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论中国画中的 “荒寒”境界一话:文人意识与审美意趣的交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3 10:30 2

摘要:明李日华言:“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悲壮求琴,殊未浣筝笛耳,而以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于李日华而言,王安石以“荒寒”评画,深得画之要义。在此,他实则将“荒寒”视作中国画的基本特质。若以中国画创作来验证,此并非虚言。步入中国画

明李日华言:“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悲壮求琴,殊未浣筝笛耳,而以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于李日华而言,王安石以“荒寒”评画,深得画之要义。在此,他实则将“荒寒”视作中国画的基本特质。若以中国画创作来验证,此并非虚言。步入中国画的领域,于烟云升腾、古木蜿蜒之后,总有一种幽幽寒意,直抵人心。

在中国古代,荒寒不单被视作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更被当作中国画的至上境界,它乃是文人画审美意趣的集中展现。日本绘画崇尚凄冷之美感,为绘画界所熟知,诸如十六七世纪时雪舟、雪村的山水画便具强烈的冷寒韵味。

荒寒画境之体现

从题材上讲,中国画家喜爱描绘雪景。明文徵明称:“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乐卿题李成《江山雪眺》图云:“古人最喜画雪。” 并且,中国画家还钟情于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皆被蒙上了一层寒意。荒寒为中国画所看重,与水墨山水的兴起有关,被称作南宗画祖的王维便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

《清河书画舫》卷三言:“右丞喜画雪景。” 仅见《宣和画谱》卷十所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 26 幅。王维堪称中国画史上首位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今从其所传画迹《王维江干雪霁图卷》仍可看出 “雪意茫茫寒欲逼” 的特征。

王维酷爱画雪,是因其追求那雪后的寒意、寒神;大量营造荒天寒地,使王画呈现出 “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 的境界特点。王维的创作对于中国画荒寒地位的确立意义重大:其一,他在画史上被视为 “一变钩斫之法”,开创 “水墨渲淡” 之先河,是水墨山水的实际创始人,他画作中所带有的那份雪情寒意也融入到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之中;

其二,王维又被当作南宗画的始祖,是文人意识的集大成者,而他对寒意的追求,也是对文人意识的弘扬,后代众多画家对荒寒境界的推崇正与倡导文人意识有关。

荒寒之境在画坛受重视,与水墨山水的传播密切相关。在唐代,除王维之外,水墨山水的几位开创者都力图以水墨这一新形式来展现磊落、玄深且冷寒的境界。明傅山道:“何奉富贵容,得入冷寒笔?” 所谓 “富贵容”,指的是重彩,而 “冷寒笔”,便是水墨之体。

相较青绿易于表现浓艳富丽之感,水墨氤氲本身就意味着气氛阴冷。正因如此,它方能 “独得玄门”(荆浩语)。在唐代地位甚至超越王维的张璪,善于创作水墨,曾作《寒林图》等,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称其 “山水之状,则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

而创为泼墨之体的王洽,其画作也给人 “云霞卷舒,烟雨惨淡” 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曾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

五代之时,伴随水墨山水的盛行,荒寒趣味愈发为众多画家所接纳。北方的荆关和南方的董巨推波助澜,立意营造荒寒画境,以寄托自身幽远飘逸的情思。

《宣和画谱》卷十称关仝 “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这意味着,关仝之画是以 “冷” 之面貌呈 “逸” 之思绪,这大体是符合实际的。从《宣和画谱》著录的关仝的 94 幅画作来看,标明秋景的近乎一半,且关仝画秋山,尤其注重寒林、硬石、枯槎。

《图画见闻志》言其 “石体坚凝”,沈括《图画歌》谓:“枯木关仝极难比”,以古淡幽冷而著称。今从其流传画迹《关山行旅图》亦可看出其寒而硬的特点。

生于南方温润之地的董源,也对寒天雪地情有独钟,《宣和画谱》卷十一著录其画作, 就有《董源寒林重汀图》、《密雪渔归图》、《雪陂钟馗图》、《寒江窠石图》等。董源作画重视平远幽深之境,而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最宜营造此境,这便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现冷寒。

实际上,到了五代的荆关董巨,荒寒已然融入艺术家的哲学、艺术观念之中,成为山水家的自觉审美追求了。

在题材方面,李成更致力于追求荒寒境界,确立了荒寒于中国画中的正统地位,画史上多有论及。但他画中的寒境不像关仝那般阴冷几近可怖,他将荒寒与平远相融一体,以惜墨如金的淡笔呈现,使荒寒伴随着萧疏、宁静、空灵、悠远,如此更贴近文人的欣赏趣味,故而在宋时被视为第一。

他的寒林之作极具特色,北宋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一记载:“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 同时他也因对画雪的创造性发挥,而在画坛享有盛誉。邓椿《画继》云:“山水家画雪景多俗,尝见营丘所作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处,全用粉填,亦一奇也。”《宣和画谱》卷十一载宋时御府藏有李成多幅寒林雪景,可惜其流传画迹甚少,现存世绝品当属藏于辽宁省博物院的《李成小寒林图卷》。

宋代山水画家真正得李成荒寒气韵的,最值得称道的当数范宽、郭熙二人,以致在北宋时形成了以李、范、郭为主的喜爱画雪景寒林、推崇荒寒画风的潜在绘画流派。郭若虚将李、范之作视作一文一武,而二者皆以寒著称。范宽的雪景堪称高格,清恽格说:“雪图自摩诘以后,惟称营丘、华原、河阳、道宁。” 而四家之中,尤以范宽为甚,今从其《群峰雪霁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中,仍能看出雪意中那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宋荦《论画绝句》云:“华原雪景特雄奇,笔底全将造化窥”,当非虚言。而郭熙尤其擅长山水寒林,在营丘寒林之外,另构一种灵奇。其树作鹰爪状,石如鬼面,皴似乱云暗渡,于荒寒中增添了一份萧森之感。

两宋时期推崇荒寒画境已成为风尚。《宣和画谱》卷十一评许道宁工 “寒林平远之图”。《画继》卷三谓苏轼:“又作寒林,尝以书告王定国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图画见闻志》卷三谓燕肃:“尤善画山水寒林”;谓宋迪和宋道:“悉善画山水寒林,情致娴雅”;谓黄赟、侯封、符道隐:“工画山水寒林”;而南宋院画家如马远、夏圭、马麟诸人,个个都是画寒林雪景的高手。喜爱画寒林雪景,成为了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倾向,其风气传至元季四家、清之四王和三画僧等,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荒寒境界。寒林雪景本就自带寒意,中国画的荒寒境界不仅体现在这些独特题材的创作中,同时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和审美趣尚,贯穿于中国画的创作里,使中国画普遍带有冷的韵味、寒的格调。

王伯敏在谈到元四家的创作风格时说:“他们的作品,尽管都有真山真水作为依据,但是,不论写春景、秋景,或夏景、冬景,写崇山峻岭或浅汀平坡,总是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之感,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在宁静的氛围中,总有一种幽冷的气息,总似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存在。画面大多选取深深的崖谷、黝黑的山林、萧瑟的旷野、微茫的天空、兀立的孤雁,而且墨分五色、以玄色代替天下无穷之色的表现方式,更加重了这种气氛,绚烂的世界被凝固成如冰的墨色,雍容富丽的色彩被淘汰,剩下的便是高寒之水墨笔法所表现出的高寒趣味。正如清李修易所云:作画 “唯一冷字” 为难,而中国画家恰恰于这冷处谋生存。清张庚评徐溶画时说:“萧疏闲冷,直逼元人。” 以一个 “冷” 字评元画,当是深得其中三昧之语,元四家恰可以一个 “冷” 字来形容。

我们将《王维江干雪霁图卷》、《董源寒林重汀图》、《李成小寒林图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王维江干雪霁图卷》、《董源寒林重汀图》、《李成小寒林图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1

来源:大成国学堂

相关推荐