帽”环保小分队清理海滩乱石活动;仅一年后,“五环小蓝帽”—奥运注册志愿者服务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

奥运“五环小蓝帽”注册志愿者招募现场

而这只是青岛青年志愿服务打开声量的起步。

2008年,13760名奥运志愿者用百万次微笑服务向世界递出城市名片。这场国际赛事让志愿因子深度融入城市基因,也锻造出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标准化体系。2009年,团市委再次圆满完成全运会青岛赛区志愿服务任务——2500名赛会志愿者和数千名城市志愿者更是累计开展257650小时志愿服务,全方位塑造着大型活动的服务标杆!

此后十年间,这份经验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等一系列国内、国际舞台上持续绽放:

多语种志愿者从容开展外事接待,应急志愿服务团队以分钟为单位响应需求,礼仪志愿者用举手投足诠释礼仪之邦的风范。当国际友人在留言簿写下“青岛志愿者是最美的城市向导”,这群年轻人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民间外交使者。

不止于成为专业化服务铁军,青岛青年志愿者也在同步推进服务半径,由全球坐标向国家战略腹地延伸、绘就“内外联动”的共富图景。

2003年,由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等单位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赴黔扶贫接力计划”入选当年“感动青岛十件事”——这些年轻人,是西部计划中的“山海信使”,在内陆腹地架起教育与技术的桥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青岛市县项目更是为乡村振兴锻造出一批批“带不走的主力军”,让志愿服务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从国际舞台的礼仪风范到乡村振兴的田野实践,青岛青年志愿服务每一次进阶升级,都被置于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宏大叙事中。而青岛青年也正以青春之名,将宏大叙事一步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温暖实践。

扎根基层:用温情服务织就幸福网络

“品牌之都”青岛,在青年志愿服务上同样以品牌化战略书写着志愿服务的时代华章。

深耕“一老一小一特殊”需求,“小候鸟驿站”项目创新“工地+社区+学校”三位一体模式,为建筑工人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城市融入等服务。9年时间,这一模式在全国各地见证了3000多个建设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团圆时刻;阳光助残则以“集中行动日服务+日常结对帮扶+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模式,牵手残障家庭,织密民生保障网;“暖冬行动”在火车站为旅客送上姜茶暖贴,“雷锋月”开展家电维修进社区,致敬城市奉献者“爱心冰柜”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行动”,将青年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不难发现,志愿服务品牌化是青岛团市委推动青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既是服务效能的“放大器”,也是社会认同的“凝聚剂”、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中,团市委摸索打造出一套“深度培训+项目指导+参赛交流+总结提升”的项目培育机制,让一个真实可感可落地的项目精准嵌入民生需求图谱。

去年,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全省1066个青年志愿服务组织、1802个志愿服务项目的终极比拼中,青岛项目获得6金11银15铜的优异成绩,获奖项目数量和金奖数量再创新高——

青岛市地铁志愿服务协会创建的“十分钟学急救”志愿服务项目,将地铁场景与急救力量深度融合,十分钟内教会市民乘客状况判定、急救环境设立、心肺复苏技巧的“实用三招”;青岛供电公司的安全用电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电动车、老弱病残群体、儿童等易有安全隐患薄弱群体,供电志愿者在本职工作之外用专业特长提供“数字技术+”“政企联动+”的志愿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语医同行项目主要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学生及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辐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国19城……

金银铜奖牌刷新纪录不是简单的数字,它们彰显着这座城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在体系化培育、全领域覆盖、高标化运作上的创新生态。一个个落地成型起势的标杆性项目,让民生关怀具象为助民惠民场景,让青年力量与基层需求深度耦合,构建起青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强劲动能。

创新引领:构建志愿生态的青岛范式

文化是志愿服务的“基因编码”,是决定志愿服务能否从“活动参与”升华为“价值认同”的关键变量。

青春志愿思政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宣讲,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强化了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借由“青春志愿说”青岛青年志愿服务榜样分享交流会,团市委充分发挥身边青年志愿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青岛青年志愿者吉祥物“青小志”和“青小愿”,则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场景化应用、生态化运营,实现了志愿精神的具象传播与代际传承。

青岛用实践证明,当志愿服务扎根文化土壤,就能突破“活动化”“碎片化”的发展瓶颈,在时代浪潮中永葆生命力。而于文化浸润的基础上,青岛同步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志愿者培育体系,真正让志愿服务从“活动化”走向“生态化”。

如今,团市委充分发挥市团校、青年志愿者学院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搭建起“市团校理论培训+青年志愿者学院实操演练+骨干特训营”三级培育体系,为城市志愿服务涵养出规模壮大、能力过硬、接续有力的人才蓄水池,为重大赛会志愿服务储备精锐力量,为基层治理创新输送志愿先锋队伍。

举办市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交流展示活动

源源不断地培育下,仅“志愿汇”单一平台青岛全市就有实名注册青年志愿者6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3300余个。

“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获评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团队

此外,为确保志愿服务生态体系长效运转,青岛率先推动志愿服务立法突破。2007年,《青岛市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志愿者星级认证、保险保障等相关权益,以系统化思维重塑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价值维度,让“人人可为、处处可行”的志愿生态加速转化为现实。

黄海潮涌,奔流不息。30年来,岛城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与时代同向同行,从扎根边疆基层到大型赛会,从支医支教到乡村振兴,志愿者们毅然奔赴山海,以青春热血践行志愿精神,以善行义举激活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从1994年冬天那杯递给旅客的热水,到如今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体系,青岛青年志愿服务用三十年光阴诠释了“平凡造就伟大”的真谛。当初代志愿者与刚注册的00后青年志愿者在公益市集相遇,当外籍志愿者用流利中文讲解青岛历史,当环保志愿者在海岸线接力清理守护碧海蓝天,这座城市证明:志愿精神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交响。正如浮山湾的灯光秀照亮夜空,万千志愿者的微光汇聚,照见山海回响。

来源:蓝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